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
定窑之所以显赫天下,一方面是由于定瓷以白定为主,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之说,定窑白瓷色调呈暖白色,釉面细薄、润滑,给人以湿润恬静的美感,加之运用印花、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将白瓷从素白装饰推向更高雅的层次。
北宋经瓶罕见官,定窑尚食刻花巅。缠枝菊瓣蕉纹饰,巧立丰肩口外卷。牙白釉,骨留弦。袈裟穿戴锦衣宽。问君真伪如何断,触手胎痕柔若棉。鹧鸪天 咏北宋定窑白釉刻花“尚食局”款梅瓶。
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隋代,晚唐、五代渐渐开始流行,北宋盛极一时,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虽然梅瓶的造型尚无确切的形制,但已经开始风行,包括南、北各个窑口均有生产,以磁州窑产品最多,定窑、耀州窑、影青、汝州青瓷、吉州窑等,各有各的特色,以定窑、磁州窑、影青最负盛名。
梅瓶与经瓶有段历史渊源,而经瓶名字的由来又和讲经制度有关。经筵是中国古代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始于汉代,在宋代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在讲经结束之后,皇帝总要设宴款待讲师及参与这一活动的众多官员,以示君臣互学、团结友善的气氛。
筵在古代是一种坐垫,所以座位称筵,由于讲经活动最后一项是酒宴,所以,讲经的筵席到后来成为了酒宴的代名词,而形成了一种关于酒的行为文化。讲经制度及讲筵制度也就是经筵制度,派生出了讲筵用酒,这种专盛讲筵用酒的酒瓶就有了一个特殊名字,即经瓶。
皇帝设宴指示尚食局准备膳食、酒品,因此,尚食局的盛酒之器就是官府到定窑窑厂下达“订单”专门“订制”的作品,这类作品与普通的商品可是不同,它是宫廷“订制”的特殊产品,在烧造之前在器物的坯胎上刻有标识,这就是已经定了性的,一般是供御专属品,给尚食局(古代的御膳房)储存酒的器物,这类产品可不能儿戏,一不小心要掉脑袋的哦。
北宋定窑就收到官府的订单,其实这种订单自晚唐以来就一直没有间断过,我们看到的陕西大明宫遗址、浙江临安水邱氏墓等唐代出土的带有“官”、“新官”字款的器物,都是当年官府下了订单烧造出来的特供产品,皇家专用的而绝非普通商品。
元代刘祁文人在《归潜志》记载:“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刘祁所言“花瓷瓯”,是指白瓷上以模印、刻画为主的装饰,其工巧雅丽的程度,与彩釉瓷器相比更胜一筹。北宋后期,定窑承烧官派贡瓷,刻有“尚食局”铭文的瓷器,就是为官府膳食机构定烧的器物。
宝物藏心馆藏这对龙凤纹“尚食局”款梅瓶,口径:4厘米 足径:7.5厘米 高:28厘米。
底足施釉,积釉处微微泛黄,“尚食局”三个字在器物底足1/3处,是用尖利的工具划刻的。而且是在施釉之前刻好的,属于“原刻”作品,也就是在烧造之前已经定性的特殊产品。圈足的旋削痕明显,并伴随着自然的、不经意的跳刀痕和被修刀的痕迹。
以小口、翻唇、短颈、颈肩之间形成近90度的硬折角,瓶腹鼓圆、腹胫瘦长,形成一种体态秀美的造型;刻流畅的菊瓣纹是定窑梅瓶的典型装饰纹和造型。
一般定窑梅瓶均分为三层装饰纹,主纹饰纹为缠枝莲花纹,寓意廉洁、连绵之意,或缠枝牡丹纹,寓意富贵荣华,肩部辅助纹多饰菊瓣纹,寓意安居乐业,下部辅助纹多饰仰莲纹,寓意请濂,或蕉叶纹,与菊瓣纹相配寓意安居乐业,通常这些纹饰都有特定的含义在里面,作为一种寓意吉祥的表示。
宝物藏心馆藏这对龙凤纹“尚食局”款梅瓶,主纹饰纹为龙纹和凤纹,而且是一对成型。这可是有史以来出土器物中,非常罕见的。细看龙凤纹,刻画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工匠精神。
这对梅瓶整器经过历史岁月的包浆,釉色已经呈现玉化表现。问君真伪如何断,触手胎痕柔若棉。这句话是针对辩伪而言,当然这不是唯一标准,而是多项标准之中的一项,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你若要知器物的新老,有时候无需看,只需用手触摸露胎的部分就会感觉到,新老立现,为什么说能够新老立现呢?因为旋削刀痕对你手皮肤的接触感不一样,是辣手?还是细软如棉?赝品刀痕虽然细密,感觉很光滑,但用手触之才知辣手,尽管再细腻触手的感觉也一样是“辣手”,这是无法改变的时代局限性所至,而老货货旋削刀痕略显粗,但触之棉滑,岁月的风化和自然改变了原有的初始状态,所以,只要把手指伸进瓶口一模大体便知分晓。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感觉到的,老货看似粗陋,触之棉滑,赝品看似细腻,却触之辣手。
在国际拍卖市场中, 香港蘇富比(香港)定窑历年成交价最贵的北宋定窑拍出1.4亿元!
特约记者 颜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