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洪武四大案胡惟庸案:皇权与相权斗争的牺牲品,胡惟庸死的有点冤

洪武四大案胡惟庸案:皇权与相权斗争的牺牲品,胡惟庸死的有点冤

1368年,大明建国,曾经的和尚、乞丐朱元璋神奇般地做了皇帝。在社会最底层摸爬滚打几十年、在波诡云谲的乱世中存活下来的朱皇帝,十分缺乏安全感,他怀疑一切,用审视的眼光看着周围的一切,生怕别人夺走属于自己的权力、财富。

朱元璋

但朱皇帝又很无奈,他不得不将手中的权力和财富分出一部分给自己的“兄弟们”,原因很简单,这些兄弟和他一起刀头舔血多年,自己的一切也都是兄弟们卖命打下来的。现在建国了,是该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候了,你老朱要是舍不得封赏,那我们就造你的反。深谙人性阴暗的朱元璋怎么能不懂这个简单的道理呢。于是,1370年,朱元璋一口气封了150位功臣为公、侯、伯爵,心里不愿意,但不得不封。

实际上,在讨论大明建国制度安排的时候,有一个人为了官位让朱元璋十分不高兴,他就是李善长。朱元璋身边有两大势力集团,一是淮西派,这一派最早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李善长是这一派的首领;另一派是浙东派,为首的是刘伯温。淮西派比浙东派势力稍微大一点,李善长功劳也最高,建国后安排工作岗位,丞相非他莫属。可李善长不知道犯了哪根筋,几次和朱元璋说他工作范围有点模糊,有些事不好管。这是变相的和朱元璋要官位,当然能让其满意的只有丞相一职。朱元璋心里的丞相人选也是李善长,但我给你是一回事,你李善长主动要就是另一回事,急不可耐地想和我分权,你什么意思?

李善长毕竟也干了十几年,居功至伟,朱元璋心里不高兴,但为了稳定和情面,最后还是任命李善长为开国丞相。但不满的种子却在心里种下了,并下定决心找个时机把所有分出去的权力拿回来,这也为后来胡惟庸案埋下了伏笔。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小跟班,在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胡惟庸只得到了一个参知政事的职位,就是丞相的副手,不过李善长却把胡惟庸作为自己接班人培养。在李善长的庇护下,胡惟庸官做得一帆风顺,加上他做事勤恳、谨慎,也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于是,在李善长退休回乡的时候,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作为丞相人选,但刘伯温却反对这个提议,这也成为胡惟庸后来害死刘伯温的动机。

1371年,在李善长的助力下,胡惟庸出任右丞,上司是原来的左丞相汪广洋。不过不久,汪广洋因为只吃饭不干活,被眼里不揉沙子的朱元璋踢到广东,胡惟庸顺理成章地升为右丞相,并且是独相,一直干到1377年。在这个过程中,胡惟庸站住脚跟后,开始贪腐、培植自己的势力,呈递给皇帝的奏折他要先看一遍,对自己不利的扣下不发,有些生杀大事不报皇帝自己做主办了。

眼睛明亮的朱元璋看着胡惟庸的表演,决定适时给他提个醒。1377年,汪广洋被从广东调回中书省担任丞相,分了一部分胡惟庸的权力。但是,汪广洋依旧是只吃饭不干活,任由胡惟庸继续一家独大,让朱元璋十分不满。1378年,朱元璋下令“天下奏折不得关白中书省”。“关白”是官员们给皇帝的报告,按规定要正本副本各一份,正本准备给皇帝,副本中书省和丞相先审阅,重要的给皇帝,不重要的中书省就处理了,这也是为什么胡惟庸能先于皇帝看到奏折,并可以自行处理的原因。朱元璋的意思很明显,所有奏折都呈递给我批阅,不用你们中书省了。这两件事到底引没引起胡惟庸警醒,没有记载。

1379年,大明发生了占城国进贡事件。就是占城国来进贡,汪广洋和胡惟庸竟然没有告诉朱元璋。事后这件事被捅了出来,朱元璋大怒,汪广洋和胡惟庸只好磕头谢罪,并把责任推给了礼部,而不甘背锅的礼部把责任又推给了中书省。这时,御史中丞涂节把胡惟庸毒死刘伯温的事情揭露出来,朱元璋问汪广洋,汪广洋说他不知道这件事。暴怒的朱元璋将汪广洋先是贬到海南,后又赐死。但是事情的主角胡惟庸当时却没有被治罪,直到第二年1380年因涂节再次说胡惟庸谋反被抓,没有审问,被抓当天就被处死了,随后3万多人被牵连诛杀,成为洪武大案之首。这里要强调一下,什么朱元璋去胡惟庸府看祥瑞,什么云奇告密,基本不实,《明史》中没有一点记载。

那么,胡惟庸的死到底冤不冤呢?多少有点冤。先说胡惟庸贪腐,那个官员不贪腐呢,靠着大明那点微薄的工资别说维持体面生活了,就是维持基本生活都难,不贪活不下去啊。说任用私人,培植自己的势力集团,从1373年开始,一直到1384年止,大明帝国就没有科举考试,官员的任用都是靠推举,谁会推举外人,谁不推举自己信得过的人呢,最后成为势力集团是必然结果。占城国进贡事件,汪广洋和胡惟庸完全是按照《大明会典》要求办的,不光是占城国,其他藩属国也是如此操作。朱元璋翻脸不认自己定下的制度,身为下属的胡惟庸只能自认倒霉。说胡惟庸谋反,因为他当天被处死,一份口供都没有,导致最后也是朱元璋一家之言,让人怀疑。

关于胡惟庸谋反一事,很多史学家都持怀疑态度,认为就是朱元璋的一个借口,彻底解决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清代人更是为这件事造了“凿空说鬼”一词,说胡惟庸谋反纯粹子虚乌有。

胡惟庸案

从朱元璋的角度出发,胡惟庸必须死。历史的经验证明,相权与皇权是对立关系,相权多一分,皇权就少一分。偏偏胡惟庸所代表的的相权已经威胁到了朱元璋的皇权。1370年,朱元璋安排浙东派的杨宪进入中书省担任丞相,杨宪因为自己哥哥杨希圣痛恨李善长,于是一进入中书省就开始诋毁李善长,挑起了权力斗争。这让朱元璋十分无奈,为了大局迅速处死了杨宪。但是李善长和胡惟庸抓住这个机会,将杨宪案硬是扯到浙东派头上,将浙东派击败。其结果是原来相互制衡的淮西派与浙东派,变成了一家独大的淮西集团,并架空了朱元璋的皇权。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怎么能接受这样的结果呢。

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绝的朱元璋不想和相权扯皮,他要彻底废掉相权。但是他也明白,丞相这个职位存在了几千年,不是你朱皇帝一句话就废了的,要有一个好的理由。于是朱元璋选择了忍耐,从1370年一直忍到1380年,让胡惟庸折腾吧,让他得意吧,让他犯错吧,让世人痛恨他吧。直到1380年,朱元璋认为火候差不多了,一下子除掉胡惟庸,废掉丞相,将权力收回自己手中,并留下旨意,今后朱家任何皇位继位人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方式恢复丞相。

1380年,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制度后,立即着手收回军权,废除大都督府,建五军都督府,将军权一分为五,没有皇帝的命令,兵部无权指挥军队。随后是司法权,在朱元璋主导下也大变样。这样一来,皇权一家独大,任何可能威胁皇权的存在都被消灭。

朱元璋(影视剧照)

明朝政府各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牺牲品,皇权,丞相,朱元璋,汪广洋,胡惟庸,势力,李善长,皇帝,斗争,消息资讯,丞相,朱元璋,汪广洋,胡惟庸,李善长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牺牲品,皇权,丞相,朱元璋,汪广洋,胡惟庸,势力,李善长,皇帝,斗争,消息资讯,丞相,朱元璋,汪广洋,胡惟庸,李善长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牺牲品,皇权,丞相,朱元璋,汪广洋,胡惟庸,势力,李善长,皇帝,斗争,消息资讯,丞相,朱元璋,汪广洋,胡惟庸,李善长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