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每个孩子的童年生活中都伴随着故事,有的是中国传统故事,有的是《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之类的外国故事。但是无论怎样恐怕都会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在故事中,主人公的司马光年龄尚不过是幼儿,但他却在面对小伙伴掉入水缸的情景时毫不慌乱,选择了砸缸救人。而小时了了的司马光,在长大后也是成为了名垂青史的人物,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更是编纂了《资治通鉴》这样的史家巨著。
如今,一部电视剧《清平乐》的播出,更是将司马光推到了大众面前。不过与在历史上的高大上形象不同,电视剧中的司马光却成为了徽柔公主与怀吉之间爱情悲剧的促成者,这也为我们展现了他不为人知的一面。
而在历史上这位以守旧著称的文人还曾有过巧遇舞女并一见钟情的风流韵事。为此,他更是写下了一生中唯一的一首情词,还成为了千古名篇。
巧遇舞女
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其特别的朝代。虽然宋朝在对外之中屡有称臣、纳贡、求和之举,未免更失汉家豪气,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却是宋朝时我国的文化达到了极盛。
在娱乐业上,瓦舍更是成为了大型的娱乐中心。其中不仅有唱曲的歌女,更有演剧的优伶等等,娱乐项目也是众多。流连于歌舞之中的文人雅士,一如柳永等更是数不胜数。
但司马光却像是一个另类,对于这些项目他并不感兴趣。他严肃、刻板、节俭,从不逾规,生活中的爱好就是读书、做学问。
可作为官僚,应酬自然就少不了宴饮,少不了歌女助兴。
在某天的一次宴会上,在一个深院里,这样一个书呆子形象的司马光就这样怦然心动了。
宴席之上,舞女在翩翩起舞,舞姿曼妙不可方物,然而这位舞姬却并没有像其他跳舞的人那样浓妆艳抹,而是松松地挽了发髻,脸上的脂粉也淡淡的,看起来截然不同。
体态轻盈,青色的舞衣如翠雾般笼罩在身上,舞姿像柳絮一样飘忽不定,宛若天仙一般。
借着酒力,一首《西江月》就这样自司马光心中成就。
而在词的上片描写佳人妆饰的美丽之后,下片中司马光却笔锋一转,将其眷念之情彰显得淋漓尽致。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在见过了这位舞女之后,仿若点燃了司马光心中久熄的火焰,内心泛起的波澜可想而知。虽然彼此只见过一面,恐怕以后却要惦念一生了,真真切切的是“一见不如不见,多情却不如无情了”。毕竟酒醒之后,留下的只有追思与怅惘,只有那一轮高挂的斜月了。
而这“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之句,也凭借这种真情实意的情感流露,看似矛盾的心里描写,成为了无数人的引用的千古名句。
可司马光真的是为这一个舞女而写的这首情词吗?让我们看一下司马光的“私生活”。
糟糠之妻不下堂
司马光一生之中曾有过两个儿子,但无奈都早夭而亡。“无所出”这样的恶名,在古代极其讲求传承之下,可想而知会有多大影响。
可哪怕是这样,司马光却都没有选择与妻子张氏和离,而且为了能够让妻子安心,他还过继了侄子为嫡子。
就连张氏为司马光张罗妾侍的时候,司马光也像是个木头人一般不看,反而还闹出很多笑话。
有一天张夫人背着司马光买了一个美女,并且将这名美女悄悄安置在他俩的卧室之中,并且自己还找借口出去,这明显是想让司马光做坏事。可是司马光回来之后,看夫人没在卧房之中就转身到了书房看书,而这名美女则只能孤零零独身一人在卧房之中。
看见无法成事的张氏,无奈只能在司马光到岳父家赏花的时候再次安排一个美貌丫鬟随侍司马光。只不过这时候的司马光就没有那么客气了,直接将丫鬟呵斥一顿赶走,张氏无奈之下也只能随着丈夫这般。
而终司马光一生,他都是一夫一妻的践行者。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光的心无旁、专一、专情。
至于《西江月》词是否为舞女所写,答案似乎也已一目了然。细读这首词,极有可能是司马光的寄托之作。
当时是在宋仁宗赵祯时期,由于王安石决意变法,而身为皇帝的宋仁宗也支持王安石的作为,于是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一度被宋仁宗安置到地方为官。
而这首词就是在这段时期创作出来的,司马光渴望重返朝堂,推行自己的治国之策,可现实却又让他求而不得。情景如对舞女那相思一般无二。
小结
在电视剧中,司马光留给我们的是固执、顽固的卫道士形象;在历史上,司马光留给我们的是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儒家三圣之一的形象。
而这首他一生中唯一的情词,其实无论是否为寄托所作,都已将他鲜为人知的一面展现给了我们。而这也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司马光吧。
至于《西江月》之词,也因为轻倩婉丽,笔墨精妙,真情流露而成了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