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波谲云诡,我们为您探奇解密,始终如一
明朝内阁制度开世界中枢政治制度的先河,比西方最早的英国内阁的面世还提前了4个世纪。明朝内阁制度中,首席阁臣掌有票拟大权,他们有一个响亮的通俗称呼——内阁首辅,有明一代三百年,共产生了八十多位内阁首辅。其中有一位,皇帝赐他一只金碗,后来却令其活活饿死。
▲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内阁制度何以确立,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明太祖朱元璋感于元朝相权过大,导致朝政黑暗,吏治混乱的现象,遂于建国初废除丞相制度。趁着身强力壮、精力充沛,事无巨细皆揽于己身。明太祖釜底抽薪,绝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简单粗暴而行之有效。
可问题是,貌似只有明太祖朱元璋能吃得消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在几乎没有助手的情况下阅览决策全国政务。尽管如此,朱元璋还是设置了几位大学士,仅供参谋顾问之用,这形成了明朝内阁的雏形。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就迫不及待的派几位重臣入值,内阁制度由此正式确立。
▲内阁制度的摇篮文渊阁
起初,内阁阁臣只有五六品的官秩,负责的事务也丝毫不涉及政治。后来职权日重,乃至于日后成为中枢权力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与皇权分庭抗礼。内阁事实上已经取代以往丞相之权,成为皇权又一大制约,历史就是这么诡谲。
职权逐渐加强的内阁,成就了内阁首辅超然的政治地位:名义上的“一人之下”,却代表了整个当朝文官集团,说其权倾朝野、位比天子一点都不为过。内阁中人包括首辅在内,皆是饱学诗书、满腹经纶之人,进士出身,这保证了阁臣拥有卓越的才学。
▲明成祖朱棣剧照
“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内阁阁臣的才学可以甄选,其德行为人却难以考量,故而难免会发生阁臣为祸朝政、引发朝局混乱的现象。而之中最为臭名昭著的,影响最大者,当属嘉靖朝首辅权奸严嵩。
1505年,严嵩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也算是半只脚踏入了仕途。有意思的是,早期的严嵩背负家庭殷切期望,膺怀忠君报国之志向,尚能够保留为官气节,对当时官场污浊也敢于发声。他的“质变”,源于仕途上的屡屡碰壁和不如意。
终于他“顿悟”,只要善于逢迎拍马,投身黑暗,他就能步上仕途高升的捷径。于是,严嵩选择了自污以换取高官厚禄的不归途,一条道走到黑,可怜可悲又可恨。严嵩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对当时的内阁首辅夏言,对当朝皇帝嘉靖帝,极尽谄媚之能。
▲严嵩步入自己的人生深渊
因为他善于揣摩他人心思,投其所好,严嵩得以步步高升,逐渐进入帝国权力中心。这条“白眼狼”为了扫除前进道路上的政敌,竟对昔日恩人夏言下手,利用其刚正直率的性格,构陷获罪,最终置其于死地。
一个巴掌拍不响。严嵩得以长期担任帝国首辅,独揽大权二十年,离不开“撒手皇帝”嘉靖的宠信和扶持。嘉靖宠信道教,严嵩投其所好,费尽心思琢磨研写青词(举行道教仪式时用的祝文),竟达到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地步。
“皇天不负有心人”,严嵩用一手高超的写青词的本领最终在嘉靖皇帝心中取得了特殊的地位。当上内阁首辅的严嵩,一改往日“人畜无害”的形象,大肆培植党羽,鱼肉百姓,对敢于挑战他权威的官员一律予以重处,轻者罢官下狱,重则流放处死。
此时的严嵩俨然一副“天下第二”的姿态,对弹劾他劣迹的人绝不姑息,最出名的是忠臣沈炼、杨继盛的冒死进谏。沈、杨二人之死,天下人无不痛惜流涕。多行不义必自毙,名臣徐玠忍辱负重,抓住时机将权奸严嵩父子二人扳倒。
▲金碗
当时严嵩已经80多岁,嘉靖酌情削去了严嵩的官职,没收他所有的家产,给他留下了半条命。除此之外,还赐给他一只金碗,令他奉旨沿街乞讨为生。这可不是什么恩赏,要知道,奸贼严嵩当时已形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狠的牙根都痒痒,哪里会有人施舍他饭菜。再者说,用金碗乞讨,又怎么会有人相信他。
1567年,年老的严嵩饥寒交迫,病死家乡,《明史》将其列为明朝六大奸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