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胡惟庸真的是因为造反,而被朱元璋杀的吗?他只是一枚棋子罢了

胡惟庸真的是因为造反,而被朱元璋杀的吗?他只是一枚棋子罢了

胡惟庸,根本没有造反的念头,也没有造反的手腕和魄力,更没有能力!他之所以被朱元璋当成造反杀死,只不过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制的一枚棋子罢了。

可怜的胡惟庸,为你默哀。

(胡惟庸剧照)

自从老朱得了天下,他就一直思考,到底怎么才能守好江山呢?俗话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他老朱在世期间,无人敢造次,问题是他死后呢?他那不知道多少代的子孙呢?能不能守好大明的江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开始谋划,决定推翻自秦朝以来确立,流传至今的权力系统架构。

要确立新的权力架构,曾经跟他出生入死的开国功臣们,就是最大的阻力。

要解决这些曾经的“兄弟们”,当然不能直接强硬来,这样很可能会让他们抱团起来对抗自己,因此,必须用温水煮青蛙的方法,以正当的“理由”,逐个处理。

下面,让我们欣赏一下老朱翻手为阳,覆手为雨的高超政治艺术。

先拿最嚣张、职位最高的丞相李善长开刀,选择他为首要目标,是因为他不但高居文官之首,还是淮西集团勋贵的代言人,甚至可以指挥得动军方势力!所以文武两道通吃的李善长,上了老朱黑名单第一位。

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明史·列传第十六》

(李善长剧照)

但考虑到李善长功劳巨大,只把他排挤辞职就行了,还不能随便安个罪名杀了他,假若雷霆手段杀了他,会打草惊蛇,开国功臣们绝对不会坐以待毙,那样就不是老朱想要的局面了。

因此,公元1371年(洪武四年),李善长因为生大病不能上班,遂向朱元璋辞职回家养病。实际上,李善长是被老朱排挤走的。

起初,李善长刚当上丞相不久,就开始飘了,心里除了老朱外,基本是顺我者昌,逆我者死。按察使李饮冰、参议杨希圣看不惯李善长的专权,上本弹劾他“骄侈觖望”,希望老板朱元璋能敲击一下李善长。

谁知李善长反倒打一耙,诬陷李饮冰与杨希圣弄权不法,希望老朱惩罚他们,那时候的朱元璋,还没有改组权力架构的念头,便袒护了李善长,把两人的脸刺字,以示惩戒。

李善长看到老板朱元璋只是把他们俩脸上刺字,惩罚太轻了,于是他私下用刑,叫人割去李饮冰双乳,导致其当场惨死;又剜掉杨希圣的鼻子,囚禁在淮安。

后参议李饮冰与希圣弄权不法,丞相李善长奏之。太祖将二人黥面,云:“奸诈百端,谲诡万状,宜此刑。”割饮冰之乳,即死;劓希圣之鼻,淮安安置。——《国初事迹》

(李饮冰与杨希圣剧照)

正是李善长如此残忍打击报复这两个小官员,令朱元璋有芒刺在背的感觉,一个专权的文官首领,又能指挥得动军方,要是图谋不轨,那后果不堪设想,就算他老朱在位时,没人敢造次,保不住他死后,后代再出现这样的权臣,从而威胁大明江山。

于是,朱元璋生出了改革权力架构的念头,开始排挤李善长,排挤李善长的具体事迹,不见于史料实录,但《明史》仍可窥见一斑。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明史·刘基传》

这个“事”,说白了,就是朱元璋在找茬,没事找事的弄李善长,于是,就有了洪武四年,李善长生病辞职回家那一幕。

李善长一走,胡惟庸就正式上场了,这个人的履历,很有猫腻,1367年(吴元年,朱元璋刚刚称吴王),当正四品太常少卿,职责是管香火蜡烛,主持拜神祭祀的。可以说是个清水衙门官。

(胡惟庸剧照)

但到了1370年(洪武三年),突然被提拔为中书省参知政事。这个职位相当于副丞相,是专门削弱丞相权力,增大皇权的目的的。

又过三年,即洪武六年,待在老家里一直关注朝堂的李善长,或许看出了一些猫腻,上书推荐胡惟庸为右丞相,奇怪的是老朱立马就准允了。

又过4年,即1377年(洪武十年),胡惟庸竟然当了左丞相,位列百官之首!一个平平无奇,无寸功立身的人,竟然短短时间,火箭一般升级成文官之首,说没有猫腻,鬼都不信。

笔者个人判断,朱元璋在培养一个害群之马,来害死那些开国功臣。

果不其然,不久,胡惟庸案爆发,老朱的大刀终于落下,大肆屠戮。杀戒一开,就不能回头,老朱又借着“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清除了所有他认为有威胁的人物。

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三点:一、整治吏治,惩戒贪污腐败;二、除掉权臣,为朱允炆继位扫清障碍。三、废除宰相制度,分散权力配置,重新改组权力架构,加强中央集权。

其中第三点才是最主要目的,他要构建一个万世不易的权力体系,来维持朱家的统治。

1380年正月,朱元璋以谋反罪杀了胡惟庸后,直接废除了丞相制——废除宰相府中书省。将原中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这六部负责人由正三品,提升为正二品,仍掌管旧职责,直接由皇帝管辖。

杀了很多开国大将后,武将集团也被瓦解,朱元璋把军队最高统帅机构——大都督府,拆分为五,称为五军都督府,分别统领全国各地的军队。

接着,又废除权力过高的御史台,改成督察院和掌察院,品秩与六部尚书一样是正二品。

如此一来,中央权力架构改组完成。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卷239)

文官系统、武官系统、监察系统都已经改组完毕,那么要是他们集体出了问题,或者联合起来,又怎么办呢?

老朱冥思苦想,又让他整出了三套系统:即锦衣卫系统、宦官系统、诸王系统。

锦衣卫是皇帝耳目,不受任何机构管辖,独属皇帝统领,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皇帝身居皇宫,被群臣蒙蔽,监察系统又失效之时,锦衣卫起到补充监察、镇胁群臣的作用。

宦官系统则是为了对抗文官集团,为了防止文官集团坐大,老朱煞费苦心的设立十二监、四司、八局,这二十四个太监部门,让宦官们出使、视军、侦刺全国各地,后世天启帝起用魏忠贤对抗文官集团,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这是用内廷宦官系统,对抗外廷文官系统。

那武将系统怎么办呢?

老朱特意设立诸王系统,用以对抗武将系统。从洪武三年开始,分三批封了二十三个诸侯王,他们每个人少者领兵三千,多者统军达两万,这些诸侯王镇守全国各地,以挟制天下军方势力,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中央系统出问题时的紧要关头,诸侯王可以起兵勤王,进行“靖难”,达到以外制内的效果。

朱棣之所以能有兵“靖难”,正是朱元璋设立的这套诸王系统。因此,朱棣篡位后,为了防止后人效仿,取消了各地王爷的兵权,并限制出境,当成猪一样圈养。

除此之外,老朱还特意搞了个六科十三道的言官系统,专门用来监督(恶心)所有部门,他们独立于所有部门外,与锦衣卫一样,目的是像皇帝耳目一样,他们可以“风闻奏事”。

这个“风闻奏事权”,真的是开了喷子先河,只要是听说的,不管真假对错,都可以拿来开喷。(所以,喷子是朱元璋发明的,大家没意见吧?)

老朱为了把他发明的治国方法,用于后世,特意编写了个《太祖宝训》,让后世子孙不至于折腾掉大明江山。(可惜时世变异,墨守成规的子孙们,还是把大明江山弄丢了)

(朱元璋剧照)

老朱,由一个胡惟庸开始,亲自操刀改组权力架构,可谓是政治艺术的美学,它体现了老朱的“以下制上、上下相维、以内制外、以外制内”等,优美的几何治国理念,因此后世有人说,明朝只有一个皇帝,即朱元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架构,丞相,朱元璋,权力,胡惟庸,李善长,棋子,剧照,江山,老朱,消息资讯,杨希圣,朱元璋,胡惟庸,李饮冰,李善长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架构,丞相,朱元璋,权力,胡惟庸,李善长,棋子,剧照,江山,老朱,消息资讯,杨希圣,朱元璋,胡惟庸,李饮冰,李善长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架构,丞相,朱元璋,权力,胡惟庸,李善长,棋子,剧照,江山,老朱,消息资讯,杨希圣,朱元璋,胡惟庸,李饮冰,李善长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