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合格的“职业玩家”,因为他太明白皇帝是什么样的职业,也非常明白昏君是什么样明君又是什么样,在两者之间,他选了一条最舒服的方式。
他叫朱厚熜,史称嘉靖。
1、公元1521年4月,明朝最能折腾的皇帝正德帝终于将自己折腾死了,随着他的驾崩以及无嗣,明帝国经历了历史上短暂的书生——内阁首辅杨廷和执政后,终于决定将帝国无上至高的权利交给了正德帝的堂弟朱厚熜。
朱厚熜,年龄14,老家湖广安陆(现湖北钟祥市),刚继任兴献王不久。
同一个年龄的我们还在玩泥巴的时候,人家小朱就已做好准备去当皇帝了。
对于天上突然掉馅饼的事,小朱同志很镇定,少年老成、成熟稳重也正是他在众多藩王中胜出的理由。杨廷和对小朱的表现很满意,老太后(正德帝之母)也很满意,皆大欢喜。
决定了,那就走程序吧。程序是人定的,而人也是问题制造者,
按杨廷和的安排,新帝应以太子的身份从东华门进入,居文华殿,但朱厚熜却摇摇头,他是来当皇帝的不是来当太子的,得走大明门,那才是皇帝进京的路。杨廷和说这是祖训,一定要遵守,所以必须从东华门进。
双方互不相让,在北京城外僵持着。这可急坏了老太后,你说这一老一少争的都是什么事?立刻下懿旨:赶紧的,别跟小孩子一般见识,他爱从哪里进就从哪里进,可千万别把皇家的脸面丢尽了。老太后一发话,大臣们也没办法,只好上笺劝进:得,皇帝小爷,您嘚瑟吧,您如愿了。
一场风波结束了,然而在这场入城之仪的斗争中,却隐藏着极其重要的信息,从中透露出的蛛丝马迹也可以看出一些猫腻。
于公,杨廷和选聪慧过人的朱厚熜,是希望能大明王朝能在一位明君的带领下继续航行下去,于私,少不更事的皇帝,对他这位权利欲望极大的人是极有好处的。哪知这年纪轻轻的小皇帝却有着自己的小算盘——新帝登基,根基浅薄,如果凡事都有群臣说了算,那以后皇帝该怎么当?
14年纪,如此老谋深算,思之极恐!
入城之仪,嘉靖赢了,接下来,他还要为树立自己的皇帝威望和实行皇帝权利努力奋斗着。
2、新官上任三把火,何况皇帝乎。
嘉靖的第一把火烧向了宦官。由于堂哥正德奇葩到不行,造成宦官权力极大,以至于冒出刘瑾、“八虎”这类极品太监。刘瑾虽说没了,但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刘瑾在,对于这些人,嘉靖生来就很反感,反感就拿把扫把扫扫干净吧——撤出所有外派太监。
所谓的外派太监,是皇帝派出出差到各边界要塞的太监,为的是能随时掌握各地驻军动向,提防造反。而这些公公们自诩为皇上的眼线,飞扬跋扈得很,造成与各地将领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虽说这是一群为虎作伥的死人妖,但毕竟是皇帝的人,各地将领平时也是敢怒不敢言——丢了官职还好,小命玩没了,那就大大的不好了。
面对这种情形,嘉靖说:从哪里来就滚回哪里去。
镇守太监没了,织造太监也跟着遭殃,通通回来一起缩着脑袋过日子。当年正德朝的“宠监”谷大用,正德在的时候横行霸道,正德一驾崩,他马不停蹄率着皇家代表团来迎接嘉靖帝,想当个迎接新皇帝登基的功臣,结果嘉靖屁股一坐稳,直接把他给从太监贬成了最低等的“奉御”,发配到南京去看坟了。
谷大用运气算好的,脖子没挨一刀,其他人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自此,太监在嘉靖一朝再无出头之日。
第二把火,瞄准了大臣。
人总是将身份看得很重,入城之仪争的是身份,接下来嘉靖拿来做文章的也是关于身份。
与其他明朝皇帝不同,嘉靖是唯一一个靠继位成为皇帝的藩王。
也就说他爹兴献王是蕃王,前任皇帝(正德皇帝)是他堂哥,前前任皇帝(弘治皇帝)是他大爷,前前前任皇帝(成化皇帝)是他爷爷。
然后,他当了皇帝。
这就很尴尬了,一般来讲,皇帝的爹都是皇帝,而嘉靖的爹只是亲王,所以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出于“好心”,提了个建议,让嘉靖过继给弘治帝,然后称亲爹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王”。
朱厚熜当场发飙了——老子当个皇帝,把爹当没了?!
大笔一挥:兹事体大,发回礼部重议。
下面回得很积极:坚持前议。此外还特别注明道“为人后者为人子”,大意是您老既然继承了人家的皇位,就得当人家的儿子。
这笔买卖很划算啊。
嘉靖火了!这是哪门子道理,皇位是你们硬塞的,完了告诉我亲爹没了?
大笔再一挥:重议。
下面也很干脆:坚持前议。
作为替君分忧的首辅杨廷和,在这件事上立场坚定的站到了群臣这一面。
一方不肯,一方非要这么做,结果这一争就是三年。
人生有几个三年,为什么非要争个你死我活?说到底,分明还是权利在作祟。
历史记载,就单单这件事,老杨同志就以首辅的身份驳回了皇帝的令四次。
这是赤裸裸的向皇帝权威挑战啊。嘉靖该如何应对?
撤掉杨廷和?不可能的,且不论他毫无污点无可挑剔的历史,唯一能让嘉靖忌惮的是他代表了群臣。没了臣子,谁来干活?出了事,谁来当挡箭牌?
所以,这场大礼议事件争了整整三年,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支持的差点没了命,反对的自认为足可以流芳百世。
三年后,杨廷和致仕,交了辞职报告,嘉靖批准。与此同时,嘉靖争回了老爹的名分。
最终,还是嘉靖赢了。
3、有史评嘉靖为中兴之主,确实在他执政的初期,是有所作为的,诛宦官、抑宦权、提拔贤能、澄清吏治,革除前朝弊政,大凡一个明君该做的事情他都做了,当时是天下翕然称治。
然而这一切都在嘉靖二十一年画上了休止符,一场神秘的壬寅宫变,就此改变了嘉靖,后世对此争论不休。
嘉靖二十一年,宫女杨金英和十几个宫女企图勒杀明世宗,后事情败露,杨金英、端妃等一众宫女都被处以极刑,杨金英等被凌迟处死,端妃被斩首。
按照因果论,没有开始的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果,因与果相辅相成。壬寅宫变正是因为嘉靖之前种下的因才会导致果的出现。
很多时候,我们从影视剧里看到,嘉靖并不是像其他明朝皇帝一样穿着皇帝服装出现在眼前,相反总是一身道服:嘉靖痴迷道教,而且痴迷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杨金英就是牺牲品,除了每天繁重的日常工作,而且还得天没亮就得起来去收集露水,长期以往,导致许多宫女累死病死。
既然横竖都是死,那就死也要死得伟大。杨金英们实在受不了这种虐待,决定合谋谋杀皇帝。
即知死,为何还要去做?若不是忍耐到了极点,谁肯赴死?
最后,毕竟是皇帝,寻常见了都害怕,何况还要杀死他,杨金英怕了,勒死嘉靖的双手在颤抖,一慌张,勒死人的结打错了,打成了死结,死结是勒不死人的,勒不死人那就得死。
杨金英死了,跟她一起死的还有嘉靖勤政的态度。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嘉靖也是人,也会有害怕的时候,他将寝宫搬到了西苑,从此君王不上朝。
开始的时候,群臣以为皇帝惊吓过度,就想等等吧,等皇帝缓过来就好了,结果这一等就是二十多年,至死,嘉靖再也没有上朝议事过。
随着嘉靖的消极怠工,日渐荒废朝政,之前辛苦打下的政治清明局面彻底消失了,吏治腐败,百姓生活也变的越发贫苦。
终明一代,清到无人能出其左右的海瑞曾对此评价过:嘉靖,嘉靖,家家净净。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看你横行到几时的主角隆重登场。
4、严嵩,严肃的来说,他是一个意志不坚定的人,似乎历史有意将他和嘉靖安排在了同一个时期作为对比。他是弘治十八年中的进士,而且还是全国第五名的成绩,后因母亲去世丁忧在家,再后来,朝廷召他回朝做官,他却因为不愿和刘瑾之类人同朝为官便谢绝了。再再后来,朝廷再次下召时,他便回来了。此时,是正德十一年,离嘉靖上位还有五年。
正德虽说是一个顽皮的青年,但总体来说不会出现嘉靖时期复杂的官场斗争,只要你做官做好自己的本分,即使冲撞了皇帝老子,他基本也就笑笑,不会把你怎么样。
嘉靖则不同了,上有皇帝与大臣斗法,下有臣子之间斗个你死我活,往往今天还和你把酒言欢,明天上朝翻脸不人,不把你整个家破人亡誓不罢休,这种危机感在整个嘉靖朝随处可见。而危机出现的同时也代表了机会来临。
严嵩也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他看着高高在上穿着道服的年轻人,除了心生畏惧之外,更多的是想从他身上获取利益。就在他无所适从的时候,得知了一个消息。
据说现任首辅夏言青词写得很好,而且还经常跟皇帝搞互动交流,因为皇帝大人就好这口。
严嵩是个机会主义者,既然有机会了那就赶紧上吧。
此后,严嵩时不时写写青词,搞搞事,嘉靖一看:哟,这老爷子不错,可以啊。可以就代表可以升官,升官也就意味着前途无量。先是任吏部左侍郎,进南京礼部尚书,两年后改任吏部尚书。
皇帝大人够意思,严嵩也长脸,那就赶紧继续写青词吧。
就在严嵩奋斗写青词的时候,嘉靖二十一年悄然来临,那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也就在这一年,严嵩人生奋斗目标最高点终于实现了——拜武英殿大学士,入文渊阁,仍掌礼部事。后解部事,专值西苑。
上面说过,壬寅宫变后,嘉靖搬到了西苑,专值西苑,也就意味着严嵩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已经很铁了,虽然是看门的,但看的是明朝最高权力者的门,那就不得不小看了。而从这一刻开始,严嵩就开始成为权奸的代表名词。
对于严嵩以及他儿子严世藩的胡作非为,嘉靖会不知道?难道不该管管?
从入城之仪到大礼议事件,再到执政初期的作为,我们可以看出嘉靖是一个权力欲望很高的人,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不需要往上爬,因为他的位置已经高到顶了,剩下的只要管管好就行了。
总体来说,明朝的权力机构构成有三部分:皇帝、内阁、太监。除去最高领导者皇帝,内阁和太监是皇帝拿来平衡权力的两个部分,内阁权力过高了,那就抬高太监的地位,太监权力过高了,那就抬高内阁,互相制约互相压制,这样才会对皇帝不造成任何危险。
但嘉靖不同,因为对太监过于反感,而他又认为自己足够聪明,所以放弃了太监,自己直接上阵了。
严嵩,就是他最好的棋子,他给了严嵩仅次于自己最高的权力任其贪赃枉法,然后在严嵩的对面,他又安排了相对正直的徐阶作为对手出现在严嵩面前,不经意间告诉他徐阶的青词写得也很不错。
危机,并不会随着地位逐渐升高就会消失,因为有人有意为之,而这个人就是嘉靖。
5、皇帝做到这份上,说明他已经把政治玩得炉火纯青,群臣对他来而言如同一颗颗棋子和玩具,任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但最终逃不过他的一句话。
然而因为一件事的发生,却让我们看到嘉靖在权利中逐渐失去了主动权。
严世藩,是一个比严嵩更聪明胆子更大的人,胆大的人往往就会犯错误,严世藩就因犯事被充军。不过毕竟胆子大,有老爹严嵩撑腰,半路他就跑回了家,假如是有正常脑子的正常人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选择沉默,说到底是犯事跑路的,除非神经大条谁也不会出去惹事。然而严世藩就是严世藩,作为首辅的儿子,走的就是非常之人非常之路的路子,别人不敢干的事情他偏偏就干了,回老家江西之后,他大兴土木,整的就像一个暴发户回乡一样,嚣张之举令世人瞠目结舌。
然而,严世藩的行为从他自己的角度来看,是对的,因为他觉得他是在向皇帝表态:我严世藩干的事情就是我爹(严嵩)干的事情,我们的态度很明了,那就是我们只求财不求权,首辅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后我们也只会坐到首辅这个位置,向上我们也就不会再奢望了。
他是对的,嘉靖最反感的就是犯上。
不过事情总有万一,严世藩认为很对的事情在某些人看来的确很对,对到可以置人于死地。
很快,严世藩被举报了,连同跑路时认识的小伙伴罗文龙一起被抓到了刑部大牢,就在这时,严世藩却并不发愁也不气恼,因为他知道自己很快就会被放出来。
按明朝法律,严世藩的行为会进行三司会审,最后送到皇帝手里进行裁决,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的罪行会被定罪然后秋后问斩。
三司的人这么认为,世人也这么认为,毕竟严世藩自己也认罪了,他认罪的理由也很充分:杨继盛和沈鍊是冤枉的,而且这些事都是我干的。
然而,这是一个十分诡异的情形,因为三司的拿着严世藩的认罪书拿给当时的首辅徐阶时,却被狠狠瞪了一眼:这是准备给严世藩一条活路吗?
三司的人面面相觑,有点不懂徐大人的意思,这明明是认罪书,怎么就成了严世藩的救命稻草了?
徐阶也没有卖关子,直接道出了严世藩的意图:这些事的确是严世藩干的,但最后下令斩杀的人是谁?是当今的皇帝,如果这文书递交给嘉靖帝,按照他老人家的性子,你们觉得他会打自己的脸,说自己当初错了吗?
三司的人醍醐灌顶,当时一股冷意从头到底,若不是有人讲明了,恐怕严世藩又可以死里逃生了,令人更为恐怖的是徐阶大人拿出了早早拟好的罪证书给他们:这才是致他于地的罪证。
简单来说是三大罪:首先严世蕃和罗龙文是老铁,而罗龙文勾结倭寇,严世蕃也就与倭寇挂上了钩,他们聚集海匪,并企图里通外国,逃往日本。
其次,严世蕃勾结江洋大盗,训练私人武装,图谋不轨。
最后,他还占据土地修房子,而根据现场勘查,这是一块有王气的土地,严世蕃狗胆包天,竟然在上面盖楼,实在是罪大恶极。
很久以前,岳飞被害,世人问秦侩何罪,秦侩答:意欲之。
意欲之,这是一个很模糊的说法,因为是别人大脑里的想法,至于真实想法没人会知道,但看用在什么地方了,秦侩以意欲之杀害了岳飞被世人唾弃了一千年,徐阶用意欲之将严世藩送上了法场,世人称颂了几百年,往后也会继续称颂下去。
同一个方法,用对了地方就是一个好方法。
但这个方法对嘉靖来说并不好受,毕竟当皇帝四十多年,在他心里一直都是他操控群臣,群臣想控制他?门都没有,但是就严世藩这事来说,他被彻底牵着鼻子走了。
严世藩算准了他不会死,他认罪因为知道最后定罪的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徐阶算准了严世藩必须死,因为他知道怎么让嘉靖帝判严世藩死罪。
不久,严世藩被杀,紧接着,严嵩被勒令致士,权倾一时的严党终究樯橹灰飞烟灭。
在这场政治游戏里,职业玩家嘉靖皇帝彻彻底底输了,在过去的政治生涯中他的性格彻底被臣子所熟稔,因而也被拿来利用,达到自己的目的。
6、他当过好皇帝,也当过昏君,然而至始至终他都在捍卫自己的皇帝尊严,将权利紧紧抓在手里,只是历史却告诉他谁才是真正的主人。
公元1567年1月23日,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元证应玉虚掌阴阳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