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李世民立太子后,向长孙无忌透露一件心事,长孙无忌顿起杀心

李世民立太子后,向长孙无忌透露一件心事,长孙无忌顿起杀心

大唐建国后,唐太宗李世民命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绘制大唐二十四功臣的画像,而长孙无忌排在第一,位列二十四功臣之首,可见长孙无忌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长孙无忌是关陇贵族集团的代表,对大唐开国有很大的贡献,同时他也是长孙皇后的哥哥,与李世民存在姻亲关系,因此很受李世民器重。

在玄武门事变中,长孙无忌更是力排众议,极力说服了秦王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玄武门兵变,从而攫取了皇帝位。

李世民登基后,从谏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在纳谏这块上,李世民曾经问长孙无忌,在朝堂上大臣们都畅所欲言,你为何每次都一言不发,难道你对朕没有意见可提吗?

长孙无忌笑着回答:“陛下圣明,我听从您的意见都来不及,哪里有啥意见可提呢?”

长孙无忌对李世民非常地忠心耿耿,他的忠诚并不像其他大臣那样,是对整个国家忠诚,考虑问题都是从国家利益出发,而他长孙无忌是从李世民个人利益出发。他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都要把李世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

李世民面对这样一位既是开国功臣,又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大臣,自然也是掏心掏肺的,有什么话都会对自己的这位大舅子说,有什么事也会会找这位大舅子商量,因此让他这位大舅子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原因也就说得通了。

但是就因为太相信他这位大舅子了,李世民虽英明一世,但也难免犯下过错,酿造了一桩唐朝历史上的冤案。

李世民晚年,在择立太子一事上,是煞费苦心。凌烟阁功臣画像完成后二个月,齐王李佑在齐州谋反被镇压,太子李承乾耻笑于李佑说:“齐王李佑谋反,他反个什么劲头,我离开皇宫只有百米之遥,我要是谋反,绝对不是这个结果!”

这事传到李世民耳朵里,李世民大怒,就把大逆不道的太子李承乾交给长孙无忌审讯。这下可把魏王李泰高兴坏了,以为太子之位非他莫属了。

李世民也以为魏王李泰比较合适,结果却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反对,长孙无忌极力支持晋王李治当选太子之位。魏王李泰情急之下,就去恐吓晋王李治,东窗事发后被李世民以不仁义之名清除出太子人选。

长孙皇后共生三子,太子李承乾、二子李泰,三子李治。李承乾、李泰被废后,按道理李治是最佳人选了,而且也得到权臣长孙无忌的大力支持,这对太子之位的巩固是很有必要的。

在长孙无忌和众大臣共同劝谏下,李世民无奈,只能听从大臣们的意见,在朝堂上宣布李治为新任太子。可是不久,李世民却非常地后悔,因为太子李治天性性格柔弱,撑不起大事,这让他如何把大唐的江山放心地托付呢?

经过深思熟虑后,李世民觉得吴王李恪性格刚毅,也能礼贤下士,在百姓中的口碑也很好,是个能干大事的人,比较像他,唯一可惜的是血统不太纯正,非长孙皇后所生,而且还是隋炀帝的女儿所生。

李世民把他的这件心事,如实透露给长孙无忌,并言明想重新册立太子,立吴王李恪为太子。长孙无忌立即表示反对:“陛下乃九五之尊,说话怎能出尔反尔呢?”

李世民这一说,不要紧,要命的是长孙无忌却从此惦记上吴王李恪这个人,对他心存芥蒂,他觉得只要李恪在,对太子李治继承君位就是个极大的威胁,是个定时炸弹,必须想办法清除。

这也是李世民始料未及的,他没想到长孙无忌心机那么深,对自己的儿子既然也敢动杀心。太子李治登基后,长孙无忌就找了个借口污蔑李恪谋反,将李恪下了大狱。

吴王李恪临死前,破口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吴王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百姓都为他喊冤。

关于吴王李恪的死,李世民要负有一定责任,因为太过度相信权臣长孙无忌,考虑不周到,而负首要责任的当属长孙无忌。

但是历史总是很有趣味的,如果李治没能当上皇帝,被李恪所取代,或许中国历史上就不会有女皇武则天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李治,大唐,心事,李世民,历史,吴王李恪,孙无忌,太子,李承,李泰,观点评论,李恪,李治,李世民,孙无忌,吴王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李治,大唐,心事,李世民,历史,吴王李恪,孙无忌,太子,李承,李泰,观点评论,李恪,李治,李世民,孙无忌,吴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李治,大唐,心事,李世民,历史,吴王李恪,孙无忌,太子,李承,李泰,观点评论,李恪,李治,李世民,孙无忌,吴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