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了朱允炆的皇位,不论他怎渲染,篡位是一个事实,那么怎么让人们对他的印象有所改观呢?朱棣想到了给父亲朱元璋修建一座前无古人的巨大石碑,这块石碑就是目前南京江宁区汤山镇西北侧的阳山南坡的“阳山碑材”,距南京市区约23公里。
阳山碑材又称孝陵碑材,该处在明代以前就是古采石场,阳山碑材是利用该处山体中完整性好又十分巨大的栖霞灰岩开凿出来的,由碑座.碑额.碑身三部分构成。将上述三部分按碑式垒起,总高度78米,总重31167吨,确为举世罕见,硕大无朋,令人叹为观止。这简直就是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也正是碑材如此巨大,结果被人称为“天下第一碑”。
难怪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洪武大石碑歌》中惊叹:“碑如长剑惊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
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为了笼络人心,稳定政局,就决定要一巨型石碑以表朱元璋的功德。朱棣从全国征集了近十万名能工巧匠,前后耗时近300天的时间在阳山开凿碑材,最终开凿了碑首、碑身和碑额。
具体来说碑座石材高13米,宽16米,长30.35米,重达1.6万吨;碑身石材长49.40米,宽4.4米,高10.7米,重约9千吨左右;碑额石材高10米,长20.3米,宽8.40米,重约6千吨左右。若此碑立起总高为78米,重三万余吨,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碑。
上面碑材的三个部分,都是毛坯,除了碑首与开凿的山体脱离山体独立成一块外,其余两块都有一端跟山体相连接。据传,当时朱棣为了以最快速度将这座巨型石碑开凿出来,下令工匠们夜以继日的进行开凿,而且要求工匠每人每天都要交出开凿碑材碎屑三斗三升,如果达不成指标就要被杀头。
为了建造这个石碑,工匠们披星戴月夜以继日的拼命工作,其付出的艰辛与血汗无法计算。在阳山碑材附近有个坟头村,就是施工当年累死在山上的民工合葬的坟地。不止是高强度的劳动,官府严苛的完工期限和难以完成的工作量,也逼得不少工匠走上绝路,据说有一个叫虞衡的工匠,就因为无法忍受这种折磨而跳井自杀。
由于朱棣要求工期实在是太短了,期间无数工匠们累死、摔死或者完不成人物被砍头的不计其数,据说至少有3000名工匠开凿石碑惨死。
可是耗费无数人力开凿的石碑,却突然停止了开凿,那么原因究竟是什么,朱棣的建碑工程到此戛然而止,其后硕大的碑材便遗弃在阳山南坡。最后为什么没有建成,在明代的文献中并没有记载。据推测,永乐皇帝准备迁都北京,可能是放弃立碑的一个原因。但比较令人信服的理由,可能是当碑材初具雏形后主持者意识到这样的体量以当时的运输水平是无法运到明孝陵的。因为南京的气候条件不能利用滚木在冰上运输,三块碑材中最小的碑额也有6千吨之重,完全靠人力寸步难移,要想在崎岖的山路上运到几十公里之外的明孝陵,那是天方夜谭。
想想当年朱棣皇帝为了给其父朱元璋歌功颂德,竟然下令动员了全国上万工匠在阳山开辟碑材,气势如此宏大,确实让人惊叹不已。但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巨大的碑身和碑冠、碑座均无法运到南京的明孝陵,又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这也反映了当时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