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减水科学家,和大家一起品味历史,了解思辨。
“大风知壮草,韧知廉臣”。
当金军再次包围汴京时,宋钦宗想到了李纲。
靖康元年,十一月初二,下诏授李纲为资政宫大学士,领衔开封府,并迅速派人召回李纲。
当时的李刚在哪里?
靖康元年九月,李纲被迫辞职;遂被指“专论战事,花钱丧师”;后先割让建昌(今江西南城)军,又贬夔州(今重庆奉节)。
此时,李纲正走在被贬的路上。
如果宋钦宗能坚持得更久,李纲说不定就能赶回汴京,领导第二次汴京保卫战。
但是,皇帝太懦弱,朝廷太窝囊。
最终,历史并没有成功给李纲再次领导的机会,也没有给北宋再次渡过难关的机会。
那么,李刚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怀州造车,说明李纲的军事能力一般,远不及老兵;
没有盟友,说明李刚的关系策略一般,几乎没有人替他说话;
离开两河城,说明李纲的政治智慧一般,被诸河派逐出中央。
然而,李纲的热情足以感染汴京;李刚有凝聚人心的意志;
所以,在汴京二次防御中,北宋最需要李纲这样的英雄出马。
但激情、意志、勇气等主观情感只有审美价值,没有实际作用。
真正的战争是智慧和力量的较量。所以,李刚的这些主观情绪,意义不大,至少不会起到扭转局势的作用。
但李纲却可以弥补长期以来北宋最大的一个短板,那就是:只会纠缠,不会谋略。
自从海上联盟以来,北宋就陷入了需要和需要的两难境地。
海盟之时,北宋欲归还幽云,完成艮岳,北伐大辽,南征平拉。
宋金博弈之际,北宋不得不赎买山城,拿下三城,女真人不宜怒忠。
汴京之围,北宋欲三城不绝,女真人止战。
没有战略,就没有目标。到头来,连北宋自己都不知道他想要什么。
最简单的策略设计就是做一道选择题。
与黄金的关系是主战还是主和?这两种选择,北宋不得不二选一,而不是卡在原地不选或者两样都做。
如果主和,那你就彻底告白,交出三城,交出三城,速降,同时讨好粘汉和金太宗,让女真人都满意。主战,那就打到底,三城不割,旧钱不丢,给五里部的军费全部赏赐给自己的军队,然后举国作战,不管你赢不赢,你都会战斗。
但是北宋是怎么做到的呢?
第一次保卫汴京之战,数十万秦王援军集结汴京城内,眼睁睁看着皇帝和朝廷向女真东路交出50万黄金1400万白银,路军纷纷捐出.
不仅要主战,数十万大军来了;又要主和,耗费数千金银。
但是只有这么多资源。此时,北宋又能动用多少资源来鼓舞自己的军队呢?
中石太原救战,前五战三胜,后军溃于沙雄岭。因为士兵们饿了,没有得到奖励。
山西回牛岭之战,宋军临危受命,金军胆怯,宋军又溃不成军。因为士兵一天只能吃两升老麦。
李纲出到梁河,索要百万银帛,庙里只给了二十万。他向民间买马的请求被开封政府以扰民为由取消了。
策略是一道选择题,因为资源有限。主战不输数万金币,主战派出千军万马。
于是,北宋失去太原保卫战,女真人打通两条河道,第二次汴京保卫战迅速上演。
至于第二次围攻汴京,北宋的处境是:和平不可能。
女真两军包围汴京,势必取得远超第一次围攻汴京的战果。做不到这一点,沃里不安全无所谓,但念寒绝对安全。
但在女真人内部,很明显,念汉的意志更坚定,念汉的分量更大。
关键是北宋没能达到女真人所希望的结果。
靖康之变,女真人奔赴汴京,盗窃北宋皇帝、北宋朝廷和汴京百姓的钱财。最后,他们总共只得到了二十四万七千六百两黄金。第一次是51.7万两;银子是七百七十二万八千两,但第一次是一千四百三十二万八千两。
因此,北宋只能领头作战。
但是,宋钦宗和北宋太庙不仅没有打算,而且没有阻止,关键是他们没有阻止。
甚至直到汴京大破,北宋各寺仍未下定论。而这恰恰是北宋二次围攻汴京的最大缺憾:只有纠缠,没有谋略。
也只有李罡能够弥补这个最大的缺陷。
所以,李纲除了情感审美价值之外,最大的意义在于帮助北宋皇帝和北宋庙宇一锤定音。
有了主战的决心,北宋各寺可以集中所有资源制定和实施主战方略,汴京军民也可以散发出坚强的抵抗意志。
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终结。只有北宋末年最经久不衰。因为北宋的官僚机器从建立之日起就在轰轰烈烈地运转着,从未间断过,到头来还会更加强大。
但是官僚机器是没有灵魂的。一个人需要吸取灵魂,设定目标并制定战略。
当时,最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在湖南赶赴重庆的李刚。
可是,还有吗?除了李纲之外,还有谁能帮北宋皇帝和北宋圣殿拿定主意?
方某的决定,李刚的作用是人性的判断,不是智慧的阴谋。立志才能立志,立志才能聚民心,聚民心才能立志。女真兵入城,汴京再次被围,北宋生死攸关。这个决心并不难下。
当然有,但都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