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哲学体系,对人的食量、饮食与修行、传教的关系有很多独特的研究和规定。以下是边肖带来的佛教饮食文化知识。希望你会喜欢!
佛教饮食文化知识
1.段食是指人体基于对食物营养、色、味等生理需要的摄入行为。因饮食厚薄、用餐次数不同而称之为段式。
2.触食,众生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觉(六根)触色、声、香、味、触、法六大境界(六尘)。因为根、环境、知识的结合,他们感到快乐、舒适,这是感动的食物。
3.对食物的思考,也就是使意识活动得以进行的各种思想、念头、意图,都是为了对食物的思考。
4.知食,对应色欲,是我的潜意识活动,也就是知食。
这四种食物相互比瘦,后三种食物基本属于脑力活动范畴。佛教通过这种划分,将“食”的概念扩展到精神领域,认为凡是能够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东西都可以称为食物,直接造福于众生的现在和现在的生活,同时关系到未来生活的再创造。如卷33,《杂阿含经》说:“食四食,无贪无喜,将来生不起,死不起,病不起,悲不起,烦不起。(注)四食有贪有喜,则有悲有垢……”很明显,佛教对四种食物的划分是为了修行的需要,为了彻底摆脱对“食物”的渴求。但客观上深化和丰富了中国的饮食理论,其实是很科学的。我们今天不是经常把知识比作精神食粮吗?
佛教认为“食”是众生生死的症结,如果调节不当,就无法对应道。当时释迦牟尼佛在雪山修行苦行六年。有时,他一天只吃一粒小米和一粒小麦。他饿得皮包骨,却始终无法对应解脱的状态。于是他放弃了苦行,接受了女牛仔提供的奶酪,有益健康。他很快就进入了菩提树下的冥想状态。据说他在腊月初八的早上看到了星星,悟道了。可见,适当的食物和营养对禅修的重要性。后世佛教徒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的开悟日,每年腊月初八为大众熬粥,称为腊八粥。几千年来,吃腊八粥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民俗。
人体作为一种物质存在的生命形式,离不开饮食的滋养和能量的补充。所以佛教把饮食列为四大必备供养之一(另外三个是衣服、被褥、汤)。但佛教并没有把饮食作为目的,而是作为一种手段,所谓“假”以修真。佛教在食物问题上奉行中道哲学,不苦不乐。所以,在我国的寺院里,经常可以听到“法轮功不转,食轮先转”的说法,“身体健康,事业兴旺”。
佛教饮食文化和习俗
1.乞食:这基本沿袭了当时印度僧人和隐士的习惯,只是在目的和一些要求上有些不同。主要是为了方便专心修行,磨炼身心,要求不要选择贫富贵贱,与施与者结缘,让施与者种下福田。这一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也没有得到基本落实。反而形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农禅并重的佛寺传统。
2.午后不吃:佛教认为,早上是给天人吃的,中午是给法吃的,下午是给兽吃的,晚上是给鬼神吃的。所以规定中午以后不准吃东西,只能喝水或稀浆,这叫捧午饭或斋戒。从修行的角度来说,这样既可以避免过多打扰民众控制食欲,又可以节省时间,有助于禅修。它被列为十大基础课程之一
3.素食规定:这个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禁止葱、蒜、韭菜、韭菜、杏曲等五种香料。佛教认为这五种辛辣有气味的植物,导致熟食淫,生食怒,不利于修行,所以斋戒;另一种是基于佛教慈悲的教义,禁食各种动物的肉。上座的佛教国家,因为有乞讨制度,施主给什么就吃什么,所以只需要吃三种干净的肉,就是没有被宰杀过的,没有听到过惨叫的,不是自己宰杀的动物的肉。然而,在中国的汉族地区,由于大乘教义,自梁武帝大力提倡素食以来,僧侣们戒吃各种形式的肉和五香,这种做法影响至今,成为汉族佛教的一大特色。
4.戒酒:酒精会使人丧失智力,危害社会,是修行的大忌。传说在佛陀时代,一个有神通的弟子在路上喝醉了酒,失去了神通,尊严扫地。佛陀立即带领所有弟子进行现场陈述,并制定了禁酒令。此戒被列为在家出家佛弟子五戒之一,可见其重要性。但是,如果因为生病不得不喝酒,也是可以的。
5.饮食仪式:佛教视饮食为重要的修行方便。各地的佛教寺院或佛寺都根据相关戒律、法规制定了相应的仪轨,并演变成了每天的一项重大佛教活动:每天清晨和午前,所有僧尼听到命令穿上僧袍和衣服到大殿集合,念诵咒语。先请十位佛菩萨来斋戒,然后拿出一点食物,念着换食咒给大鹏吃。如果遇到佛菩萨圣诞节和大节日,也一定要在佛像前举行告白仪式。值得一提的是,在吃的过程中,根据戒律,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250个比丘戒律(348个比丘戒律)中有非常具体的规定。著名的《百丈清规》在第《日用规范》篇中说,“吃的方法不是用嘴吃,不是用嘴吃,不是拿一个碗放在碗里,不是用勺子发出声音。不咳嗽,不抽搐,不打喷嚏。如果打喷嚏,用袖子捂住鼻子。不要挠头,怕风屑掉进相邻的单碗。不要用手剔牙,不要嚼饭喝汤。不要把饭挑到碗中间,不要暴饮暴食,不要张嘴要食物,不要把食物留在后面,不要用手去摊。如果你有食物,把它放在碗的背面。不要把湿的食物放在头碗中,汤汁放在头碗中淘食,或者选择菜头碗盛食。吃饭的时候看上下肩,不要太慢。”规定可谓一丝不苟。明代理学往往向往一种克制身心、进退有序、充满活力的“礼乐”生活。但他们在参禅堂参观僧人“上堂”(即用餐)等仪式时,竟由衷赞叹“三代礼乐尽在其中”,感叹“儒教冷漠,跟不上,皆属佛家”。由此可见佛教饮食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佛教的历史学派
佛教于公元前10世纪在古印度形成。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20岁时,他离家出家,成了一名道士。从此被尊为“佛”,意为开悟者,简称“佛”。他的宗教叫“佛教”。
佛陀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了印度次大陆。由于对教义的不同理解,原始佛教发生了分裂,进入了部教时期,主要分为拥护部和群众部。南传佛教教,主要是坚持派,在斯里兰卡流行,遍及东南亚,然后传播到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日期一直没有确定,众说纷纭。最广为流传的是东汉永平十年(67),汉明帝派使者出使西域,招揽佛祖圣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隋朝皇室信仰佛教,唐朝皇帝信仰道教,但对佛教等诸多宗教采取宽容保护的政策。佛教在中国逐渐发展成熟。
封建社会后期,汉代佛教衰落,戒律被废,丛林被毁,僧侣愚昧,迷信盛行。近代以来,在杨、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推动下,佛教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著名佛教社会活动家太虚大师等一大批爱国僧人积极支援抗战。为了获得道义和物质上的支持,他们在全世界被广泛宣传。佛教界还在战场组织了僧侣救援队,为祖国的自由独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族佛教界首先和全国人民一起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和其他剥削制度,佛教事业日益发展。1952年11月,中国佛教协会筹备处成立。1953年(圭司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元英法师当选会长。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佛教在中国取得了新的发展。藏传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区。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门巴族、巴罗族、土族普遍信仰。
中国的佛教,即上座佛教,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自治州。在思茅、临沧、保山地区,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等多数人信仰南传佛教教。
看过佛教饮食文化知识的人还看到:
1.佛教名言全集。
2.印度餐桌礼仪常识
3.关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文章
4.有哪些饮食礼仪?
5.藏族有哪些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