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的大本营,虽然不是唐朝的首都,但即使贯穿了整个唐代,太原在大唐王朝中的位置一直不亚于首都。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席卷整个中华大地,在首都长安都已经沦陷、大唐王朝摇摇欲坠的情况下,守卫大唐李氏一族发源的大本营太原,无疑是在守卫大唐最后的荣耀,这一场保卫战如果输了,大唐的气数也就差不多到底了!
李光弼
首都沦陷,太原岌岌可危
公元755年冬天,安史之乱爆发,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道节度使的安禄山伙同史思明以“忧国之危”,“奉皇上密诏讨伐杨国忠”为由,在范阳起兵造反,率领15万精兵南下对大唐中原地区发起进攻。太原尹杨光瞓被叛军将领以献俘为名,被诱导出城以致身死。同年十二月,叛军渡过黄河,占领了东京。天宝十五年正月,常山也被安禄山的军队攻下,颜杲卿遇害,河北大部分地区沦陷。六月八日,哥舒翰为叛军所败,手下3万士兵仅剩8000多人逃进潼关,连哥舒翰自身都被俘虏了。六月九日,潼关也沦陷了。六月十三日,唐玄宗不得已而逃离长安,繁华京城就此落入安禄山之手。七月,唐肃宗在灵武被拥立为帝,改元为至德,郭子仪率领5万兵马赶赴灵武勤王。八月一日,唐肃宗对郭子仪和李光弼同时委以重任,李光弼受命带领5000兵马奔赴太原支援。
奔赴太原
兵力对比,实力悬殊
至德元年十一月,太原城被牢牢围住,那是安禄山底下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延介四员大将所率领的久经沙场的10万叛军精英,正所谓“黑云压城城欲摧”,无外乎如此。而此时太原城内,李光弼带过来的5000兵马再加上太原本地的士兵,总共也才8000余人,而且这8000余人大多数还是新兵。即便太原城墙高大,但是唐军兵少且弱,100000对8000,叛军的军力还十倍于唐军,按照兵法和常理来说守住太原城根本就是个白日梦。叛军大将史思明更是直接得意地对诸将说:“太原屈指可下,太原一攻占,朔方、河、陇可鼓行而下。”但即便是在条件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李光弼却没有选择退缩,更没有想过要放弃太原城,于是太原保卫战就这样不可避免地打响了!
兵力悬殊
不辱使命,守住大唐荣耀
李光弼乘敌军还未到城下之时,率领士兵和百姓在城内
挖土
,然后用所挖之土铸造数十万砖坯,存在于城内。等到敌人攻城时,哪里的城墙损坏了,立马就可以用砖坯堵上,不给叛军得以扩大战果的机会。敌人见攻不进城,便在城外大声叫骂,企图能激起李光弼的愤怒,然后会率领将士出城门迎战。但是李光弼沉住了气,他知道如果出城门跟敌军打,无疑是以卵击石,叛军顷刻间就能拿下太原城,于是李光弼按兵不动,然后又安排士兵
赶制大炮
,这种大炮能发射巨石,等敌人攻城时,一发大炮,足以击毙20多人,于是叛军损伤惨重,只能在大炮的射程之外扎营。但是此时叛军仍然还有一个很大的赢面,那就是死死围住太原城,等太原城内坐吃山空,到时候就可以一鼓作气拿下太原城。李光弼也想到这个问题,并思考着对策,这个对策也许别人想不到,但是李光弼想到了并且也做到了--
挖地道
,李光弼在军中招募到善修地道的士兵3名,让他们率兵连夜修地道通到敌将的脚下,然后趁其不备将他拖进地道,进而拉到太原城上斩首。除此之外,李光弼还派人约期
诈降
,同时挖地道至敌营周围,到期,李光弼在城上派偏将率数千人出城,装作投降模样,敌人正举目张望之际,营中忽然地陷,1000余人被埋入土中,敌营大乱,李光弼之军乘机攻杀,俘斩万人。就这样,叛军仍然久攻不下太原城,到了德二年一月七日,
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
,安庆绪继承帝位后,调史思明归范阳,留下蔡希德继续围攻太原。二月,李光弼乘敌人松懈之际,组织敢死队出击蔡希德,大获全胜,杀敌数万,蔡希德扔下军资器械,狼狈逃串,守卫太原一战以唐军获胜为终。
太原保卫战
安史之乱时期的太原保卫战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城市防守战役的典范,李光弼天才一般的军事才能在这场战役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李光弼凭借自己的将才与谋略,为大唐挽狂澜于既倒,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不仅守卫住了大唐最后的荣耀,也为之前面对叛军一直节节败退的唐朝将士打了一剂强心剂。同时通过精彩绝伦的太原保卫战,李光弼用事实告诉安史叛军一个道理,
悠悠大唐岂是你安禄山想灭就能灭!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