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明朝末年,面对满清八旗,明朝官军始终处于败多胜少的处境。为什么在朱元璋手里消灭北伐元朝、在朱棣手里征伐草原的大明铁军,到了明朝后期,却如此不堪一击呢。
1644年形势图
第一,明朝土木堡之变后,开始以文御武,武官的地位变得极低。
明朝经常出现出现六七品的文官公然呵斥一二品的武官大员。武官在文官面前,再不是平等地位,而被文官时为奴仆、下人。
第二,兵为将有。
明朝中后期,士兵的生杀大权往往掌握在军官手里。而武官们除了将不多的粮饷贪墨一部分后,往往将剩余的粮饷克扣起来,集中供养自己的私人部队——家丁。从“家丁”字面上也可以看出,家丁是属于武官的家族私人武装。家丁人数往往较少,只有一支部队的1/10左右,但装备精良,粮饷充足,故而往往战斗力较强。
明朝官兵
但由于家丁属于武将的私人部队,在面对激烈战斗时,为了防止家庭被过度消耗,武将们往往并不舍得使用家丁,他们最大的做法反而是带领精锐家丁离开部队逃跑,所以面对清朝八旗,一旦战斗形势不好,武官们常常带领家丁率先逃跑,使部队一溃千里。而即使有武官使用家丁进攻,但往往人数很少的家丁部队,也无法对一场战役起决定性作用。
而对于占绝对多数的普通兵丁,本来不多的粮饷就被克扣。这些兵丁往往面黄肌瘦,衣着褴褛。有家室的兵丁,甚至连自己的子女妻子都无法养活。这样的部队,哪里来的荣誉感和战斗力呢?
第三,军纪涣散。
明朝中后期,在百姓中流传着一句话叫“兵过如梳,匪过如篦”,可见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土匪和官兵都是一样的烧杀抢掠,都对百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尤其是明朝后期,官兵杀良冒功几乎已成潜规则。因此,毫无荣誉感、粮饷不足,却又管理涣散的部队,他的战斗力就可想而知了。
而投降满清八旗后的汉奸部队则不一样。
第一,满清规定了极为严苛的军纪。
满清八旗视投降的汉奸部队为奴仆,因此规定了极为严苛的军纪,如果一旦违反,动辄杀头抄家。如此高压之下,汉奸部队反而凛然听命,不敢有丝毫违犯。
吴三桂迎清兵入关
第二,满清保证了汉奸部队的基本补给。
无论怎样的部队,如果连起码的温饱都无法解决,就自然谈不上战斗力了。这恰恰是最令人感到讽刺的。明朝地域广阔,财富远大于只占东北一隅的满清,本该保家卫国的明朝军队,却被明朝官僚克扣士兵粮饷,反而耕战侵略为目的的满清,却保证了汉奸部队的基本粮饷。
第三,满清对投降的武官,授予高官厚禄。
满清未入关之前,就封了孔有德等三人人为王,称为三顺王,而入关之后,更是将吴三桂等人封为藩王,且承诺世袭,这给了统领汉奸部队门的将领以极大的动力。而明朝恰恰相反,既无法充分掌握武将,却又对武将百般鄙视,更十分吝啬封赏。相比之下,毫无荣誉感的武官们会作何选择,自然一目了然了。
三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