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中国历史帝王的接班表,父死子继俨然是封建王朝最佳的传承方式。除非香火不接,再或是儿子岁数太小,才不得已从别的血亲比如侄子兄弟里面选择帝国接班人,再如明朝好多皇帝除了太祖朱元璋生了24个儿子算是计生大户,剩下的儿子都不争气,导致很多堂兄弟也能有继承权。
时间回到公元960年,经历了唐末以来梁唐晋汉周五个短命王朝的中国终于迎来了勉称一统的王朝宋帝国。赵匡胤黄袍加身,兄弟个个都得改名,三弟赵匡义改名赵光义,四弟赵匡美改名赵光美。后来赵光义当了皇帝,老四继续改名改成赵廷美。之所以改名就是避的皇帝的讳。
正如哥仨频频改名一般,说明了起这个名字的时候算命先生压根就没料到哥仨能有当皇帝的那一天,古人对起名排字辈还是很看重的,笔者在农村生活,祖父那代的名讳也都排着,到现在了一个是因为计划生育生不了几个孩子也用不着拍了,还有就是人们的观念转变了。之所以这么说,就像赵匡胤没有料到自己当皇帝一样,我想赵光义也没有那么大的把握说自己坑定能当皇帝。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而赵匡胤此时成年的儿子有两个。一个是赵德昭(951年—979年)一个是赵德芳(959年―981年)。到赵匡胤死的这一年,赵德昭26岁,赵德芳18岁。可是两个孩子都很命苦相对于其他王朝的皇子。因为两个儿子压根不会为皇位打起架来,从他们的履历看出也没有安排培育他们当帝国接班人的轨迹,而赵德昭甚至在老子赵匡胤活着的时候压根连王爵都没有。
影响赵匡胤安排帝国接班人的我想不止是他的母亲杜太后。母亲想立儿子,说是儿子比孙子亲,那是必然的。记得初中英语老师在讲学英文记单词的时候层说过,隔辈不管人。西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也曾想让自己的小儿子刘武继承哥哥刘启的位置,然而刘启比赵匡胤更加果敢,我的就是我,只能走我这一脉。我想真实的赵匡胤或许到死都没有找到答案,他能用杯酒释兵权处理掉跟随自己的异姓节度使们,却不能左右拥护晋王的赵普等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