《宋史》唐介传记载:唐介,字子方,江陵人。父拱,卒漳州,州人知其贫,合钱以赙,介年尚幼,谢不取。
这段文字记载了一个叫唐介的人,他的父亲叫拱,死在了漳州,人们知道他们家贫,没钱埋葬,就合力拿钱送葬,可是众人的好意却被年幼的唐介婉言谢绝了。
那么,这个死在了漳州,却没钱埋葬的人是谁呢?
查唐氏的家谱资料,上面记载着:“唐拱,江陵人,初任太庙齐郎,升右班殿,漳州知府,赠右林军,太子太师。”或者“唐拱,宋漳州知府”。
可是,现存漳州府志记载的宋知府没有唐拱,而且在唐拱最后任职地漳州,死于任上的乾兴元年七月之时,府志中记载当年的知州是刘起,不是唐拱。
在过去,修家谱或族谱时,因事实不清而有意提高祖先的身份也是有可能的。
那么,这个死后没钱安葬的唐拱到底是不是知府?难道就无可考究了吗?
看来唐拱的官也真是不大,在其他资料上也少有记载。这也是难怪的,影响越大,名声越大,自然越多被提起,如果是小人物,大多是默默无闻了。
可是,唐拱是幸运的,因为他死的时候“年尚幼”的这个儿子唐介,后来却出了名,当了大官,所以才有了开头那个正史的记载。《宋史》说唐介后来应试,中进士,自此深得朝廷器重,步步高升。他为官清正廉明,与同朝包拯一样刚正不阿。宋神宗时拜参知政事(副相),后因生背疽而死,终年60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质肃”。
能够当到副宰相,当然不简单。我们刚才说了,影响越大,名声越大,自然越多被提起,也因为这样,唐拱的名字才进入了史书,虽然只有那么一句话。
人一出了名,想让人忘记也不可能。在唐介也成了老年人的时候,他想起要让人给他父亲写一下墓志铭。也刚好这一年真宗皇帝大合祭太祖庙,皇恩浩荡,泽及群臣,死去多年的唐拱也被补赠为“右羽林军将军”荣誉称号,于是写墓志铭的事自然更迫切的被提到议事日程。
可是让谁来写呢?当然是得大人物,这是惯例,而且文笔要好,唐介自然而然想到同朝为官而且同是副宰相的大文豪欧阳修。
在欧阳修写的《右班殿直赠右羽林军将军唐君墓表》中写道:
嘉祐四年冬,天子既受袷享之福,推恩群臣,并进爵秩,既又以及其亲,若在若亡,无有中外远迩。于是天章阁待制、尚书户部员外郎唐君,得赠其皇考骁卫府君为右羽林军将军。
府君讳拱,字某。……,父讳谓,官至尚书职方郎中,累赠礼部尚书。府君以父荫,补太庙斋郎,改三班借职,再迁右班殿直,监舒州孔城镇、澧州酒税,巡检泰州盐场,
漳州兵马监押
。乾兴元年七月某日,以疾卒于官,享年四十有六。
……
为父辈而写的墓志铭,当然事实清楚,不会因年代久远而猜测。这里我们看到唐拱是因为父亲有当官,所以荫及他参加工作,调动了好几次,当到“漳州兵马监押”,后来年纪轻轻就死于漳州任上了。
那么“兵马监押”是什么官呢?
《中国历代官称辞典》解释:兵马监押,官名。宋代诸路统兵官,为资历低强者充任路统兵官的称谓。掌本路军旅屯戍、营防、训练之政令。
就是说,唐拱,是漳州的军事长官,这个是明确无疑了。
跟出名的人一关联,故事就多了一些,因为这个唐介。唐介死后谥“质肃”,人称“唐质肃”。且看著名诗人陆游自述的《家世旧闻》记:
游外曾王父唐质肃公,忠言直节,备载国史。当南迁时,朝士多作送行诗。……
王父即祖父的意思,唐质肃公即唐介,译成现代文就是:我的外曾祖父唐介……那么,唐介之父唐拱就是陆游的外高祖父了。
因为习惯于考究,才会多出那么多的文字,而其实,尽管唐拱他不是知府,尽管他只是漳州的军事长官,竟到了死后都没钱安葬的境地,那都是清廉可嘉的!
欧阳修在墓志铭里说他“孝悌于其家,信义于其朋友,廉让于其乡里。”这么一个大好人,却“享年不永”,难怪“君子哀之”!可是,好人必有好报,欧阳修认为,因为他人这么好,福荫及子孙,所以后代这么有出息。“又以见士之为善者,虽堙没幽郁,其潜德隐行必有时而发,而迟速显晦在其子孙。”
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也意在提醒当今之人,
为官也好,当百姓也好,都应当不贪不占,应该多做善事,惜福积福,就算没有马上见到好处,也必将惠及子孙。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