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5年正月十五,唐朝都城洛阳举办上元节灯影之会。一时,宵禁开放,万人空巷,人们秉烛夜游,彻夜狂欢。
在这浓重的节日气氛中,文人雅士们纷纷赋诗写文,纪念这新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在数百位诗人的作品中,有一首五律诗《正月十五夜》脱颖而出,被人们公认为最佳诗作。
诗中写道:
这首诗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苏轼的先祖,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宰相、知名诗人苏味道。
苏味道出生于贞观年间,九岁时他就已经能写诗赋文,和同乡李峤并称“苏李”,两人又和崔融、杜审言四人合称“文章四友”。其中,杜审言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爷爷。
669年,22岁的苏味道进士及第。当时负责选拔官吏的吏部侍郎裴行俭擅长鉴别人才,他看出苏味道非同一般,所以对他十分礼遇,不仅授予他县尉之职,还将女儿嫁给他。
苏味道有四个儿子,其中苏份就是后来眉山“三苏”之祖。
苏味道步入仕途后,曾经跟随裴行俭征讨突厥,在营中先后担任管书记兼监察御史、行军大总管等职。
684年,苏味道担任侍御史,负有纠弹百官的职责。
外戚大臣裴居道被第二次授予左金吾卫将军时,他想找个文采好的人为自己写谢表,听说苏味道擅长写文章,于是就把此事拜托给苏味道完成。
苏味道提笔一气呵成,文采斐然,逻辑严密,一时传为美谈。
苏味道在朝中任职之时,正是武则天执掌朝政时期。武则天注重人才,苏味道素有文名,这样的当世大才当然会得到重用和提拔。
688年,武承嗣声称在洛水中发现了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文字的石头,武则天大喜,于当年十二月亲自拜洛受图,唐睿宗李旦、太子以及文武百官都按照位次参加盛典。
唐味道也在观礼的大臣之中,他还遵照武则天旨意,做了一首五言诗《奉和受图温洛应制》。
苏味道一直仕途平稳,官职一路稳中有升,690年,苏味道升迁为凤阁舍人;694年,苏味道被提升为检校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位同宰相,达到他仕途的顶峰时期。
从694年到705年十余年时间,苏味道曾经三次拜相,堪称朝堂重臣,由此可见武则天对他的器重。
武则天看重人才,但是同时她又大量任用酷吏,武周之时告密之风盛行,大臣们常常人人自危,即使在路上遇见,彼此之间也不敢多说一句话。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味道的官职稳中有升,其中虽然有武则天提拔的因素,苏味道明哲保身的性格也是重要原因。
苏味道三次拜相,官居宰相之职长达数年,但是期间并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业绩载于史册,因为他始终持有“模棱两可”的做事态度。
苏味道曾经亲口对别人说道: “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苏味道的大意是:做事不能太明白啊,不然如果犯了错误,必然会受到责备、怪罪,所以做事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就好了。
正因为苏味道这种模棱两可的做事态度,所以人送外号“苏模棱”。“苏模棱”的名字当然不大好听,但是在武周时期,又未尝不是保全自己的一种处事方法。
可惜,即使始终“模棱两可”如苏味道,也没能真的笑到最后。
武则天宠信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所以朝中大臣都很讨好这两个人,苏味道也不例外,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牵连。
705年二月,也就是苏味道写下《正月十五夜》一个月后,在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人的带领下,五百禁军冲入宫城,逼迫武则天禅位给太子李显,张氏兄弟被当场除去。
当时,苏味道担任的是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的职位,因为和张氏兄弟关系亲密,他被贬为眉州刺史。不久,苏味道被官复原职,可惜,他还没来得及赶去赴任就去世,时年58岁。
苏味道既是朝廷重臣,在初唐时期又是著名诗人,作为宫廷诗人,他的很多诗文都是“应制”而作,比如《正月十五夜》、《奉和受图温洛应制》等,所以诗句难免歌功颂德,大力体现当时的升平景象。但是,苏味道同样看重自己的诗人身份,所以他非常注意写作技巧,诗作因此经常写得庄严典雅、技法纯熟,既满足“应制诗”的要求,同时又具有写景自然、音调和谐、文采华艳等特点,对当时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唐诗》现存苏味道诗一卷共15首,其中可见他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和对新诗体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