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过去有“两多”:古墓多,盗墓多。民国时,盗墓尤多。
邙山盗墓者并不说“盗墓”,而称“找古”。民国十三年(1924年),有人在当时的孟津南麻屯乡庙槐村南约500米处找古,这里原有大墓,从墓里挖出了一方墓志,竟然是明朝洛阳藩王——福王朱常洵墓志。
幸运的是,这方墓方志一直藏于当地民间,而没有流出,62年后归藏国家。
(河北博物馆馆藏墓志,与本文无涉)
根据上级要求,1984年河南孟津在全县10个乡镇之内,进行文物普查和复查,发现古文化遗址43处。孟津县文管会同时向社会征集文物,1986年4月,朱常洵墓志被征集上来,专家为之大喜!
朱常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第三子,生于万历十四年正月初五,生母是郑贵妃。
朱翊钧宠爱郑贵妃,偏心眼,他想立朱常洵为太子。但大臣们不同意,认为与国本不合,应该按“立长”原则,立王妃所生的长子朱常洛。一直争了15年,朱翊钧才于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册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朱常洵呢,封为“福王”,封地在洛阳。
(明神宗画像)
但朱常洵被封后长期不就藩,引起朝野“废太子”猜疑,朝臣为此数十次上奏,要朱常洵就藩,一直拖到了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朱翊钧才不得不让年已27岁的朱常洵就藩。
朱常洵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三月二十日,正式来到洛阳。
朝廷早已在洛阳建好藩王府,朱翊钧还给福王府特殊待遇和政策,包括四川在内的好多盐茶经营都让他承包了,很快敛积了巨多财富,富可敌国。这就是《明史·朱常洵传》中所谓,“先帝耗天下以肥王,洛阳富于大内”。
(明神宗定陵地宫)
其实朱常洵对权力似乎并不那么贪心,到洛阳后还算老实,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饱受史家批评的是,朱由洵吃喝玩乐,与王妃侍妾鬼混,整天花天酒地,而不顾藩地民间疾苦。结合明末多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朱常洵所为确实过了,但是有钱人哪个不是这德性?!
天启、崇祯年间,陕北连年旱荒,走投无路的农民只好造反,以寻活路。陕西榆林人李自成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起义,在“均田免赋”口号鼓动下,“迎闯王,不纳粮”,起义军队伍很快壮大。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的起义军打进了洛阳。
就在起义军打进来前的正月初一,福王府出了蹊跷,大新年里,福王内殿基下发出很大的声音,如狮吼,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迷信的朱常洵觉得奇怪,让人从发出声音的地方往下挖。挖一丈多深发现了,下面有一只巨大的古鼎,因为太沉没有抬上来,便原地覆土掩埋。
我怀疑福王府是不是建在古代大墓遗址上,要不地下怎么会有大鼎?
如果不是后来李自成打进来,正月出鼎一定会被附会成好兆头,但在时局不稳之际,出了这档子事绝对会让人朝坏的方向想,当时有见识多的人便称,必有“异变”。
(后母戊大鼎)
果然半个月后李自成的起义军打进来了。
当时,朝廷也关心洛阳城防,派参政王胤昌帅众警备,总兵官王绍禹,副将刘见义、罗泰各带兵到洛阳城。朱常洵特在王宫摆酒,请三将吃饭。朱常洵还主动组织力量守城,即所谓“出千金募勇士”。但关键时刻,有守城官兵与起义军里应外合,洛阳城马上被李自成攻破。
据《明史·朱常洵传》和《豫变纪略》等史料,朱由洵带着王妃邹氏、儿子朱由崧等亲随,用绳子系下城墙逃跑。来可以逃掉的,但朱常洵平时吃得太好,是个大胖子,跑跑就跑不动,只得藏匿到附近的迎恩寺,王妃邹氏和朱由崧都逃跑了。很快,朱常洵被李自成的士兵搜出捉拿到。
(朱常洵,剧照)
次日,起义军在洛阳在城西周公庙内举行公判大会,李自成亲自主持,在列出朱常洵“剥削穷人,视其冻馁”等种种罪状后,当场处决。同时被处决的,还有前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河南知府亢孟桧等被捉官员。
朱常洵被处决后,民间有关“福禄宴”的传说就出现了。何谓“福禄宴”?原来朱常洵被杀后,起义军将他尸体过秤,看到底有多重,竟然重达360多斤,太肥了!当时年成不好,老百姓饭都吃不饱,骨瘦如柴,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剧,而朱常洵却如“肥猪”,气得士兵要吃他的肉。
清人吴伟业《鹿樵纪闻》中“闯王发难”条,有这样的说法:“脔分股割,与鹿肉烹,群贼胪食,名曰‘福禄宴’。”
这个说法,至今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是否可靠?在征集到朱常洵墓志后,有的专家释读志文后认为,所谓“福禄宴”一说,是诬蔑李自成起义军形象的。
但我认为,脔分股割吃“福禄宴”,还是有可能的,这在二十四史和古人笔记中,有很多类似的记载。但传将朱常洵尸体被扔进大锅中,与鹿肉一起煮,这就太夸张了。
朱常洵其实并没有遭毁尸。《明史·朱常洵传》记载:“翌日,贼(李自成起义军)迹而执之,遂遇害。两承奉伏尸哭,贼捽之去。”如果被大锅煮了,尸体是不可能存在的,完全毁了,怎么可能趴在尸体上痛哭?
清人彭孙贻《流寇志》中,对朱常洵被处决一事也有记述,还提到了下葬经过:“王见自成,色怖乞生……贼置酒大会,脔王为俎,杂鹿肉食之,号‘福禄酒’。尸王城下,承奉二人乞葬王而就死自成许之。殓王于西关,遂自尽于侧。”
(邙山古墓)
朱常洵被死后,他身边的两侍从(承奉),在得到李自成的同意后,将朱常洵尸体收殓,并自尽殉葬。
朱常洵墓志的发现,补充了史书记载的不足。最大作用是弄清了《明史》不见记载、民间不见传说的朱常洵尸体下落问题。在李自成起义军退走后,由其子朱由崧亲自拟写墓志,将其葬在孟津南麻屯乡庙槐村附近的邙山上。
世袭福王的朱由崧,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南京即南明皇位后,追谥朱常洵为贞纯肃哲圣敬仁毅恭皇帝(后改谥“孝皇帝”),立庙于南京,墓号改称“熙陵”。
(朱常洵墓志拓片)
附《大明福忠王圹志》志文:
王讳常洵,乃神宗显皇帝之第三子。母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郑氏。万历十四年正月初五日生,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册封为福王;四十二年三月二十四日之国河南河南府。王居国,敦厚和平,亲贤乐善,遇士大夫有礼,人称其有东平河间之风。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日,突有流贼数万攻陷府城,民军逃窜,王独挺身抗节,指贼大骂。二十一日遂死难焉。一时宫眷内官相率赴义,冒刃投缳者百余人。王享年五十六岁,妃邹氏子一人讣。闻,上辍朝三日,特遣戚监科诸臣,诣府察勘,予祭葬从优,一切丧礼视诸藩倍厚赐,谥曰“忠”,更为之立庙、建坊、赐额,以表其烈,竖碑以纪其事。东宫及在京文武官皆为致祭。以崇祯十六年正月初八日葬于邙山之原。呜呼!王以帝室至亲,享有大国,著声藩辅,而慷慨激烈,与城俱亡。刚肠浩气,虽死犹生。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王庶几其无愧焉!爰述其概,勒之贞珉,用垂不朽云。孝男嗣王由崧泣血书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