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之亡,实亡于万历 ”。
每当后世在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时,总会将万历年间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而这句话其实最先出自于《明史·神宗本纪》中的:“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
在此之后的清代学者更是提出了“明之亡,非亡于崇祯,而亡于天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的观点,那么,为什么后世纷纷将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归结到由神宗统治的万历年间呢?
一、
明神宗朱翊钧,明穆宗朱载坖的第三个儿子,同时也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其母为孝定太后李氏,十岁即位,五十八岁去世,在位共四十八年,是明朝建立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其统治时期被称为万历年间,去世后庙号是为神宗。
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去世,十岁的朱翊钧即位。此时的朱翊钧年纪还很小,在现代也只是上小学的水平,为了能让他更好地稳坐江山,明穆宗去世前将自己的几个“小弟”留给了儿子朱翊钧。
这几个人分别是太傅张居正、大学士高拱、太监冯保,但明穆宗没想到的是,这三人是面和心不和,尤其是当他去世之后,张居正直接与冯保联合起来赶走了高拱,此后,张居正就成为了权力最大的首辅大臣。
虽说张居正与太监联合的手段确实不够磊落,但好在他是一个有能力又忠心的臣子。在张居正担任首辅的隆庆六年(1572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这十年间,他大力改革吏治 ,整顿官场,重新对全国的土地进行清丈,推行一条鞭法 ,整顿驿递、加固边防等等,而朱翊钧也对他十分的信任,对张居正实行的一系列举措均大力支持,使得张居正一时间成为了明朝以来权力最大首辅。
在张居正实行的政治改革下,土地、商贸、生产、运输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使得朱翊钧统治的前十年一度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
二、
好景不长,万历十年(1582年)七月九日,58岁的张居正病逝,从此,朱翊钧失去了他最有力的“助手 ”。
没有了张居正的帮助,朱翊钧开始了自己的亲政道路,此时的朱翊钧已近20岁,渐渐地,他开始听到了一些关于张居正的不同声音,以往那个令人敬佩、公正不阿的“张首辅”形象在一些大臣口中却变成了贪污受贿、中饱私囊、偏袒亲人的奸臣形象。就连朱翊钧的母亲李太后都对他以往的行为颇为不满。
于是,在这些“声音”越演愈烈的情况下,朱翊钧对张居正一派进行了大清洗 。这个生前为国为民殚精竭虑的首辅大臣,在他死后,却落得了如此凄凉的下场,真是令人叹惋!
本以为在“清洗”了张居正一派后,朱翊钧会彻底地开始他的执政生涯,没想到,仅几年,年轻的朱翊钧便对朝堂政务失去了兴趣,万历十四年(1586年)以后,朱翊钧干脆直接拒见朝臣,整日躲在后宫饮酒作乐,好不容易开创的”万历中兴“局面逐渐瓦解。
三、
除了荒废政务以外,此时明朝皇室的奢侈浪费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朱翊钧大肆的增加百姓赋税、搜刮民脂民膏、强征青壮年来为自己修筑陵墓,其中光是陵墓中所用的建筑材料便花费足足八百余万两银子,相当于当时全国两年的田赋总收入。
与此同时,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1592—1600年)这八年间,朱翊钧还主持了三次大型的军事活动,为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它们分别是为平定蒙古叛乱而发起的宁夏之役 、帮助朝鲜抵御日本丰臣秀吉入侵的朝鲜之役与平定苗疆土司叛变的播州之役 。这三场战役均以对方首领死亡而获得胜利。
虽说万历三大征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地位,但同时其在军事活动上的财务消耗巨大,使得明朝不得不以增加百姓赋税来充盈国库,这也使得百姓怨声载道,流民增多,叛乱四起。
特别是在朱翊钧执政的后期,由于朝政长年无人主持,导致朝堂中官员之间党权争斗日益严重,政治腐败加剧,同时皇室子弟大量侵占百姓的田产却无人敢管,而朱翊钧本人呢,更是肆无忌惮的派遣太监去地方搜刮百姓钱财,明朝统治岌岌可危。
直到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东北由努尔哈赤所领导的满族迅速崛起,形成了与明朝对抗的强大力量。
小结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朱翊钧去世,享年五十八岁,庙号神宗,也是在其死后的仅二十四年,明朝便彻底地灭亡了。
而后世之所以将朱翊钧称为“神人”,其实是明褒实贬,在他统治的前十年,政治上确实是奋发图强,一度形成了明中期以来的中兴局面,可自从首辅张居正去世,他便一度荒废朝政,甚至三十年不管政务,将好不容易开创的中兴局面彻底毁在了自己手中 ,为后来明朝的灭亡埋下祸端,他的一系列操作,也确实不失为“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