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满江红》,台前是小人物的抗争,背后却是大人物的无耻。
春节档的《满江红》目前是票房第一,而且口碑也不差。尤其是秦桧替身所背的《满江红》,更是将整个故事和背后的爱国主义情怀推上了一个高潮。
《满江红》之所以爆火,凝练起来就是6个字:公道自在人心。以张大甚至秦桧替身为代表的小人物,表现出了真理:当前黑暗又怎样,早晚能够迎来光明。
只不过当时的黑暗岁月并不轻松。
岳飞之难的核心是皇上对于军权的控制,除岳飞外其他军事统领看得很清楚。因此在构陷岳飞的时候,其他人都避而远之,甚至作为“中兴四将”之一的张俊也一同参与诬告。
韩世忠确实说了几句良心话。后世一厢情愿地解释“莫须有”的意思,认为秦桧在韩世忠的正义凛然面前,唯唯诺诺地回答了一句“或许有吧”。
实际上“莫须有”是古汉语,大致意思是:你等着瞧,总会有的!
而且秦桧说得时候反倒是“大义凛然”,韩世忠是唯唯诺诺的那位。最终,韩世忠也选择了旁观。
不过与“中兴三将”相比,最让人痛心疾首的便是岳飞的部将们。
比如岳飞主要的罪名就是王俊卖力编织的,他是岳家军前军副统制。他跳出来诬告岳飞谋反,这样的证词是相当有分量的。
其次就是王贵。不管你听过《说岳全传》,还是看过黄晓明版的《精忠岳飞》,能够记住的岳飞部将也就是张宪、王贵和牛皋了。
可作为岳元帅左膀右臂的王贵,竟然串联姚政、庞荣、傅选等中高级将领在王俊的诬告信上签字画押。不仅岳飞拥兵自重,连镇守襄阳的张宪也成为“伺机谋反”之人。
最后就是姚岳。这位大哥本没有背景,极有可能成为普普通通一人,但他碰到了岳飞。“姚岳”这个名字看上去就是他爸姓姚,他妈姓岳的组合。
恰巧岳飞的妈妈姓姚。岳元帅动了私心,认为这是缘分,于是对姚岳大力培养。可岳飞的私心终究害了自己,岳家军中最先向秦桧投降的就是他。
姚岳无耻的行为还有很多,比如岳州因为带个“岳”字,他便以“与叛臣同字”为理由向秦桧建议换名字。申请换名的奏折一封一封又一封的往皇上案头上递,岳州因此改名成“纯州”。
上到军事统帅,下到岳飞部将、一手提拔的幕僚。明哲保身尚可理解,构陷诬告天理难容。软骨头的将军带不出强兵,这是南宋军事的悲哀。
文官集团自不用说。迫于秦桧的淫威,大部分人都敢怒不敢言。
这样的人与后边几位相比已经算是好人了。比如岳飞家属被判流放岭南,当地官员故意把岳家老小安排在寺庙里一个仅能容身的小茅屋里。
更过分的是,这一家只能靠官府给的少量粮食生活。漳州的知州还上书申请断了岳家的米粮供应,要让岳家活活饿死。此举被当时的学者大骂:猪狗不如!
与这些高官的无耻形成强烈对比的,恰恰是那些平凡如张大的小人物。
说起与岳飞有关的小人物,首推狱卒隗顺。如果没有他,岳飞的尸首恐怕早就没有了。一千年后我们提起此事想象不出当时的压迫感。
岳飞尸首丢失的第二天,秦桧下令全城搜捕。一旦发现就是灭族的风险,隗顺不敢说,只能把秘密埋藏在心底,这需要多么大的心理承受力。
还有刘允升、范澄之,都是普通老百姓,却因为心怀正义敢于上书朝廷,前者被判处死,后者被判流放。不过范澄之也死在了流放的途中。
还有那个叫施全的刺客。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施全在杭州城的众安桥上行刺秦桧。虽然没有成功,却让后者从此出门必带侍卫,没有一天踏实日子可过。
当然官员中敢于执言的也不在少数。比如“岳飞案”第一任主审官何铸,因坚持替岳飞申诉以致被贬;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因为替岳飞说话被罢官。
还有赵士,堂堂皇室宗亲、齐安郡王,敢在朝堂上以全家百余口的性命担保岳飞没有谋反。却因为犯了“宗室子弟结交将帅”的大忌被罢夺官职,贬谪出京。
不过在笔者看来,小人物比那些在青史留名的大人物们更加可贵。因为正是这帮小人物才时时提醒着身边人:公道自在人心!
《满江红》这部电影的一些镜头将当时的民意反映地很真实。
当他们看到“秦桧”亲自背诵“鹏举绝笔”的时候都很惊诧,说明大家对于正义早已迟钝。
交头接耳的时候头一句也是“岳飞”?!第二句才是“岳元帅”!他们为了自身安全、全家性命,只好把真实想法深深藏入心底,不敢谈论。
尤其是《满江红》的第一句传到校场时,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跟着复诵。是前排军官大声叫着“全军复诵”后,全体人员才有勇气大声复诵着《满江红》。
公道终于找到了沉冤昭雪的突破口,也不枉费岳飞临终前自我安慰的那句话: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作者:白衣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