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认为,大奸臣秦桧同岳飞是死对头,最后是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其实,仅就这点来说,实实地有些冤枉他了,无论是偏安江南还是杀岳飞,都是皇帝赵构的主意,秦桧只是在他的授意下行事,一个狠毒的帮凶而已。
岳飞再牛,也只是南宋朝的七大军区司令之一,在宋代“崇文抑武”之际,武将的地位是远在文职之下,即使是岳飞所掌军队占天下之半,但也远不是能同宰相秦桧对阵的对手,何况,从实际来看,岳飞也没有与秦桧发生过直接的冲突。
赵鼎才是真正同秦桧死磕之人,也是秦桧真正的对手,他两度为相,执政期间,诸多建议被高宗采纳实施,为南宋在江南迅速立足及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也被后世称为“中兴贤相”。
赵鼎,字元镇,号得全居士,南宁解州闻喜人,即今山西闻喜人;他幼年丧父,潜心苦读,21岁中进士,累官至洛阳令;南宋建立后,因其忠诚干练,一路迁升,直至宰相。
南宋初年,主要分歧为战和之争,朝廷内也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主和派不用说,是以皇帝赵构为首,占据着主导的势头;而主战派有些复杂,各自为阵,凡主张坚决抗金的皆可称之,但彼此间并无太多的联系。
后世对主战派是颂扬一片,这个是可以理解的,抛开当时的实情来看,至少是占有道德高度的优势,而主和派自然是万世不齿,没办法,祖宗的基业丢了,置生民涂炭而不顾,偏安一隅,怎么也说不过去的。
主和是当时的主流,在当时金人势头正猛的情况下,先行立足才是硬道理,然后再徐图收复失地,这不失为一种策略;硬拼只能带来更大的损失,但这很容易被认为是投降派。
在主和派内部,也有很多对时局有清醒认识的正直之臣,比如曾受秦桧指使来审问岳飞的主审官何铸,后来就坚持为岳飞申冤,在无果的情况下,愤而辞官。
赵鼎也是一样,在现在对他的介绍中,都有着一句类似“因主战而被秦桧所陷害”之句,其实,从赵鼎的作为来看,他并不是主战派,也非主和派,更不是有些人说的那种首鼠两端,战和不定之人。
他是一个很务实,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自己的判断来行事之人,现在有人写文黑他,说他的主战,“只是他见风使舵、谋求私利的手段”,这个就很没有道理了,怎么说赵鼎都是一个正直的官员,刚正不阿,如果说他要谋私利,就不会那样同秦桧作对了。
只能说,因为赵鼎的正直,不依附权贵,一心为国为民,脚踏实地,能看清形势,依照实际情况处理现实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高调抗金,喊些不切合实际的空口号,他是进退有度,能伸能屈,不然,也不会赢得“中兴贤相”之名。
皇帝赵构对赵鼎的启用其实也是很纠结的,一方面他欣赏赵鼎的才干,多次大加赞誉,言“赵鼎真宰相,天使佐朕中兴,可谓宗社之幸也。”
另一方面他又不满赵鼎的刚直;在国家初安之后,他更需要的是如秦桧这样,既能体察上意,又能为其“戴白手套”效命之人,所以才有了赵鼎两度为相,两度罢黜的过程。
即使如此,高宗对赵鼎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在赵鼎罢相后还曾说:“赵鼎两为相,于国有大功,再赞亲征皆能决胜,又镇抚建康,回銮无患,他人所不及也。”
赵鼎的一生可以看作是奋斗的一生,他并不是出生于世家大族,而且还不是书香之家,却凭着自己的勤奋苦读,在徽宗年成为家族中第一位进士。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
这首《满江红》是靖康之难后,他奉赵构之命,告别中原南渡,途经仪真江口时所作,开篇一个惨字,道尽他内心的悲痛和凄凉,乡关何处,满目寒荒,愁绪萦怀,借酒浇愁愁更愁,天涯肠断应白头,国仇家恨和着这滔滔江水,流不尽,许多愁。
与岳飞的《满江红》相比,这首词当然没有岳飞那样金戈铁马的胸怀,但却道出了当时文人们普遍的心态,当时这首词是“世皆传诵”,故而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价这首词时说,“此类皆慷慨激烈,发欲上指,词境虽不高,然足以使懦夫有立志”。
尤其是他提拔和重用岳飞等一众将领,使他们能迅速成为一代抗金名将,功莫大焉;连赵构也不由得赞叹道:“近将士致勇争先,诸路守臣亦翕然自效,乃朕用卿之力也。”
人才的举荐当然是赵鼎的功德之一,但是要知道,秦桧也是在他的举荐下,一步步走向最高权力中心的,当秦桧逐步受到赵构的信任和重用后,赵鼎当然便成为秦桧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
更让秦桧恼怒的是,当赵鼎第一次辞相时,秦桧还假模假式的前去送行,然后赵鼎却不买账,见这位他心中的小人,只愤然的一揖而去,这让秦桧很没面子,遂怀恨在心,更要对赵鼎加以迫害了。
接到贬谪诏书后,赵鼎上谢表言:“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这是他内心的表白,也是他不屈精神的体现,故而秦桧看见后愤愤道,“此老倔强犹昔。”
赵鼎的态度当然让秦桧很是不安,他担心某日赵鼎会卷土重来,便专门派人监视其起居,并规定地方每月要向他汇报赵鼎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门生故吏都不敢与其交往。
赵鼎知道秦桧是不会放过他的,为了不拖累家人,遂向家人言:“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诛及一家矣。”
他为自己作的这两句墓志铭,感天动地,报国之心苍天可鉴,这也是中华成语“气壮山河“的出处;后来的陆游读后言:“呜呼!不可谓伟人乎?”而辛弃疾更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佐国元勋,忠简一人。”
但是,悲催还没有完结,他是被葬在衢州的常山,而那个地方的太守不知是欣赏赵鼎的才华,还是想邀功请赏,竟想要夺得赵鼎的所有书信文章,为避免一家人再次遭受灾难,其子遂将其文字全部付之一炬;这样一样,赵鼎流传后世的文章和诗词很少,“公生平著作,所以无传。”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
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
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这首《鹧鸪天·建康上元作》是他去海南之后所作,从往昔与现实的对比,凄凉无比,想国土烽烟,民众涂炭,自己虽义气凛然,然却报国无门,一腔忠贞转为愁结,怎能不泪洒衣衫,长歌当哭。
正直刚烈是赵鼎人生的底色,但在这表象下的他,却又是一个很矛盾之人,按说作为一个文人,入仕则尽心报国,不然则隐居江湖,在明知当政者不容之时,退隐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如范仲淹的名句所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虽心有不甘,但却也是人生归途之一。
“老来身世疏篷底,忍憔悴、看人颜色。更何似、归欤枕流漱石。” 赵鼎在遭受挫折和打压之时,还是有过退隐的想法,也想通过湖光山色来慰藉自己的心灵。
我不知道他是否知道,为秦桧站台的是皇帝赵构,秦桧只是一个代表赵构在前台“拉大旗作虎皮”的小丑,尽管赵构知道赵鼎忠心耿耿,但赵鼎毕竟不能如秦桧一样的下作,这是本性使之然;所以,在赵鼎同秦桧的对决中,失败是早就注定的了。
在他的诗词中也是如此,既有忧国忧民之感,也有离愁别恨之情,显示的是一种豪情与艳情兼具词风。
“宝鉴菱花莹。孤鸾慵照影。鱼书蝶梦两浮沉,恨恨恨。结尽丁香,瘦如杨柳,雨疏云冷。
宿醉厌厌病。罗巾空泪粉。欲将远意托湘弦,闷闷闷。香絮悠悠,画帘悄悄,日长春困。”
赵鼎词风大变之时是他被贬之后,从启程出京到最后的海南,这几年间,他看透了人间的悲凉,厌恶了朝堂的争斗,怀念故国家乡,词风转为带有抒发爱国主义豪情的词风。
如今,为纪念包括赵鼎在内的,在唐宋期间被贬到海南的五位名臣而建的五公祠,香火依然鼎盛,在海南昌黎也有赵鼎的衣冠冢,而他在衢州常山的墓地保存完好,被称为常山古代十景之首。
清代诗人嵇震在凭吊常山赵鼎墓时写下诗句,对其忠贞奋斗的一生作了高度的概括,权录于下,以作本文结尾。
“临江决胜阻投鞭,靖献孤忠誓补天。
和议君臣甘一德,中兴元老死穷边。
山河壮气存华表,风雨荒祠泣杜鹃。
橐笔偶来炎徽外,一回凭吊一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