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菜又称东江菜,与潮州菜、粤菜并称为广东三大菜系。那么,客家菜有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客家饮食文化的汇编,供大家阅读。
客家饮食文化特色
客家菜的基本特点是以肉类为主,水产品很少。突出主料,原味,嫩香;讲究火力,擅长炖、烤、煮、酿,尤以砂锅闻名;造型简洁,地方风格明显。如今,在农家乐或餐馆中保留的客家烹饪技艺中,仍有许多精彩的手工做法。如酒法:典型的菜是玫瑰酒和双鸽。方法是将鸽子宰杀,擦干,铺在陶罐里,在鸽子下面横放两根竹筷子,使鸽子与锅底有一点距离,以保持热量流动。然后,在两个杯子之间放一杯玫瑰酒,整个锅放在铁锅里,盖上瓦锅,放在中火的锅里。鸽子熟了,杯子里还有半杯清酒,但是酒的味道没了,只有鸽子肉的味道很香。这种方法只能在客家食谱中找到。目前农民更省时方便。在此基础上,创造“三杯鸡”的方法就更简单奇妙了:取一杯酒、一杯酱油、一杯水,放入锅中搅拌,在锅中间用几根竹筷撑起一整只宰杀好的鸡,用猛火盖上,开锅半个小时,就可以吃到其鲜美、香甜、绵软的鸡肉了。此外,在今天的客家烹饪技艺中还有许多做法,在现代食谱中是极其古老和独特的。比如东江肉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755-79000所列八宝,第五宝叫“道真”。其方法是:“取牛、羊、麋、鹿、驼鹿之肉,必有缚臂(念棋子,脊柱侧)。如果一切都和一头牛在一起,就在对面打它,去掉它的饵(筋),煮它,摇它,揉它的肉。”这种方法被称为“跳丸”在《礼记注流》贾思勰在南北朝,因为它的弹性能力跳。可见客家菜的“道真”手法,来自古人,来自中原。这些都表明,客家菜作为民俗文化中的一种饮食文化,具有浓厚的古意,是几千年来客家生活中凝结的智慧结晶。
现在餐饮行业返璞归真的趋势越来越强。弘扬客家饮食文化的精髓,传承其精湛神奇的烹饪技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客家的饮食文化知识
1.客家美食民俗浓厚。探究客家菜和客家饮食习俗,我们会发现,无论是“道真”、“酒”等古老烹饪技艺的传承与演变,还是日常习俗中的诸多礼仪规则,都证明了客家人世代传承着古老的中原文明,其根源源远流长;它确认了客家人制度的历史,经历了许多沧桑和变化。
奇巧的厨艺是客家人勤劳智慧的结晶。生活的动荡和环境的千变万化,使客家人在与自然的斗争中磨练出不屈不挠的生存意志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客家菜讲究功法,以法求新,以功求完美,穷其美食之美味于奇。“民以食为天”,客家人对烹饪的重视是他们生存观的体现。
3.客家饮食习俗反映了浓厚的传统文化观念。第一,淳朴好客。客家人吃饭一向节俭,不计较奢侈,但待客十分大方,讲究“六碗八盆十种”。菜品实惠充足,容器多用锅、碗、碗,是古人的遗风;第二,尊老,知礼。宾客以八仙方桌设宴,座次按辈分排列。宴会期间有许多规章制度。吃鸡的时候,鸡头是用来尊敬老人的,
4.客家饮食民俗中的保健意识尤为明显。客家菜鲜嫩、野、家、粗;讲究煮、煮、炖,厚刀大块,不破坏食物营养和纤维;做菜要注意原汁原味,不要做太浓的调料,清淡可口,利于消化;注意饮食的安全均衡,注重效用,多使用调理阴阳、清下补泻的药材,根据季节增减食物品种。这些都反映出,在几千年的生活实践中,客家人勤于探索养生之道,善于总结保健经验,注重利用隐藏在大自然中的科学真理。
客家特色美食
客家人的饮食与汉族其他地区大同小异或基本相同,而且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背景等,饮食文化也独具特色。
客家菜特色的形成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密切相关。早期的客家人大多生活在多山、水冷的地区,地面潮湿多雾,食物要温,但不能凉。因此,他们多用油炸,少吃凉的,尤其是在辛辣食物的使用上。菜肴的特点是“鲜、香、醇”。也就是说,出门要爬山。生产条件艰苦,劳动时间长,强度大,你需要更多的脂肪和盐来补充大量消耗的热能。饮食擅长烹饪山珍野味,微咸多油。长期移民和居住区的经济发展滞后。客家人生活艰苦,就地取材,准备能吃得住、留得住的食物,如咸菜、干菜、萝卜干等。在家可配红薯饭,抑制胀气,外出可配野菜充饥,形成“咸、熟、陈”的特点。从上述特征的形成也可以看出,客家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并创造了与众不同的饮食文化。
另一方面,客家人既继承了祖居地的传统,又吸收了迁徙地的许多饮食特点,更善于与聚居地的原住民融合,从而形成了客家饮食的丰富性。客家菜谱有吴越的糖醋菜,巴蜀湖广的麻辣菜,闽粤的酸菜。此外,客家人非常好客,崇尚祖先崇拜,注重节日美食。因为人、物、时代的饮食方式不同,饮食习俗也不同,所以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2]。
客家人的特色菜有酿豆腐、丸子(包括鱼丸和浪丸)、东坡肉、酿蘑菇、酿春卷、白切鸡、酱鸭等。
当然,客家豆腐也很有名。客家豆腐之后,后两种只能算是小吃,只有客家人把豆腐上升为大菜和主菜。甚至他们关于造新房的歌里都有豆腐。例如,有一首歌唱道:
买一个新的磨刀石圆叮当,
一心买磨豆浆,
半夜磨豆腐,
啊,它正咬向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