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实际上引出了古代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叫做“二王三恪”。
中国历代王朝更替之后,基本上都会给予前朝皇室后裔一个爵位,并赐予封邑,以祭祀前朝圣君,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既显示了自己政权的统续即正统地位,二是彰显了自己的大度。实际上也为自己的后代留了一条后路,谁又能保证自己建立的王朝万世一系,永不灭亡呢?
商纣王
在五代以前,这一制度被执行的较好,但是到后来大多数政权并不重视这一制度,甚至将前朝皇裔赶尽杀绝。
如果只封前两代皇朝的后裔,称之为“二王”或“二王后”,如果封前三代皇朝的后裔,则称之为“三恪”。
这一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虞舜以尧的儿子丹朱为宾,称为虞宾,不视之为臣子。夏禹封丹朱于唐,封舜子商均于虞。皆不用臣礼,而用宾礼。
西周建立后,“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於焦,黄帝之后於祝,帝尧之后於蓟,帝舜之后於陈,大禹之后於杞。”
周武王
又封纣王之子武庚管理商朝的旧都殷,使殷民大悦,可是说是深得民心。为了监视武庚防止发生叛乱,武王又设立了三监,即管、蔡、霍三国。武王死后,周公摄政,管叔鲜、蔡叔处和霍叔度三人怀疑周公篡权,于是联合武庚等东方诸侯发动了“三监之乱”,后被周公平定,武庚被杀。
周公又封纣王的庶兄微子开于宋,以绍殷后,奉其先祀。这样一来,在周代,虞舜后裔的陈国,夏朝后裔的杞国和商朝后裔的宋国便是三恪。
西汉先后封周朝后裔和孔子后裔(孔子为宋君后裔)为周成休侯和殷绍嘉侯,可称其为二王后。
汉献帝
以后历代对亡国之君基本上都有封赐,例如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司马炎封曹奂为陈留王等,都是对这一制度的延续,但是封赐的人数不定,有的只封一朝后裔,还有的没有封赐。
中国史上最后一个例子是雍正时封朱之琏为延恩侯,直到清朝灭亡,这一制度彻底终结。
看看小编的其他两篇文章:
《
汉献帝和魏元帝,禅位后待遇还不错,历代亡国之君中命运可谓最好
》
《
史上最后一个延恩侯,本是朱明后裔,竟在十三陵监守自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