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昀,原名赵与莒,是宋宁宗的远房堂侄,在嘉定年间被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后来的宋理宗(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宋理宗赵昀共在位40年,是南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于1264年在临安去世,享年60岁。
宋理宗即位后,拥护其即位的史弥远因有拥戴之功,宋理宗让其担任宰相和护国公的重要职务,而自己对于政务完全不过问,直至绍定六年(1233年),权相史弥远死后,赵昀才开始亲政。
宋理宗亲政之初,胸怀大志,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但是在其执政后期,赵昀沉醉在醉生梦死的生活中,逐渐把执政之初的志向抛于脑后,国家实权逐渐被奸臣掌握,国势衰落。直到宋理宗干的两件大事直接或间接地终结了南宋王朝的历史,这也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南宋王朝为报靖康之耻,联合蒙古大军攻击金朝。1231年,蒙古大军在窝阔台大汗的指挥下,灭掉了金军主力。1232年,蒙古军与南宋王朝商议联合夹攻金朝,并承诺给南宋王朝被金占领的河南地区。宋理宗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不顾朝廷中大臣的强烈反对,毅然决然的答应了蒙古族的要求——联蒙灭金。
金哀宗得知南宋与蒙军达成盟友后,曾派使者前往南宋,向宋理宗讲述”唇亡齿寒“的厉害关系:”大元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若与我联合,所以为我者,亦为彼也。”表达了金希望与南宋达成联合共同灭蒙的心愿。
南宋大臣乔行简认为,“强鞑渐兴,其势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齿寒之辙可覆,宜姑与币,使得拒鞑”。南宋以乔行简为首的部分大臣劝宋理宗要从长远考虑。但是,宋理宗被报仇迷昏了头脑,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没有从长远考虑。直接拒绝了金朝联合的请求。
1233年,宋军出兵在马蹬山击破金军军队,接着又攻克唐州,切断金军的退路。次年正月,金朝灭亡。
胜利之后,蒙古并没有兑现全部承诺,只是归还了河南的部分领土。宋理宗不但没有追究,反而为灭金报仇成功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实际上,南宋的部分大臣早就意识到了灭金之后形势的严峻性,随着蒙古军的日益强大,没有了金这个缓冲地带的护佑,蒙古对南宋的威胁也暴露出来。
在这种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氛围下,产生了更加狂妄的念头。有人提出,朝廷应趁热打铁,出兵收复三京(北宋时的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南京应天府)。这个想法深得宋理宗的心,于是,宋理宗下令出兵。
1234年,宋军在金军降兵的接应下,进入汴京又随即占领潼关。7月,占领了没有设防的洛阳,历史上称之为“端平入洛”。蒙古军得之地盘被抢之后,原路返回,因为宋理宗攻占三京的计划是临时起意并没有充分的准备,导致宋军在蒙古军的打击下溃败。
1235年,蒙古军出兵攻打南宋,持续了40年的蒙宋战争拉开了序幕。宋理宗因病去世后的15年,南宋被忽必烈攻灭。
综上所述,宋理宗干的两件大事:一是联蒙攻金,二是轻率出兵“端平入洛”。这两件大事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南宋的灭亡。
本文参考文献:《正说中国三百五十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