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过战争了,加上之前的开元盛世,大家都还沉浸在盛世之中,听说安禄山起兵造反了还有点不相信,因为当时的河北地区全在安禄山的势力范围之内,所以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打到了潼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安禄山发动的这场叛乱堪称是大唐帝国的地震,在反应过来后唐玄宗开始调兵遣将平定这场叛乱,当时唐朝比较出名的几位将领都被调到了平叛前线,可是他们最终的结局却不尽相同。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聊聊参与平叛的六位名将。
1、封长清
封长清是今山西临猗人,早年过着清贫的生活,三十多岁的时候投入到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的麾下从军,后来自荐到四镇都知兵马使高仙芝麾下担任侍从,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封长清都是跟着高仙芝一起升迁的,高仙芝每升一级他也跟着升一级。
天宝六年(747年),封长清跟着高仙芝击败了依附吐蕃的小勃律国(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因功升任庆王府录事参军,充节度判官,赐紫金鱼袋,加朝散大夫。
天宝十一年(752年),封长清升任安西副大都护,摄御史中丞,成为安西都护府的二把手。次年,封长清率军攻入大勃律国(今克什米尔巴勒提斯坦),大勃律国被迫投降,封长清因功被封为摄御史大夫,他的一个儿子也被封为五品官(五品官已经是很高的官了,相当于清朝的三品官),就连去世的父母也被封爵。
封长清
天宝十四年(755年),封长清入京朝见唐玄宗,当时安禄山已经反叛,封长清自请到洛阳去招兵买马平叛,玄宗听后大为感动,让封长清兼范阳、平卢节度使前去平叛。封长清当时招到的兵都是市民百姓和仆役,没有什么作战能力,可以说是乌合之众,自然不敌安禄山的正规军,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
作战中,封长清节节败退,路上遇到高仙芝,两人商量后一致认为难敌叛军,所以一路退到潼关。玄宗在得知封长清战败后就罢了他的官职,让他以平民的身份在军中效力。当年12月,玄宗听信宦官边令诚的谗言杀了封长清,一代大唐名将就这样落幕了。
2、高仙芝
高仙芝是高句丽人,自幼随父到安西,二十多岁时被封为将军,夫蒙灵察担任节度使时,高仙芝开始受到重用。
天宝六年(747年),高仙芝率军平定小勃律国,拂菻、大食及各胡族共七十二国都归附了大唐,高仙芝因功升任鸿胪卿、假御史中丞,接替夫蒙灵察任四镇节度使。
天宝九年(750年),高仙芝率军击破朅师国,俘虏了朅师王勃特没及吐蕃酋长;随后,他派人与石国约和,然后乘其不备,出兵偷袭,俘虏了石国国王车鼻施及其部众,并尽杀其老弱。返程途中,高仙芝又以突骑施背叛为由,击破突骑施,俘虏了其可汗移拨。回朝后高仙芝因功被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武威太守、河西节度使。
高仙芝影视形象
天宝十年(751年)四月,高仙芝率军进攻大食,双方激战于怛罗斯城,因军中的葛罗禄部众突然叛变而战败,战后,高仙芝被解除了安西四镇节度使之职,入京任右金吾卫大将军。此战也成为他的滑铁卢。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先是派封长清到洛阳招兵,而后任命荣王李琬为讨贼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命其率飞骑、彍骑及朔方、河西、陇右进京勤王兵马前去平叛。
然而唐军还是不敌安禄山的叛军,一路退到了潼关。当初边令诚多次请求高仙芝办事,高仙芝都没有答应,这一次边令诚就借机向玄宗进谗言说高仙芝不敢进兵之类的话,并说:“封常清说叛军强大动摇军心,而高仙芝放弃了陕郡几百里地,偷偷克扣士兵的粮食和赏赐。”
晚年的玄宗也是昏聩,听信了边令诚的片面之词就下令在军中斩杀了高仙芝和封长清两位大将。
3、哥舒翰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说的就是当时的戍边大将哥舒翰,他前去的军事能力也足以对得起诗中的称赞。
哥舒翰是西突厥突骑施人,他的前半生可以说没有什么值得大写特写的,四十多岁才进入河西节度使王倕帐下从军,也是从此时,他开始建功立业,名震大唐。
天宝五年(746年),河西节度使王忠嗣提拔哥舒翰为衙将,次年升为右武卫员外将军,充陇右节度副使、都知关西兵马使、河源军使。
天宝八年(749年),哥舒翰率兵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取得石堡城大捷,因功授特进、鸿胪员外卿,加摄御史大夫。
哥舒翰影视形象
天宝十二年(753年),哥舒翰先是被封为凉国公,河西节度使,后因攻下吐蕃洪济、大莫门等城,占领了黄河九曲,在这地区设置了洮阳郡,成立了神策、宛秀两个军,被封为西平郡王。
天宝十四年(755年),因喜爱喝酒加上纵情声色没有节制,哥舒翰在洗澡时突然中风,昏迷很久才醒来,身体也不能行动,于是就在长安养病。高仙芝和封长清被杀后,玄宗任命哥舒翰为太子先锋兵马元帅,率领20万大军前去潼关抗敌。
当时哥舒翰的20万大军都是拼凑出来的,军令也不是很统一,加上杨国忠的进言,玄宗不断催促哥舒翰出兵,哥舒翰自知无法改变玄宗的决定,大哭着率军出关,在灵宝之战中兵败被俘,成为安禄山这个东平郡王的阶下囚。
757年,哥舒翰被安庆绪杀害,当年威震西陲的大将也落得个唏嘘的下场,至此玄宗任命的三位平叛大将均先后遇害,玄宗也开始了他的西逃之路,接下来就是肃宗任命的平叛大将了。
4、郭子仪
郭子仪是陕西华州人,早年曾中武举,而后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可以说他前期的名声不是太响亮,安史之乱算是他命运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爆发前夕,郭子仪正在家中为母亲丁忧,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被一纸调令封为朔方节度副大使,率朔方军东讨安禄山,先后收复了河北、河东诸地。
756年8月,郭子仪率军赶到灵武,唐肃宗李亨封其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仍兼朔方节度使。
757年闰八月,郭子仪以天下兵马副元帅,以兵部尚书、平章事兼朔方、陇右、河西三镇节度使的身份随广平王、天下兵马大元帅李俶前去收复长安,香积寺一战,叛军大败,唐军攻入长安,百姓夹道欢迎。
而后他们继续东进,又收复了东都洛阳,郭子仪因功加封司徒、代国公,中书令,余官如故,加食邑一千户。
759年,相州一战,唐军大败,观军容鱼朝恩一直妒忌郭子仪,趁机把相州之败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并在肃宗面前进谗言,于是肃宗夺取郭子仪的军权,以李光弼代之。
宝应元年(762年),郭子仪率兵平定了河中兵变,因功进封为汾阳郡王。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发动叛乱,长安失陷,郭子仪再度被启用,出任关内副元帅,收复了长安。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回纥联兵入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李适继位后,将其召回朝廷,进位太尉,仍兼中书令,充任皇陵使,赐号“尚父”,并加食邑至两千户。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病逝,享年85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师,赐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德宗废朝五日,命群臣吊唁,又亲临安福门送葬,并专门超越礼制,下诏将他的坟墓增高一丈。可以说郭子仪是历代武将善终的典范了。
5、李光弼
李光弼是契丹人,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天宝年间曾在王忠嗣麾下任职,王忠嗣也很看好他,曾说:“光弼必居我位”。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后,经郭子仪的推荐,李光弼被任命为河东节度副使,东出参与平定安史叛军。他在常山、嘉山大破叛军,又成功守卫太原,遏止其攻势。乾元元年(758年),李光弼奉命与八节度合兵讨伐安庆绪,初战获捷,次年兵败安阳,全军而归。
李光弼
相州之战失败后,鱼朝恩将战败的责任全部推到郭子仪身上,肃宗就剥夺了郭子仪的兵权,让李光弼代替他担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继续与叛军作战,其实这时候李光弼已经是平叛实际上的主帅。
河阳之战,李光弼挫败了史思明南下的阴谋,宝应元年(762年),又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以功进封临淮郡王。
安史之乱平定后,论战功李光弼是中兴第一名,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然而他却遭到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等人的嫉妒,他们向代宗进谗言说李光弼拥兵不朝,而李光弼则变得患得患失,忧郁成疾,于广德二年(764年)在徐州病逝,终年57岁。
6、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是铁勒族人,早年加入朔方军,安史之乱爆发后,仆固怀恩担任朔方军左武锋使,跟随郭子仪出兵平叛。因率回纥兵参加收复两京有功,被封为丰国公。
仆固怀恩作战勇敢,在与叛军作战时常为先锋,乾元二年(759年),任朔方行营节度,进封大宁郡王。宝应元年(762年),任领诸军节度行营,为天下兵马元帅雍王(李适)之副,领前锋发兵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再次夺取洛阳,歼史朝义部8万余人,并乘势追击,仅半年悉平河北。
仆固怀恩
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奉命护送自己的女婿和女儿(即是回纥的登里可汗和光亲可敦)回漠北,宦官、监军骆奉先误信辛云京的谣言,竟向朝廷诬告仆固怀恩与回纥勾结,仆固怀恩无法自明,最终卑鄙反叛。
永泰元年(765年)九月,仆固怀恩声称唐代宗去世,再度引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总共数十万人来犯,郭子仪率兵抵御,不久仆固怀恩暴死于鸣沙军中,部下被郭子仪平定。代宗听到消息后,遗憾说“怀恩不是反贼,只是被左右所误导了”。
小结:
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此后唐朝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越来越弱,地方上出现了拥兵自重的现象,朝廷有心无力,只能听之任之。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六位大将,仅郭子仪一人善终,其他五人大都是被宦官陷害,玄宗、肃宗等又偏听偏信,杀死自己的大将。
即使是郭子仪这样的人,也是被宦官多次陷害,不过他本人韬光养晦,心胸坦荡,最终能够高寿而终。他的结局应该是历代武将的典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