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皇甫诞碑》整拓
《皇甫诞碑》高268厘米,宽96厘米,唐贞观初期立,原在陕西咸宁鸣犊镇,后移入西安孔庙,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皇甫诞碑》亦称《皇甫君碑》,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于志宁撰文,欧阳询书。楷书28行,行59字。碑额篆书阳文,三行,行四字“隋柱国弘义明公皇甫府君碑”十二字。
碑文内无年月。宋时该碑尚在咸宁(今西安长安区)鸣犊镇皇甫诞墓。碑阴有宋皇祐三年(1051年)刻“复唯识廨院记”。碑侧原刻花纹,宋时右侧已刻题名。以后移至西安府学文庙。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余君房督学作亭覆之,至二十四年(1596年)亭圮,此碑中断,损数十字。
《皇甫诞碑》局部
皇甫诞,安定乌氏人(今甘肃平凉西北),其先安定著姓,徙居京兆万年(唐长安),隋朝并州(今山西太原)总管府司马。隋仁寿末年(604年),隋文帝的次子杨广以弑父杀兄的手段夺取了皇位。时任并州总管的隋文帝第五子汉王谅起兵造反,皇甫诞抗节不从,为谅所杀。
当时皇甫诞在长安的儿子皇甫无逸,闻汉王已反,即操办丧礼。人问其故,他哭泣而对道:“大人平生徇节义,既属乱常,必无苟免。”果然,其父殉节的噩耗很快传来。隋炀帝以皇甫诞守节尽忠,而赠柱国(柱国是武官名,原为保卫都城安全的军将,后为中央最高武官或勋官,也称上柱国。)、弘义郡公称号,令其子皇甫无逸袭爵,还特封皇甫无逸平舆侯。
《皇甫诞碑》是皇甫诞的儿子皇甫无逸邀欧阳询书写而刻成的,以纪念其父皇甫诞。此碑用笔紧密内敛,刚劲不挠,点画重在提笔刻入,此为唐初未脱魏碑及隋碑的瘦劲书风所特有的笔法特点。虽为欧阳询早年作品,但已具备了“欧体”严整、险绝的基本特点,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皇甫诞碑》局部
后人对《皇甫诞碑》的认识主要围绕以下两点。一方面为对其书风本身的评价,褒贬不一;另一方面则从学书的角度出发,认为此碑更适合初学入门。
其一,对《皇甫诞碑》书风本身的理解。如杨守敬在跋《皇甫诞碑》称其“正以纯用险劲,无其清俊之度,要亦古今剧迹也。”又或是”又或是姜夔《续书谱》中称其“欧阳率更结体太拘”等。这些题跋代表了书家主观的风格取向,但也对当时的学欧书家在传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提出了异议,认为《皇甫诞碑》及欧体楷书在传习过程中会出现两种误区。
(一)过于追求锋芒、险劲之势导致结体过于局促单一化,其疏密参差的结体方式却全然不见。如黄庭坚在《山谷论书》所言“欧阳率更书,温良之气袭人……比来士大夫学此书,好作芒角镰利,正类阿巢尔。”而启功先生就曾对《宋拓皇甫诞碑》的单字结体方式等做过详尽分析,如“排匀法”、“疏密配法”“斜正配法”等不同结体方法分析《皇甫诞碑》,可见后人在传习过程中会出现以偏概全,人云亦云的情形,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须辨证吸收。
《皇甫诞碑》局部
(二)对用笔的单一化理解,过于平铺直,为求方滞而忽略线条本身的弹性与扎实缤密的质感。如梁巘《评书帖》云:“欧书力健而笔圆,后世学者不免扁削。”应做到圆中寓方,而不至于浮滑;方中含圆,而不至于生硬,过于偏执其一或是过犹不及,均不是理想的状态。
其二,认为此碑为初学范本。如杨士奇在《东里文集》云:“初学者师此以立本而后入虞入永入钟王有所持,循而成功不难也。”翁方纲在《复初斋文集》称其为“正书之准式,初学以此立定结构”然也有认为学书因以“《九成宫》《化度寺》为范本”者。
例清梁章钜《退庵随笔》中称:“此数种,皆极好之楷则。然必须将醴泉铭等种立定脚跟,再进而学此数种,方有把握。”及杨宾《大瓢偶笔》云:“学书须从化度、醴泉入门,而归宿于黄庭、圣教,再以阁帖变化之.,斯可矣。”也有认为率更帖不易入门,转而“以兰台为范本”的书家者,如何焯在《义门题跋》中云:“率更帖不易致,由兰台以入门,亦庶乎其不远矣。”及何绍基亦持相同观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