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这是秦桧在早期教书育人时曾写下的愤愤不平的诗句,意思是如果他是有着三百亩水田的富贵人家,那么他肯定不会选择来教这群顽皮小孩来读书。
可见,秦桧并不把教书育人看为十分高尚的事情,反而是把这件事当成了讨生活的一种手段,由此也不难看出,秦桧虽然被人们称为宋朝的“高考状元”,但他实际上并不是真正一心向学的读书人。
可即便是思想不端正,但他好歹也是“高考状元”,就算没有名扬天下但也至少能谋得个一官半职享享清福,秦桧为何最后却沦落了个千古罪人的下场呢?
秦桧出生于宋朝一个十分普通的家庭,虽然父亲曾在朝中做官,但基本上接触的都是非常“基层”的事务,对于秦桧未来的发展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
于是秦桧便只好自寻出路,他在一个学堂教小孩子们读书识字,成了一个教书先生,可秦桧对此却并不满意。他不仅对于顽皮的孩子没什么耐心,还总是抱怨,要不是家境不好,他才不会干这份差事。
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的秦桧便决定通过科举来走上仕途的道路,于是他开始更加努力地读书学习,仔细钻研。
为了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机会,秦桧的这份功利心成了他的精神支柱,最终支持他金榜题名,顺利地走上了仕途之路。民间也有许多话本小说讲的就是秦桧博学多识饱读诗书的故事。
受这些话本小说的影响,不少人以为秦桧就是宋朝的“高考状元”,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秦桧确实考中了,但他的名次并不靠前,也不算十分出色的考生,只是对他的描写较多让人们有了这样的误解。
不管怎么样,秦桧最终还是成功走上了仕途,入了“编制”之后秦桧却发现,这和他理想中的生活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他现阶段还处于一个权力非常边缘的一个人物,手上的权力少自然俸禄也不高。
他本以为能够金榜题名谋得一官半职就非常满足了,但当他真正拥有这些后,却感觉这些还远远不够,他的欲望的增长驱使着他对现状愈发不满。
为了能够更快地升官加薪,秦桧又想方设法地参加“内招”,内招考试更加残酷和严格,但为了能够尽可能地升官,提高自己的品阶,离权力中心越来越近,秦桧咬咬牙还是决定要试一试。
秦桧的妻子得知丈夫想要参加内招,非常明白只有走走关系成功的几率才会比较大,于是她也动用自己的关系,努力帮助秦桧。
就这样在秦桧自己的努力和妻子的帮助下,秦桧成功通过了“内招”,进入了权力最中心的圈层,一切似乎都在按照他的预想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在秦桧坐上高位后他便开始想方设法地要保住自己现在的地位,于是他大力支持对抗金兵的入侵,表面上看秦桧好像是国家的忠臣,不想割让土地,维护国家主权,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是秦桧心里的算盘。
他知道现阶段抗金是大势,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就有着一大批支持者,于是秦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树立自己的名声和威信,假装自己非常忠心,因此他也得到了一部分支持抗金的人的支持。
可好景不长,秦桧的如意算盘还是打空了,南侵的金兵还是攻破了东京汴梁的防守,宋朝和金的局势一下子发生了巨大的逆转。
秦桧见状心说不妙,他为了能够保命,丝毫不不顾及自己此前曾言之凿凿地说要积极抗金,反而恬不知耻地求饶,出卖宋朝的一些机密来投靠于金,秦桧的名声也因此直线下降。
虽然后来宋朝翻身后,秦桧还是回到了宋朝,但丝毫不会再有人相信,秦桧对于宋朝还是真心,大家只当他是金派来的奸细。
而秦桧之所以从人们心中的“高考状元”沦落到千古罪人,抛开他唯利是图利益至上,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忠不义。
对于一步步帮助他的人,一步步将他提拔上来的皇帝,秦桧似乎并没有多少感激之情,仿佛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面对金兵的入侵他甚至一点犹豫都没有就直接“缴械投降”,此为不忠。
对于朝堂之上那些真正为了百姓为了国家考虑的大臣,他也并不心慈手软,在他得到了权力之后,对于这些忠心大臣选择了直接灭口,或是找个什么理由去消灭掉。
甚至是百姓心中的大英雄岳飞他都要想方设法地下套,让岳飞往坑里跳,他也看出了当朝者的一些心思,同时和他的利益也不冲突,于是最终还是除掉了一心为国的岳飞。
他把这些大大小小位置上的人都换上了自己的心腹,丝毫不顾及国家未来的发展,不顾及百姓是否安居乐业,他眼中似乎从来都只能看得见自己的利益,此为不义。
而秦桧到最后也没能实现自己对利益的“追求”,他一步步让自己陷入更深的泥沼,最终沦落成了后人眼中的千古罪人。
我们现如今形容一个人“高开低走”时大多会说“一手好牌打稀烂”,秦桧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虽然他不是真正的科举状元,但却是后人心中的宋朝“高考状元”,本来前途一片光明,但他却沉溺于个人的利益与得失里。
为了保命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投降于金,也可以对国家的重臣大开杀戒,但他并没有考虑到,个人利益和得失的前提都是国家安定和谐。
在宋朝摇摇欲坠之时,个人的命运更是如大海上的一叶扁舟,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而秦桧最终也因为他个人的选择,招来了骂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