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明朝建立初期的故事,例如定西大战、太原大战和元朝贵族们的内讧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朱元璋的义子们。按照历史文献记载,朱元璋前前后后有20多个义子,其中,相当一部分义子,都成为了战功赫赫的名将,例如沐英、李文忠等等。在朱元璋的义子中,为何出现了几位蒙古义子呢?
首先,我们需要聊聊元朝统治时期,普通蒙古百姓的生活状况。众所周知,元朝是蒙古族建立了政权,建立了非常辽阔的帝国版图。很多人认为,既然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那么,蒙古人的生活水平和待遇,应该非常不错。其实,并不是这样。蒙古贵族们的生活确实堪称富足、奢侈,但是,蒙古普通百姓的生活,堪称非常凄惨,与其他百姓没有什么区别。
在元朝统治的初期,大量的蒙古普通家庭被划定为军户。军户们需要自备干粮、铠甲、兵器、战马,赶到集结地区。按照历史文献记载:“往日军户地有曾至三十二倾,今皆消乏破散,不可胜数。中等人家庄田尽费。见今乞丐为生者,处处有之。若更拘勘未曾消乏、见勘当役军户地亩,但存四倾之外必要尽数纳粮。此事果行,不过数年军户物业尽皆破散,人无雇藉,不复可用……
在山东、河南者,往戍甘肃,跋涉万里,装橐鞍马之资,皆其自办,每行必鬻田产,甚则卖妻子。戍者未归,代者当发,前后相仍,困苦日甚。元顺帝年间负责拱卫元大都的“八卫”,都成了账面上的数字,其实是“无兵可用,乃集民夫,驱市民为兵”
一旦蒙古军户或者草原牧民家庭破产,只能沦为流民,或者卖儿卖女。即便是草原牧民家庭,情况也并不乐观,按照历史文献记载;“延祐间,朔漠大风雪,羊马驼畜尽死,人民流散,以子女鬻人为奴婢。”到了元朝统治的中后期,北方屡屡出现蒙古牧民或者蒙古农民起义的情况,与中原地区的红巾军起义,情况非常类似。
按照元朝文献的记载:至正七年九月癸卯,八怜内哈剌那海、秃鲁和伯贼起,断岭北驿道……及是部落灭里叛,欲杀王,昔班帖木儿与妻谋,以其子观音奴服王平日衣冠居王宫,夜半,夫妻卫赵王微服遁去。比贼至,遂杀观音奴,赵王得免……皇庆元年十一月甲辰,捕沧州群盗阿失答儿等,擒之,支解以徇。
由此可见,在元朝的辽东、岭北等地,蒙古农民或者蒙古牧民起义的情况,也是比比皆是。在元朝的统治下,蒙古普通百姓的生活也非常凄惨。因此,在红巾军起义过程中,很多蒙古人陆续加入了起义军。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朱元璋的义子中,出现了蒙古义子。
按照记载,朱元璋陆续有20多个义子,其中,包括了沐英、李文忠、何文辉、徐司马、平安等战功赫赫的大将。在朱元璋的义子名单中,还出现了金刚奴、真章等蒙古义子的名字。这些蒙古义子基本上都是蒙古平民家庭的孩子,在红巾军起义过程中,陆续加入了朱元璋的帐下。朱元璋对自己的蒙古义子,非常信任。曾经派遣真章镇守处州、金刚奴镇守衢州。
在元朝群雄争霸的大环境下,朱元璋的势力并不算大。为了笼络、安抚部分杰出年轻将领,朱元璋陆续收了20多个义子。其实,截至朱元璋进攻和县的时候,自己的长子朱标刚刚出生。朱元璋的崛起之路很有意思,与其他起义军集团相比,除了朱元璋的个人能力、文臣武将的努力、地缘格局的优势等诸多因素之外,还有军纪方面的建设。
很多农民起义军的军纪,其实并不好。如果攻入城市以后,经常出现抢劫百姓或者侮辱妇女的情况。朱元璋的军队,在这方面比其他起义军好得多。从进攻滁州,也就是朱元璋起家的时候开始,朱元璋就非常注重军纪建设。因此,朱元璋的控制区内,得到了百姓们的认可和拥戴。
同时,朱元璋非常注意接纳蒙古将领和投诚、归正的蒙古军队。按照记载:沙普,广平县人,有祖父阿黑沙,丙申年归附,乙巳年充总旗,丙午年除所镇抚。洪武三年除副千户,故。二十年将叔鸭的干袭副千户,故,无儿。普系亲侄,三十三年袭副千户。按照记载这位明朝将领的祖父,就是蒙古人或者色目人。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1368年,就有豁鼻马、田保保、脱列伯三名“前元”蒙古族将领率军归附,先后给明军带来近五万多兵马,豁鼻马还转头参加太原战役,为明军全歼王保保兵团立下大功。对于归附明朝的“前元”士兵,朱元璋采取了“因俗而治”的开明政策,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将他们安置在边地放牧居住。有愿意进入内地转化为农耕生活的,则安置在河北、河南各省,并给予稻种耕牛,“令其耕种自食”。
许多北元的蒙古族降兵降将,都在明朝出仕为官,比如原元朝工部尚书丑驴,归附后就改名为“李贤”,在燕王朱棣的王府做了纪善,后来在明宣宗年间官至右都督。另外还在北方各地设立羁縻性质的卫所,专用招抚“沙漠降人”。很多“前元贵族”“前元名将”“前元重臣”率军归附。这其中既有沙布丁这样官居北元太尉的高官,也有忙哥秃这样的“故鞑靼王子”,还有买的里八刺这样的“故元主孙”。
关于明朝开国初期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