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影《满江红》挺火的,大家忽然对岳飞和《满江红》有感兴趣了起来,据说在杭州岳庙里还忽然多了很多排队打秦桧的人。
说到岳飞,因为最近在喜马拉雅刚讲完《两宋文明》,所以对宋史算是下了一点功夫,既然大家兴趣这么大,我也来凑个热闹,聊聊岳飞和《满江红》的事。
说起岳飞,大家很自然会联想起"岳母刺字"、"朱仙镇大捷"、"十二道金牌"、"风波亭"、"还我河山"、"满江红"等等熟悉的词语。
不过根据严肃的历史考证,这些词大部分都经过文学加工,有些甚至是文学创作,虽然深入人心,却不太作得准。
关于岳飞,有几个问题是有定论的。例如他是抗击金军,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又例如他最后被杀纯属冤案;再例如杀岳飞的主谋是宋高宗赵构,帮凶是秦桧,等等。
但另外还有几个问题,则是颇有争议的,或者说大家挺喜欢讨论的。
第一个,是宋高宗如果不用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岳飞能不能直捣黄龙?
我们常常说历史不容假设,但另一方面,读历史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种种的假设。所以一直以来,很多人都热衷于假设,如果岳飞不死,一定能收复河山,直捣黄龙!
但很可惜,这只是民间故事、小说演义给我们的美好想象。根据当时的实际形势而论,宋高宗赵构并不想大规模北伐,而仅仅是致力于保住自己半壁江山。在没有朝廷后勤支持的情况下,岳飞即使不被召回,也不可能自己带兵北伐。
第二,岳飞的战绩都是真的吗?
这是一个挺有争议的问题。根据宋史记载,岳飞在最后一次北伐之中,取得了很辉煌的战绩,大破金军的主力骑兵,打得金军丢盔弃甲,还有八百骑兵破敌十万的奇迹。
但宋史对于岳飞的记载,大部分来自于岳飞的后人岳珂编写的《金陀萃编》等书,而史学界普遍认为,岳珂在一定程度上是给祖先的战绩加了水分的。至于这个水分有多少,那就有不同的看法了。
有人说根本就是瞎扯,根据朝廷的记录,那些辉煌战绩基本上都是小规模遭遇战,全部都夸大到不行。有人则认为朝廷的记录都被秦桧和他的儿子篡改了,岳珂只是恢复了大部分真相,所以注水程度不高。
这个争论我们留给学术界去讨论,但即使是按照宋史的相关记载,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岳家军与完颜宗弼率领的金军在河南地区只是形成混战状态,你说岳飞能够收复汴梁那是有可能的,但你说他还能直捣黄龙,那就未免想象力太丰富了。
第三个问题是,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
对于这个问题,最普通的解释是岳飞要北伐"迎回二圣",对赵构的皇位有威胁,所以宋高宗要杀他。但实际上当时宋徽宗早就死了,赵构的皇位稳如泰山,岳飞也被剥夺了兵权,根本就没有这个所谓"迎回二圣"的问题。
另一个解释是说岳飞干预宋高宗立嗣。宋高宗没有儿子,这个问题成了他的逆鳞,岳飞偏要去批人家皇帝的逆鳞,皇帝当然不高兴。但你说这事宋高宗因为这事讨厌岳飞很可以理解,但说到要起杀心,应该既不至于,也没必要。岳飞这个人确实脾气有点大,不太会来事儿,但他对皇权不至于有威胁,这一点以赵构的智商应该是能看到的。
那么究竟宋高宗为什么一定要杀岳飞呢?最合理的解释,是他要通过杀人立威,来确定南宋和金国的和议。因为当时在南宋的朝廷上,主战派还有不少,而主战具有天然的正义性,宋高宗好不容易跟金国达成了和议,却没有什么好办法来说服这帮主战派,所以只好找个军头来开刀,震慑朝廷。
其实他一开始想杀的是韩世忠,毕竟韩世忠的资格更老,职位也更高。只是韩世忠比较会醒目,主动交兵权,又跑到皇帝那儿哭诉,赵构想起当年韩世忠在兵变的时候救过自己,也就放过了他,转而向岳飞这个刺儿头动手而已。
至于说宋高宗为什么不想北伐,估计一来是觉得成功几率太低,风险太大;二来是因为后方经济压力太大,再加上年纪渐渐大也不想折腾了,等等等等。
最后一个,《满江红》究竟是不是岳飞写的?
这个问题在史学界其实已经有比较统一的结论,认为《满江红》大概率是明代的人假托岳飞之名创作的。不过因为这首词实在是深入人心,已经和岳飞深度绑定了,硬要打破大家这个美好想象,好像有点不太道德,所以就不详细讨论了。
说到这里,关于岳飞的事情也说得差不多了,大家有兴趣可以上喜马拉雅听听我讲的《两宋文明》,里面有更详细的讨论。或者明晚来看我直播一起聊聊。
哦,对了,多说一句。前两天我录了一段诵读《满江红》的视频,有很多朋友在讨论"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车"字,究竟是读"che",还是读"ju"呢?
实际上这个字在古音和现代日常里,就有"che"和"ju"两种读音。例如舟车劳顿、车马费、车马跑,一般都读"ju";而车水马龙、开车、战车,一般都读"che"。
根据考证,"ju"的发音主要是在西汉以前,例如象棋里面以楚河汉界划分双方,用的是秦末时期的典故,所以車就读"ju"。而到了东汉时期,车字逐渐转为"che"音。岳飞是宋代人,《满江红》则大概率是明代的作品,所以我觉得还是读"che"比较合适。
至于有人说罗文唱《满江红》也是读"ju",我只能说,罗文也不一定就对,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