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由于武则天晚年信任小人,残害李唐宗室和一众大臣。这使得朝臣人人自危,无心治理天下,皆倾心于权力斗争。此时一位老人站了出来,一扫朝堂十几年的颓气,提出十条国策针砭时弊,改变了大唐的朝堂风气,大唐王朝遂转危为安,并且随即进入开元盛世。国富民强,文昌武盛,成为了世界强国。而这位救时宰相就是姚崇。
姚崇生于651年,官宦世家,父亲是一位深受宠幸的文臣。姚崇年轻时性格跳脱,勤习武术,喜欢打猎,活脱脱一位世家浪荡公子。也许是姚家发现了这位良才,大力栽培姚崇使其顺利进入官场。自此之后,姚崇便如同鲸鱼入海,一展抱负。696年,契丹叛乱,其文武兼备的优点此刻展现出来。姚崇遇事不乱,将大小军机事务处理的十分合理,也因此收到了武则天的赏识。不久之后,便进入朝堂,开始了他第一段宰相生涯。后因为得罪武则天宠臣张易之而被贬。在此期间,姚崇举荐了唐朝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官员“张柬之”。后与之一起参与了“神龙政变”,成功的拯救了李唐王朝。
在与韦太后以及太平公主的斗争过程中,姚崇又被贬之地方。在他担任地方期间,因为治理有方而被当地百姓立碑纪念。终于在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发动政变,诛除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姚崇与此同时被召回了朝堂,开始了革新朝堂,除去社会弊政的路程。
姚崇最先提出的十条改革意见皆是针对武则天时代的政治弊端,如禁止外戚干政,察言纳谏,停止边界战争等。同时又注重生产,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716年,山东地区发生了大面积的蝗灾。当时的百姓对蝗虫束手无策,甚至于设祭台膜拜。而在朝堂之上,也因为天人感应之说,将蝗灾认为是上天对于时人德行不修的惩罚,不敢对其进行清除。姚崇力主大力清除蝗虫,并称如果上天降下惩罚,皆他一人承担,使百官哑口无言。在百姓和官员的协力之下,蝗灾并没有对农业造成很大的伤害。
姚崇的一生都在振兴唐王朝而努力,因此忽视了对自己子孙的教养。其子姚彝、姚异四处结交势力,利用权力行贿,因此处在宰相之位的姚崇遭到百官的非议。为了避嫌,姚崇辞去宰相职位,并且推荐宋璟为相。晚年的姚崇虽然不在朝堂,可仍然为唐玄宗出谋划策。他的继任者宋璟接起了他的大旗,继续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后人称,唐朝有四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此四者撑起了盛唐的半边天,足见其成就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