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他们在大宋无名,却闷声干大事

他们在大宋无名,却闷声干大事

他们在大宋无名,却闷声干大事

话说前两年有一部热门谍战剧叫《伪装者》,估计您多多少少也听说过。

不过间谍战,在咱们中国的历史那叫一个相当悠久,差不多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在一场复仇加复国的双重大戏中,一位后人称之为女艾的女性间谍潜入地方大本营,源源不断地把情报传回老家,成功帮助老板少康坐上王位。

这位女艾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间谍,而且是世界上最早有记载的女间谍。

后来春秋时期有一本著名兵书《孙子兵法》,最后一篇的名字就叫《用间篇》,这个“间”就是间谍的意思。顾名思义,这一篇就是间谍战专用教科书。

总之,在政治、军事、商业等方方面面,间谍都是潜伏在黑暗中的活跃力量,甚至官方也明里暗里建立了国家间谍机构,培训班毕业的这些间谍既能派去敌国掌握对家情报,也能在国内开展反间谍行动,维护国家安全。

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伙用间谍的手段还是比较简单粗暴的,而把古代间谍战术玩出花来的,还得看宋代人。当时,甭管打仗还是外交,间谍都能暗中刷一波存在感。

可能有人会说了:那时候间谍真那么厉害?我怎么没听说过几个呢?他们都干了什么事儿?您看,我这不在这儿吗?就是专门来告诉您这里面的故事的,您是不知道,宋代历史上的很多大事儿里,可都有间谍的影子!

间谍在手 天下我有

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其实就是个派间谍的专家。早在创业时,他就已经看到了情报的重要性。为了抢夺荆南地区,他打着友好交流的旗号派人出使,趁机打探当地的军事实力和地理状况。

等把情况摸清楚,知道当地老百姓早就过不下去了,这小国家不过是只纸老虎,赵匡胤便当机立断,直接出兵拿下地盘。

攻打后蜀前,赵匡胤又故技重施:当时后蜀仗着自家地形险要外人进不来,日子过得优哉游哉。可听说赵匡胤已经打下了隔壁时,后蜀上上下下终于知道害怕了,都吓得直哆嗦,咋办呢?不如找个盟友,相约打老赵去!

后蜀老大给另一位邻居北汉写了封信求罩求结盟,可他们没想到,重视情报收集的老赵早就知道了这个信儿,于是,这封信在半道上就被赵匡胤的人马截获了,连送信的人在威逼利诱下也被策反了,提供了大量信息。

老赵正发愁没由头收拾后蜀呢,这下可真是打瞌睡就有人给送枕头,他借着这个名义出兵伐蜀,又开辟了新地图。由于开国之君做的好榜样,赵匡胤之后的各位皇帝们,也挺重视军事情报这些事。

赵匡胤

其实,您别以为一提到间谍就都得偷偷摸摸的,实际上在当时文臣武将的心里,用间可不是什么卑鄙无耻的事,只不过是获得胜利的手段之一而已。

公元989年,宋太宗赵光义把大臣都叫到一块,商量国家军事计划。有一位大臣就说了:间谍是个好手段,咱得多多地用、好好地用。另一位同时站出来查漏补缺说,北边的主要敌人辽国是个新手国家,内部有不少部落,我们可以派人去使离间计,让这些部落自己先互相打起来,咱们坐着看戏就成。

反正朝野上下一致认为:对付敌人脑子得灵活,明面上用兵当然重要,暗地里派间谍也不能少。顺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宋代人在间谍战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裹好外皮 谈判桌上显身手

北宋间谍战的主要对手之一是辽国,两边过招最火热的肯定得属澶渊之盟以后了。

1004年秋天,辽国萧太后和皇帝辽圣宗亲自领兵南下,宋辽开始没完没了地互撕,后来都打烦了,转年就在澶州签订了和约,从此和平共处了上百年。

不过,和约是签订了,两家明面上也确实没啥大冲突,但关系究竟是铜墙铁壁还是塑料兄弟,双方心里都清楚得很,这时候,间谍就派上了大用场。

这段时期,两边都暗搓搓地派了不少间谍出去,想悄悄调查对手的军事安排和国家实力,一旦遇上了好机会,立马就趁你病要你命,和约是什么?早就不重要了。

澶渊之盟

宋辽双方都特别重视间谍工作,还设立了非常完备的工作机构。北宋这边,中央有皇帝直接领导的皇城司,主要负责首都附近的反间谍工作,没错,就是前段时间的热播剧《梦华录》里男主角工作的地方;除了中央,边境各州还有机宜司,执掌当地的军事机密情报。

再有,边境的文臣武将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立门户,自己组织一批间谍。像韩琦、庞籍等人在边境当知州时就很擅长发动当地群众搞日常情报,也做出了一番事业。

相应地,辽国也有自己的间谍网络。澶渊之盟签订前,北宋抓着了辽国的一个间谍首领,一番严刑拷打后把他那组织里成员的个人信息都摸了个底掉,发现辽国人在间谍这方面的组织其实也相当严密,只是大家平时不清楚而已。

和约签订后,两国理论上不算敌人了,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也慢慢多了起来,人员往来络绎不绝。澶渊之盟明文规定:两国在边境设置榷场,也就是国际商贸交易市场,开展互市贸易。这可给间谍提供了绝佳掩护,有些人拉着货来谈生意,端的是正经买卖人的架子,其实背地里是情报工作者。

来宣传道法的僧侣说不定也有特殊任务,有时朝廷索性派使臣直接充当间谍,利用双方在重要节日互相问候的机会,趁机收买对方大臣,打探一点“内部情报”。

您可别小瞧这些间谍,有时人家还真能发挥巨大作用。

1031年,辽兴宗即位,年轻的皇帝满怀雄心壮志,想趁着西夏和北宋连年打仗的大好时机,出兵南下统一全中国。而辽军要想南下,最佳路线就是经过关南,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白洋淀以东一带,这地当时还在北宋手里。

辽兴宗卧薪尝胆了好些年,终于在1041年找到了借口,派出使者要求宋朝割让关南地区,还偷偷在边境屯集了军队,准备说不过就直接开打。

然而,早在辽国使者出门的两个月前,靠着间谍的力量,北宋就已经知道辽国人不安生的消息了,早就派了民夫赶紧加固边境的城墙,军队也是每天操练。辽国军队来了一看,边防搞得密不透风,战场上估摸着是占不着便宜了,还是谈判桌上见真章吧。

辽国找了几个嘴皮子利索的人物,带着谈判合同去北宋出差。然而,这些人还在赶路时,宋朝的间谍就上班干活了,他们用钱开路,贿赂辽国大臣买下了合同内容,快马加鞭送回首都。北宋君臣连敌国的合同都拿到手了,这不就等于把辽国的底线摸了个底儿掉嘛!谈判桌上当然游刃有余。

辽国想联姻可以,想要钱也成,可要是想占地盘,没门!两帮人马来回扯皮,最后总算谈得差不多了。

宋仁宗派大臣富弼去辽国签约,还给了他三份不同的合同,也就是三种选择:头一份写着北宋可以和辽国联姻,而且一次性给嫁妆钱,但每年的岁币,也就是宋朝每年送给辽国的那些钱,就不再涨了。第二份合同说,辽国人要是不管好西夏,宋人只多给岁币10万。而第三份合同上写着,辽人要是让西夏重新低头称臣,宋人愿意增加岁币20万。

富弼

不用说,对辽国人而言,当然是第三份合同更划算了,其实,这也是宋人谈判的底线。宋仁宗之所以搞出三份合同,就是让富弼到了地方能见机行事。

没成想辽国间谍也不是吃素的,仍然是在使团出差的路上,这三份合同写着什么东西也已经让辽国人给知道了。没办法,宋人最后只能大出血,多出了20万。

战场传消息 难辨真假

看了刚才的那些事儿,估计您会有这么一种感觉:在宋辽和谈的合同里,西夏怎么听都像是炮灰,然而人家却也在用实力证明:我在间谍界也是有姓名的!确实,不管地盘、人头还是钱,和宋辽两国比起来,西夏都差得有点远。

硬实力跟不上趟,就更得想其他办法了。所以,西夏不光外交搞得好,间谍策略也是数一数二的。

西夏建立的第二年,为了弘扬国威,皇帝李元昊向北宋开战。在他的战略计划中,突破对方防线的重要环节是拿下延州。这小子打算先玩一把阴的,派间谍成群结队地去延州假装投降。结果,延州的军事领导人天真地还相信了,把这些来投靠自己的“朋友”安排在了军事驻地。

紧跟着,李元昊又开始砸钱,贿赂延州的部下。等准备工作都差不多了才正式出击,先在延州城外打了一回合。宋军出门打仗,没提防背后那些身在宋营心在西夏的人,就这么被包了饺子。

李元昊

北宋的将军一见情况不妙还想骑马跑路,却被卧底在马上做了手脚,最后还是成了阶下囚。

这一场仗打完,延州城外都让西夏清理干净了,眼瞅着自家地盘就要归别人了,北宋赶紧派刘平支援延州。这天,刘平正带兵赶路,忽然来了一个延州派出的通讯员:

传令兵

“刘将军!刘将军!小人是延州来的传令兵,有急事报告将军。”

“讲!”

刘平

传令兵

“将军,西夏人一向狡猾,常常派奸细潜入我军探听情报,请您务必注意军中动向。”

“我领兵作战多年,岂能不识奸细?你们不必多虑。”

刘平

传令兵

“可是将军,如今西夏正紧盯着延州城,所以为了方便甄别奸细,请您把军队分成小队,在夜间分批入城。还望将军理解!”

“嗯……有些道理。传我号令,将前军分成五十小队,夜入延州!”

刘平

通讯员的消息听起来合情合理,刘平也没多想,直接照办了。可这回倒是终日打雁却叫雁啄了眼,刘将军自诩打了多少年仗倍儿有经验,可站在他面前的这个所谓传令兵,恰恰就是敌人派来的间谍!

不用说,五十支小队肯定是回不来了。宋军元气大伤,最后一败涂地,刘将军本人也成了西夏的俘虏。您看看,光凭用间谍,西夏就先赢了好大一笔。

除了打仗时用间谍,西夏在其他领域的间谍策略也很有脑筋。

李元昊特别重视招揽人才,就算是从宋朝跑过来的也没关系。当时陕西一带有俩中二青年,渴望拯救世界走上人生巅峰,可惜高考考了好几次都没被录取,那个郁闷就别提了。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一气之下,俩人干脆跑西夏去了。为了吸引注意力,这二位继续行为艺术,在皇宫附近的酒楼狂喝了一整天,临走还在墙上写了几个大字:“张元、吴昊来此楼饮。”

没错,他二位专门照着西夏皇帝李元昊的名字给自己改了新名,估计有人发现问题了:封建时代起名字不都得避皇帝的名讳吗?您二位的名字里赤裸裸带着西夏皇帝的大名,肩膀上几个脑袋够你们造啊?可人家就是不走寻常路,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刷存在感。

果不其然,李元昊听说了他们的事,寻思着这俩人说不定大有来头,还专门召见了他们。两位壮志未酬的青年人一番操作后终于面试成功、当上了官,后来还为西夏对付北宋出了不少主意,把北宋折腾了个够呛。

密码用得巧 情报丢不了

干这行的,虽然职业名称都叫间谍,但具体工种差别还是很大的。有的一心当暗杀刺客,有的专门负责“挑拨离间”,有的则立志专门打探情报。

情报内容也是多种多样,可以是敌国日常的军事、政治、地理、经济等信息,也可以是战争时期敌军将领履历、军队人数和位置、粮草安排等等。

获取情报当然重要,可在那个没有信号的时代,怎么把情报安全且迅速地传递给下家,也是个大问题。

在宋代,传递情报的主流方式就俩,第一靠烽燧,第二是邮政驿站。烽燧传递是相当古老的手段,白天放烟叫“燧”,天黑看不见烟了就点火,也就是“烽”,哥俩合一块叫“烽燧”。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黑历史老早就钉在了耻辱柱上。

不过,虽说年纪大了点,但这办法确实简单又好用,所以宋代在边疆地区设立了大量烽火台。这些烽火台主要建在高山上,找不着山的时候就建在四周开阔的地方,主要是为了保证烽火信号的能见度。遇上紧急情况要点烽火了,把库房里早就准备好的艾蒿茎条拿出来,点燃动物——主要是狼或者牛羊等动物的粪便,靠烟或者火来传递信息。

这样传消息又快又好用,但问题是,它只能传递一些简单的情报,说不了复杂的事。长篇大论的情报咋办?就得邮驿传递出马了。

按照北宋科学家沈括的说法,邮驿传递主要有三种,步递、马递和急脚递。听名字就知道,这分别是步行、骑马和骑快马。速度最给力的急脚递,沿路接力传送,昼夜不停,一天能走五百多里地,一般只在打仗时才使用。

烽燧和邮驿以外,也有一些“非主流”的补充传递方式,比如飞鸽传书、射箭传书等等,总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有您想不到的没有间谍们办不到的。

在情报传递过程中,保密工作是重中之重,既要躲过敌人搜查,也得保证万一情报不幸落到敌人手里,内容不能泄露,这也是个烧脑的活。

宋代的间谍技术不少,主要有蜡丸和矾书等等。

蜡丸就是把文书用蜡密封成小球,再放在衣服、头发甚至嘴里。这玩意体格小巧、便于隐藏,是宋代间谍最常用的传递手段之一。

矾书就是用明矾的水溶液写字,风干后字迹就会消失,需要再次沾水才能看见,这已经是古今侦探剧的常见梗了。

当然,以上技术其实都不是宋朝特产,真正能代表宋代间谍技术水准的,还得看密码学——这在当时叫字验。

使用字验得走一套完整的流程。首先,把军队里的大小事务归纳汇总成四十条,比如需要粮食、需要材料、打了胜仗、士兵生病等等。出征前,带兵将领和中央选定一首不带重字的五言律诗,律诗不是八句嘛,这一首就正好五八四十个字。每个字依次代表一种军情,这个具体对应的密码本,只有中央和地方的高级领导才能知道。

要传递情报了,前线将领找到对应的那个字,把它写进普通的公文里伪装一下,再标上约定好的记号。中央打开公文一看,再对应一下密码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外人就算半路截胡了公文,也看不出来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样?高明不高明?

其实,由于间谍的工作性质特殊,绝大多数人都没法大大方方地青史留名。有人统计过,在北宋167年的历史里,能在史书中留下姓名的间谍只有三十余位。但正是这些行走在悬崖边上的朋友,在许多政治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悄悄地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辽国,国家,赵匡胤,澶渊之盟,开国皇帝,后蜀,间谍,工作,情报,大事,辽国,延州,赵匡胤,间谍,情报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辽国,国家,赵匡胤,澶渊之盟,开国皇帝,后蜀,间谍,工作,情报,大事,辽国,延州,赵匡胤,间谍,情报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辽国,国家,赵匡胤,澶渊之盟,开国皇帝,后蜀,间谍,工作,情报,大事,辽国,延州,赵匡胤,间谍,情报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