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句话来形容李治成为太子的过程,一定是“鹬蚌相争渔翁之利”和“打不打,不打就是斗,唯夫不战,天下不能与他争”。
鹬蚌相争,钓者获益
李世民共有三个嫡子,长子李承乾、次子李泰、幼子李治。三人之中,李治是弟弟,也是存在感最低的一个。大哥李承乾是这么想的,二哥李泰是这么想的,父皇李世民也是这么想的。
大哥李承乾为太子,却不受李世民宠爱。二哥李泰是魏王,李世民却很宠爱他。这样一来,李泰难免会有小心思。
我不就是比李承乾晚生的吗?为什么我不能当太子?于是,李承乾和李泰的太子之争就产生了。
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不仅让李泰深思,也让许多大小官员深思。一些政治投机者纷纷投靠李泰,李泰也不会拒绝。
这可把李世民吓坏了,赶紧出去澄清,自己无意废太子,李承乾永远是太子,李泰永远是魏王,千万不要小心。然而,多益的火车已经在轨道上高速行驶,根本停不下来。
李世民的澄清,让太子之争愈演愈烈。为什么是这样?因为李世民的态度起伏不定,一会儿安抚太子,一会儿宠幸魏王。
要知道,李世民可是次子,最后靠发动政变夺得了皇位,而长子李建成成了李世民的刀魂。所以,身为太子的李承乾,深感危机感。就算李泰不敢发动政变砍自己,李世民也不爱他,废了太子。所以,李泰使出了一个笨招,想要像李世民一样发动政变夺取皇位,但是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政变失败,太子被废。
不战不战,不战不战,世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他抗衡!
太子李承乾被撤了,李泰想必是最幸福的人了。李泰心想,李承乾要是倒了,太子之位肯定是自己的。不仅李泰这么认为,就连李世民也这么认为。
于是,李泰向太子发起了进攻。李泰如此着急,自然让李世民不高兴,但还有人更不高兴。他们是以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为首的一帮权臣。因为,在李承乾和李泰争夺太子的那一战中,这些人都是为了保护李承乾。
如果那天李泰当上了皇帝,这些人至少要回家养老,大不了就是丢了性命。
于是,这些人纷纷抗议李泰当太子,极力维护李治为太子。这时,李治被推上了政治舞台。此时,太子之争从李承乾、李泰变成了李泰、李治。最终,李世民权衡利弊,选择了李治为太子。李世民也有自己的考虑,主要有两个原因:
李治拥护者众多,说话很有分量,比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李泰背后的支持者虽然多了一些,但都是官二代,份量不大,而李世民也不是不喜欢这些官二代,甚至是讨厌他们。原因很简单。这些人没有真才实学,只是说说而已。如果任由他们掌权,必将祸害国家。
李治仁慈孝顺,如果李治当了皇帝,一定会善待自己的两个哥哥。而李泰的破绽,是必须要报告的。如果李泰当上了皇帝,他会杀了弟弟李承乾和弟弟李治。这是李世民最不愿意看到的。
综上所述,李世民最终选择了李治作为自己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