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后人评论说:“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神宗之怠惰。”然而,无论种种如何不堪,都不能够抹杀明神宗仅存的那点光辉。至少还是有可圈可点的功绩,抗倭援朝便是其一。
这场战争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一直持续到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历时7年。由于当时正值神宗当政,我国史学界称之为万历朝鲜战争或万历援朝战争。
在这场战役中,神宗以其砸锅卖铁的信念,保卫自己属国的意志和扫清万难坚决杀贼的决心,为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算是神宗的亮眼之处。
2
当时日本刚刚完成统一,国力空前强盛。日本太白丰臣秀吉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土地分封的不满,决定对外扩张,以获得更多的土地,从而缓解国内的矛盾。
其实,丰臣秀吉狼子野心早就有矣。他在万历六年(1578年),就曾对其旧主织田信长说过:“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夙志。”
甚至在对其爱妾的私信中还提到:“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贼子之心可见一斑。
3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丰臣秀吉正式发动战争,派小西行长等人领兵20万海陆并发,并从朝鲜釜山登陆。日军以“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的战法,兵分三路杀向汉城。
日军势如破竹,长处直入,不到半月,朝鲜全国八道尽失,三都陷落。仅剩平安道以北,邻近辽东半岛的义州一带尚未为日军所陷,只能遣使向明朝求救。
朝鲜派来大明求救的使者到达京师后,当即就引发了朝廷内部的混乱。按理讲,大明与朝鲜乃主属之邦,如今属国有难,哪有坐视不管的道理。
4
问题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引起争议的乃是朝鲜被攻陷是真是诈的问题。因为与求救使者几乎同时到达京城的,还有另外一则密报:日朝同谋。
经细查,这份密函乃是来自于福建海商,他们到朝鲜经商时听到风声,于是立刻回报朝廷,朝鲜与日本同谋。
当此时,朝鲜乃是东方之强者,为什么突然失陷于倭贼,而且还败得如此彻底,不到半个月整个国家都失陷了。
5
再者,国难出忠臣,整个国家都没了,也没有听求援使者提到将领有谁战死,臣民有谁死节,甚至连一些基本战况都不曾通报,如:几月几日发生了什么战役,哪座城池沦陷,损失了都少兵马,等等。
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有消息称,这两年日朝两国信件、使者来往频繁,日本太白丰臣秀吉甚至曾邀朝鲜李氏王朝联日攻明。
一时间难辨真假,朝廷上下意见不一,日朝同谋的说法甚至一度占据上风。其实,神宗心中早已经有了决断。
6
在他眼里,大明是朝鲜的宗主国,朝鲜年年前来朝贡,不曾有缺。如今领属国受倭寇侵犯,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大明都应该出兵救援。
万历二十年(1592年),六月,辽东副总兵祖承训以五千骑兵入朝鲜,这个祖承训只会纸上谈兵,又眼高手低,被日军伏击,全军覆没。
如此结局,朝廷哗然,神宗大怒,以宋应昌、李如松统领,再次率领明军入朝鲜,此次二人所率领的乃是朝廷四万边防精锐。
7
李如松不愧将门虎子,继承李成梁镇边气魄,一入朝鲜,便取得了平壤战争的胜利,如此一来,朝鲜战局转变,日军由攻转入相持。
两军相持不下,军费开支紧张,两国政府都出现了议和的倾向。三国谈判,日本撤军,朝鲜大片领土恢复,明朝答应日本的贡市条件。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明朝与日本互通使节,贡市开放。事情得到圆满解决。但是,两年之后,日本的胃口又大开,撕毁三国合约,再次发动侵略朝鲜战争。这次也没得逞,始作俑者丰臣秀吉在这节骨眼上死去。
抗日援朝战以胜利告终,代价虽大,意义却非凡。只是,这场战争,对于三国来说,都是不小的灾难。三国都面临着一蹶不振,实力大衰的境地。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