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我没看,也不打算去看,至少不去电影院看。
有流量明星,有岳云鹏,你说这是个啥正经电影,那不可能,也不值得我花钱。有人愿意去送票房就去,咱不拦着,但我肯定不去。这些年但凡有岳云鹏,哪次不是大烂片?有一次吗?
所以,咱不说电影,就说说历史问题,也就是岳飞的问题。
杀岳飞肯定是错误的,这没问题。秦桧是奸臣,是坏人,这也没问题。但责任是不是能上升到高宗的身上,高宗这个决策是不是证明他是昏君,这些都是可以商量的。
主和派和主战派在南宋初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主战派里有坏人,主和派里也有好人。
典型的比如赵鼎,他其实并不是主和派,也认为应当北伐,但他认为在北伐没有多少胜算的时候,还是先把内政搞搞好,休养生息,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北伐。
从高宗的经历来说,登基的时候才十九岁,血气方刚的少年。现在的十九岁少年,还是杀马特呢,你骂他一句,他能用酒瓶子砸你头上。高宗这个年龄登基,你要说他从一开始就想投降,那不可能。
但是高宗登基的时候,他自己不控制任何一支军队。无论是四川的吴氏兄弟,还是四镇里的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他其实都是不能完全控制的。
而且,绍兴九年之前的金军每次南下,几乎都是如入无人之境,宋军完全无法形成有效防御,最惨的时候,高宗自己乘船难逃,一路跑到福建广东一带。哲宗废后孟太后是高宗当时唯一的亲人,他都带不上,只能让大臣带着往江西方向跑。
一直到顺昌之战,刘锜终于顶住了金军。所以,到绍兴九年之前,高宗在杭州一直是感觉朝不保夕,随时可能被军队扔掉。
而且,他自己还经历了一次苗刘之变,而苗刘突然政变的旗号也是声称奸臣蒙蔽,高宗昏庸,直接让他禅位给他唯一的儿子。政变被张浚等人平定之后,他唯一的儿子也没了。
而且,在这之前,他也曾经让吕颐浩等人主持筹措北伐,高宗本人也从临安进驻建康,结果是连伪齐刘豫都打不过,更不用说金军了,他又仓皇逃回浙江。
就宋军当时的这个表现,你要让高宗相信有能力北伐,直捣黄龙,难度有点大了。所以,即便是后来,高宗也一直在今天的杭州湾常备一支船队,随时准备坐船逃走。其实就是因为他对宋军其实没什么信心。
所以他为什么一直比较倚重岳飞,也是这个原因。因为其他的军队都是原来北宋灭亡时的溃军整编起来的,不怎么顶用。而岳飞主要是在两湖一带镇压钟相杨幺起义逐步壮大起来的,对高宗而言,是在南宋建立之后,在他的亲自关怀之下成长起来的军队,战斗力也比较好。
所以,岳飞才能33岁就拜节度使建节,和刘光世、韩世忠、张俊这些人平起平坐,是北宋开国以来第一人。高宗对北伐还有幻想的时候,也很信任岳飞,曾对岳飞说过,北伐的事“一以委卿”。各种物资和兵员补充方面,岳飞也是比其他各镇都优先。
打个比方说,绍兴之后的岳飞之于高宗,相当于黄埔系之于常公,是充分信任的,百般扶持和爱护。当然,很显然也有用岳飞来制衡其他几个人的意思,以防变生不测。
在绍兴九年之后,高宗有个大体的判断,就是宋军北伐虽然不太可能,但金军要想再像之前那样轻而易举的就深入江南腹地,也没那么容易了。所以,高宗开始考虑收兵权的问题,也就是加强中央集权。
之后四镇的几个人都被先后调任朝廷,刘光世直接就退休了,现在还跟秦桧一块跪着的张俊朋附秦桧,韩世忠基本上不问政事,但岳飞当时39岁,春秋正盛,挂枢密副使,是四个人里面在朝廷有实权的,从高宗起初的安排看,有用他来整顿军队的意思。
刘光世的军队是西军余脉,本来军纪就比较差,管理也混乱,贪污比较严重,吃空饷什么的也都有,跟现在俄罗斯军队差不多。刘光世退休之后,高宗让岳飞去检阅军队,调查研究。回朝后岳飞对刘光世军评价极低。
岳飞这时候还犯了一个很严重的政治错误。刘光世退休时,淮西军郦琼和王德的资历都够接替了,但岳飞认为两个人都不行。高宗当面怼岳飞说,那照你的意思,就得把这个军队都交给你管才行?这等于高宗怀疑岳飞有个人野心,已经不像从前那么信任了。
朝廷最后还是决定让王德接替刘光世,郦琼不服,直接带领一部分淮西军叛逃到伪齐去了。这件事对高宗的心理冲击也极大,加重了他对军队的不信任。
为什么呢?从高宗的角度看,这些军队仍然只是忠于将领个人,而不是忠于朝廷,不是忠于皇帝,这当然是不能接受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要用一些手段。
岳飞还犯了一个很严重的政治错误,就是在建储的问题上,他高估了高宗对他的信任。虽然高宗确实对他很信任,但君臣名分毕竟还在。所以从岳飞的角度看,建储这种国家长久大计问题上,别人都不能说,只有他来说,恰恰说明他对国家忠诚。
还记得《人民的名义》里的那个场景吗?北平警察局徐铁英局长在面对曾可达的时候直接反问,你忠于党国,那么对总裁怎么看?意思就是,你忠于党国,你把总裁放在哪里?这个问题的正确回答在《潜伏》里,余则成对站长说的,效忠党国,首先是效忠长官。
从岳飞的角度看,提醒立储的问题说明他忠于国家,但这时候的高宗才三十多岁,春秋正盛,身体健康状况也不错,你让他立储,你是什么意思,想干什么?尤其是你一个拥兵一方的大将,这时候提这种意见,更会让皇帝怀疑。
再就是从议和当时金国给的条件看,其实对南宋也是有利的。首先是废黜伪齐,然后把唐邓淮泗一线以南地区都交还给南宋,南宋称臣纳贡,双方以此为界,和平相处。
岁币这个事儿北宋对辽国就搞,所以高宗其实并没有心理障碍。称臣的问题,确实很难看,北宋和辽怎么都算是约为兄弟,高宗直接称臣,等于和石敬瑭一样了。
但从高宗当时的处境看,从乱世之中当上皇帝,打了十多年仗,天天提心吊胆,想过几天太平日子,忍辱偷生,有这种想法也算是人之常情,不难理解。
毕竟他少小成长于富贵之中,没吃过什么苦,当了皇帝你要让他像其他那些吃过苦的开国皇帝一样卧薪尝胆,难度确实也比较大。不光是他,南方各地常年供应军需,也十多年了,也需要休养生息。
所以,总体而言,议和对当时来说确实不算特别坏的选择。虽然不久之后金军就夺回了交给南宋的一些地区,但总体上还是保持了二十年的和平,也算是不容易了。
但杀岳飞肯定是错误的,因为不杀岳飞其实也能议和,他并不完全是议和的阻力。如果高宗下决心议和,他也拦不住。
二十年后金军再次大举南下入侵,虽然无功而返,宋军顶住了,高宗主动禅位给孝宗,孝宗才给岳飞平反昭雪,筹备北伐。但张浚主持北伐,耗费大量钱粮,最后还是丧师失地,五劳无功,还完全失去了关中地区。
这之后,韩侂胄还主持过一次北伐,但也同样没什么成绩,而且这本身就是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在朝廷的政治地位搞的政治投机,最后兵败,“太师飞头去和虏”,这本身更多的也是朝廷政治斗争的结果。
和战问题成为整个南宋首当其冲的政治问题,主和派也有赵鼎这样的好人,主战的也有韩侂胄等政治投机分子,不能一概而论。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岳飞才逐渐成为主和派的精神偶像,被逐渐神话。
也同样是在这个背景下,岳飞北伐被当成了一次夭折的行动。因为后面的几次北伐,再没有比他能力更强也更有人格魅力的将领,所以成了整个南宋后来希望北伐的人共同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