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后期有个大臣崔群曾这么评价:“世谓禄山反,为治乱分时。臣谓罢张九龄,相林甫,则治乱固已分矣。”他认为唐代治乱的分水岭,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安史之乱”,而是李林甫驱逐了张九龄而独揽大权之时。显然,这是要把罪责归于李林甫一人。
与此相类似,但比较隐晦的一个观点,更被人们广为接受:安禄山之所以会造反,是因为由蕃将长久担任边军的统帅造成的。而这个蕃将久任边帅政策的出台,是李林甫一手促成的。
“蕃将久任边帅”到底该有谁负责?
开元年间,张嘉贞、王畯、张说、萧嵩等一系列的宰相,都是自节度使进阶。所谓“出将入相”,这本是唐代的传统。但是李林甫不希望这些军功显赫的人物对自己造成威胁,毕竟由军功建立起来的威望和资格,是很难掩盖的,尤其是唐朝这样尚武的时代,军功更是文官政绩难以媲美的。从某种角度来说,边将如果入相,李林甫将无法遏制。
李林甫于是想到一条釜底抽薪的妙计,他向玄宗建议节度使“不如用寒族蕃人”,所谓寒族蕃人,就是出身低微的少数民族将领。他表面的理由是“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这些人既好用,又不会出问题。
但李林甫的心里话是,这些蕃将边帅只是纯粹武将,当不了宰相。因为他们“不识文字”——没有文才,其实就是说他们基本上不具备行政管理能力,自然无法当宰相。而安禄山正是这样的典型人物。
安禄山
根据这个逻辑下来,安禄山得志,然后造反,都是因为李林甫的私心。所以李林甫要为安史之乱爆发负责。
这个观点似是而非。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天宝元年(742),安禄山就开始担任节度使,天宝三年(744)就兼范阳节度使,天宝十年(751)身兼三个节度使。但是李林甫的这个建议则是在天宝十一年(752),在这一年,李林甫推辞了自己朔方节度使得头衔,而举荐了安思顺。
司马光把李林甫这个建议放在天宝六年(747),而且振振有辞地说,玄宗很高兴,从此开始任用安禄山。嘿嘿,这可完全不符合事实。司马光未免太着急要证明李林甫的罪大恶极了。你看,一个名声不好的人,就不得不承担各种罪名,还没人翻案。
事实上,“蕃将久任边帅”是玄宗自己采取的政策,而玄宗这么做其实也有其复杂的背景,不可能是李林甫一句话就造成的结果。
当然,李林甫不能说没有一点责任,起码他是赞成和支持了玄宗的这个政策,而且还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如果一定要说李林甫有私心,想杜绝边帅入相之路,恐怕也很难为他辩护。谁让他在这方面太出名呢。
唐玄宗
李林甫为何能镇住安禄山?
如果单就安禄山这个案例来说的话,李林甫恐怕还是有些功劳的。因为大唐也就他能够让安禄山害怕,只有他能镇得住安禄山。因为他比安禄山更加老奸巨猾,更坏。
李林甫凭着个人的手段,牢牢压制住了安禄山。安禄山是个胆大包天,同时野心勃勃的人。据说他见了太子,也敢不致敬,绝对属于桀骜不驯之人。其实他对玄宗都是很不放在眼里的。但李林甫就偏偏成了他的克星,因为李林甫是个心理大师。
据说安操山初见李林甫的时候,态度也是相当地不恭敬,没把他放在眼里。李林甫却不动声色,找了个借口,把王供叫来问话。王供是李林甫最忠诚的走狗和心腹,当时已经身兼二十余职,可谓恩宠无比,专权用事,和杨国忠齐名,实在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但见王供见了李林甫后,那是卑词趋拜,满脸媚笑。而且李林甫和王供问答时,十分严肃,而王供对答中越发地百倍恭敬。禄山在一旁,越看越惊讶,不知不觉也受到了影响,态度也逐渐地恭敬起来。眼看火候已到,李林甫才开口和安禄山交谈。说:“将军务必好自为之,上虽春秋已高,但宰相不老。”安禄山乍一听到李林甫的话,不由大吃一惊。自此就心生畏惧。
安禄山
李林甫每次和安禄山讲话,都能猜透安禄山的真实心思,逐渐地,安禄山对李林甫产生了无法逃避的畏惧感。虽然他将玄宗哄得眉开眼笑,对满朝文武倨傲无礼,但只要在李林甫面前,即便严寒之时,也不免冷汗淋漓。李林甫问安禄山任何事情,安禄山都丝毫不敢隐瞒,将李林甫奉若神明。李林甫从心理上彻底压倒了安禄山。
后人对于安禄山这个悍匪这么惧怕李林甫也很惊奇。以至于有人编了神鬼故事来做解释,说安禄山要谋反,就收编了很多会道术的人。有一次他对术士说:“我对天子也没有恐惧,但是只要看到李相,就会精神紧张,战战兢兢。这是为什么呢?”术土回答说:“你有阴兵五百,都是铜头铁额,常在左右,为什么会这么怕李相公?
然后表示要亲自见见李林甫。于是安禄山特地宴请了李林甫,然后让术士在帘下偷看。术土看了后,惊讶地说:“我刚听报告说李相公来了,就看到有两个青衣丫餐,捧着香炉先进来。然后你身边那些铜头铁额的侍卫都吓得穿屋逃走。我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不过估计可能李相公本来是天上仙人,现在暂时谪居在人间吧?”
原来如此,强中更有强中手啊。
李林甫雕塑
后来安禄山回范阳,每逢有使者从长安回来,他必然要先问:“十郎何如?”十郎是安禄山对李林甫的称呼。如果听到的是李林甫说了好话,安禄山就喜形于色。如果李林甫说;“告诉安大人一定要好自检点。”安禄山就吓得要命,反手据胡床,说:“噫嘻,我要死了!”据说这个情景曾经被李龟年在玄宗面前表演了一番。唐玄宗看到的结果呢,是哈哈大笑。呜呼!李隆基真是全无心肝啊。
李林甫功过谁人评说?
可以说,当时的情形已经非常危殆了。很多有识之士都看到了危机的存在。但玄宗一直都在姑息安禄山,对安禄山过分信任。安禄山肯定是早有野心的,但他是否一定会反,还得看局势如何变化,朝廷如何应对。
但有一点可以相信,只要李林甫在,安禄山绝对不会反。从某种程度上讲,李林甫是大唐的定海神针,他凭一己之力死死压制住了安禄山这个魔鬼。做个假设,如果安禄山意外地死在李林甫之前,那么安史之乱就很可能不会发生。就这个意义而言,说李林甫身系大唐安危,也不算过分。
李林甫到底算有功还是有过呢?肯定还是会有各种看法。但起码,我们不应该再照搬传统的观点,将安史之乱的责任全部都归在李林甫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