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弟景泰帝朱祁钰奉命支持贤臣于谦逆天,击破卫拉特军保卫北京,挽救明朝。
然而,太上皇朱祁镇回国后,朱祁钰的长子朱祁钰成为了太子,换来的是朱祁钰的登基。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朱祁钰甚至拒绝了朱祁镇父子,将皇位传给了自己。子孙后代面临很多非现代人很容易想象的糟糕境遇:
明朝是一个重儒、重宗室、重妃的朝代。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六年(1373年)颁布《皇明祖训》:【朝中无太子者,应生兄弟姐妹,姑母生者,安之。奸臣弃子立妃,妃必守其位不动,并上书禀报待立之妓,以使其子孙即位,朝廷必杀之。奸臣】
因此,明太宗(成祖)文帝和靖难之战挥刀横扫全国的永乐皇帝,必须时刻强调自己是“孝慈高皇后所生”和“台湾皇帝”。
祖高帝的长子,顺便继承继位顺序,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应该恢复明朝正统。
朱棣之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为长子。汉王朱高煦输给了这对长子长孙,就是输的没脾气。
朱祁镇是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的长子。出生三个月后,他被立为太子。七年太子,十五年太子。他的母亲是明朝宣宗的孙太后,是掌握后宫实权的皇太后。朱祁镇每年封号【正统】,就是为了表明他的皇位是正确的,不容挑战的。
朱祁钰只是一个妃子的次子。其母吴显妃为朱瞻基平定汉王朱高煦后入宫的罪奴。
特赦她生了孩子,不用像其他宣德妃子一样下葬。朱祁钰也是从小被朱瞻基养在宫外,临死前才被收回封王。
整批朝廷官员是永乐年间在“长子继承制”的绝对信条下支持朱高炽打败汉王朱高煦集团的那批大臣的学生后裔。所以,
没有土木城之变,朱祁镇失去师傅二十万,信任太监王振,杀文武百官无数,何等浩劫;
若不是卫拉特大军逼近城池,三大营兵力不留京城,南北朝就在眼前;
明朝若非以强烈的民族主义建国,将面临皇上陨落、门外叩门等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尴尬和屈辱;
如果朱见深不是朱祁镇的长子,不是钱皇后的儿子,朱祁镇出征前绝不会想立他为太子,而且他才两岁;
皇位与太子妃朱祁钰无关。
就在朱祁钰临危受命继承皇位之际,孙太后与群臣立朱见深为明朝长子立太子,以确保朱祁镇“皇系正统”。.
假设朱见深是钱皇后的长子,在朱祁镇北上之前,他肯定会被立为太子。替补位置已经确立,以后无论形势如何危急,都没有人敢再引进朱祁钰。——可能只有于谦,但马上就会被其他大臣一致否决,然后于谦直接被革职遣送回老家。咱们换北京保卫战的指挥官吧。
同样,如果朱见深还是长子,朱祁钰是孙太后的次子,土木堡之变后,他很容易得到大量的贵族、诸侯、官员的支持,而且还有没必要立朱见深为太子。
作为登基的条件。失师辱国的朱祁镇回来后,实在是没有办法交出来。
正因为朱祁钰不是太子,皇位也不是来自他的父亲明宣宗,而是在国难面前。其母孙太后立朱祁钰为帝,其弟朱祁镇同意传位。他永远是太皇太后和太上皇朱祁镇孙氏的臣子。
于是,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孙太后要废掉朱祁钰的皇位,而朱祁镇要复辟。从“程序正义”的角度来看,登门的机会甚至是合法的。
因此,除了朱祁钰手下为数不多的忠臣(内阁主辅王文等人),就连包括正统皇位继承人于谦在内的大部分根本没有参与政变的大臣,在他们的心目中也是如此。只有前太子义王朱见深,太上皇朱祁镇的长子。
所以,就算朱祁钰病危惊坐起来,压制住了夺门的机会,也不可能拿孙太后和朱祁镇母子当普通人去惩戒,而是让他们“病死”,谥号官庙名,按葬制。——这就是维护封建社会法制的【君臣正义】。原因很简单:如果皇帝自己都不在意君臣的公道,其他王公大臣,军队和姓氏又何必听你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没有拳头,没有勇气,取生死?
所以,当朱祁镇夺家成功,再次当上皇帝时,朱见深的生母周贵妃想要立为皇后,孙太后积极支持。让朱见深从妃子长子变成嫡长子,可以大大加强他的合法继承权。
朱祁镇直接否决了,倒不是他心疼钱皇后,而是他很清楚,自己发动政变,实际上是剥夺了长子的皇位。
于是,他让皇次子德王认钱皇后为养母,从而巩固了德王的政治资本,并“痛恨”了阻止他改太子的孙太后。
六年后,孙太后刚死,钱太后就告诉朱祁镇,孙太后不是他的生母,而是“殷多恭之子”,他的生母早就死了。
朱祁镇恢复了被明玄宗废掉的胡皇后称号。皇叔项王朱瞻迁上书,表达对德王的爱慕之情。他接着特意向内阁主辅李显请教,是否应该废掉太子朱见深和伊楚德。
只是孙太后去世才一年时间,还来不及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朱祁镇也死了。这还真是让他多活了几年。朱见深能成功吗?于谦能否平反?朱祁钰能追吗?福地,恐怕很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