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6月,燕王朱棣以“继承人”身份来到明孝陵,祭祀父亲朱元璋。自明太祖朱元璋1398年去世后,由于种种原因,这是朱棣第1次“近距离”祭祀朱元璋。
既然已告知先祖,朱棣回到南京城,在奉天殿登基称帝,成为明朝第3位皇帝。
3个月后,明成祖朱棣对靖难之役的功臣良将进行封赏,其中被封为新宁伯的谭忠极为特殊,因为他在靖难之役中并没有立下战功,能够享受伯爵待遇,源于他父亲谭渊的功劳。
今天,我们结合史料来了解这位明朝初期“嗜血悍将”的故事。
史料并未记载谭渊的出生时间,只知道他是安徽滁州人,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期,承袭了父亲的职务,担任燕山右护卫副千户。
虽然谭渊是朱棣靖难的肱股名将,但是《明史》对谭渊前半生的记载只有短短两句话。但是可以肯定,影视作品中谭渊是锦衣卫,这是不对的。
《明史·谭渊传》记载,“谭渊,清流人。承袭父职为燕山右护卫副千户。”
1380年,朱棣受命就藩北平,每位藩王都掌握少量的“护卫”军队,而谭渊就是归属朱棣麾下的“三大护卫”。
朱棣就藩北平之后,非常重视选拔笼络人才,燕王朱棣拥有“谦虚大度、慷慨果断”的广泛好评,身边迅速聚集大批忠勇武将、智囊谋士,而谭渊就是其中之一。
谭渊在战场上骁勇善战,能够拉开两石的强弓,并且箭无虚发、百发百中。谭渊这样的本领,在朱棣麾下众将中都是独一份,令人敬佩不已。
此外,谭渊还是一位好的军事教官,他为朱棣培养输送不少猛将,比如靖难名将张武、王真,都为朱棣登基立下大功,这两位都是谭渊手下的百户,都是谭渊一手培养起来的将领。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史称建文帝。由于朱元璋留下遗诏“藩王不得入京”,燕王朱棣不能到南京参加安葬仪式。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鼓动下,连续削掉5位藩王,其中湘王朱柏自焚抗议而死,这些消息都让朱棣如坐针毡。适逢明太祖朱元璋1周年祭日,朱棣心中害怕,托病留在北平,派3位儿子代替前往南京祭奠。
经过暗中筹备,朱棣准备就绪,就在这时,建文帝刺探到“朱棣谋反”的消息,立即密诏北平布政使张昺捉拿朱棣,没想到朱棣提前得知,在府邸杀死张昺,标志着朱棣与朱允炆的战争正式拉开帷幕。
摆在朱棣面前的第一关,是控制北平城的九门,按照提前分配好的计划,朱棣麾下张玉、朱能、谭渊等人立即分头行动,顺利控制北平城,将城中建文帝的眼线亲信逐一拔除。
《明史·谭渊传》记载,“燕王起兵时,他随军攻夺九门。”
朱棣起兵谋反的消息传到南京,朱允炆派遣开国名将耿炳文,带领30万大军讨伐“燕逆”。当耿炳文率领的南军到达真定的时候,他命令南军在滹沱河两岸安营扎寨,耿炳文还命令先锋部队驻扎在雄县。
真定之战是朱棣举兵后的第一次大规模作战,秉承着“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理念,朱棣决定攻打耿炳文的先锋部队,并且顺利攻取雄县。此战,谭渊并非主将,却因勇猛载入史册。
南军在雄县遭遇惨败,耿炳文麾下部将潘忠、杨松前来援救雄县,没想到朱棣早有部署,安排谭渊一项“潜伏”任务。
按照朱棣的计划,谭渊带领一千余人暗中埋伏在月漾桥下面的水中,月漾桥是前往雄县的必经之路,等潘忠、杨松的部队过桥之后,谭渊带人攻占此地。等到朱棣率军正面击败前来支援的潘忠、杨松,谭渊看到敌军撤退迹象,立即率领千名壮士截杀敌军,最终,谭渊活捉南军潘忠、杨松两名将领。
为了实现朱棣的潜伏计划,谭渊想出“别具一格”的办法,他命士兵每人都手拿一大束茭草,士兵的鼻子露出水面,由于草束盖着头、漂浮在水面上,起到很好的掩护作用。谭渊带领众位壮士,埋伏在援军脚下,却没有被敌人发现,这份智谋令人敬佩,谭渊仅率领千人就敢截杀南军,这份胆略更令人折服。
谭渊在雄县之战中大显身手,随后在真定之战中也愈战愈勇,表现格外亮眼。
虽然耿炳文在雄县遭遇惨败,但毕竟人数只有万人,主力部队仍然毫发无伤,战斗力还在。后来,朱棣劝降俘虏,获取耿炳文的布防情况,于是主动出击攻打耿炳文,这是一场硬碰硬的战斗。
谭渊率领骑兵绕到城池西南方向,连续击破南军两个大营,耿炳文率军迎战,张玉和谭渊联手将耿炳文打败,此时朱棣已经率军绕到南军背后,耿炳文大败逃走,从此之后退进城中防守,坚守不出。
耿炳文是明朝立国名将,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战,而谭渊、张玉能够击败耿炳文,足见谭渊骁勇善战的本领。
紧接着,建文帝朱允炆接到前线奏报,决定让李景隆代替耿炳文统帅南军,继续剿灭“燕王逆贼”。没想到,李景隆在郑村坝之战大败,建文帝认为是赐予的权力不够,快马送去“专断之权”的圣旨,结果李景隆又在白河沟惨败,基本葬送了建文帝的家底。
幸亏济南有盛庸和铁铉,以坚守不出的战术,勉强抵挡住朱棣的进攻,朱棣率领大军掉头前去攻打沧州。
在沧州之战中,谭渊再次担任燕军先锋,沧州城兵强粮足,城墙上防守的士兵弓箭如雨,谭渊亲自率领士兵冲锋在最前面,冒着箭矢连续冲击死战不退,终于登上沧州城头,燕军随即入城,俘虏城中2万南军以及4位将领。
谭渊的勇猛表现自然不用多说,现在摆在朱棣面前一个问题,如何处理这些俘虏士兵。最后,朱棣决定采取“优先招降”的策略,喊话这些放下武器的士兵,如果愿意为燕王朱棣效力的,就留下登记,如果不愿意跟随朱棣的,就发放通关文牒,放俘虏回乡。
当时,大概有3千人选择回乡,朱棣本来打算第二天派发通关文牒,结果在半夜发生巨大变故。因为谭渊性格嗜杀,得知有3千人不愿投降朱棣,于是带领手下在一夜之间将3000人全部杀死。
《明史·谭渊传》记载,“然性嗜杀。沧州破,成祖命给牒散降卒。未遣者三千余人,待明给牒。渊一夜尽杀之。”
因为谭渊的莽撞行为,导致两万降卒人心惶惶,随时可能酿成兵变。朱棣听说后怒不可遏,厉声斥责谭渊,结果谭渊不服气地辩解“这些人都是久经沙场的士卒,现在投降却不愿意跟随燕军,如果将他们放回去,不久之后又会拿起武器对付我们”。
朱棣无奈又愤怒地说,“如果像你说的那样,我们应该杀尽敌人,但是敌人真的可以杀光吗?”
谭渊听后,再也不敢抬头直视朱棣,羞愧地退下。
《明史·谭渊传》记载,“王曰:如尔言,当尽杀敌。敌可尽乎?渊惭而退。”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勇猛并不代表能够幸存,能够看到胜利的,都是幸运儿。
朱棣发起靖难之役,从1400年开始,朱棣麾下老将陈亨被南军悍将平安砍伤,然后送回北平医治,不久之后便去世了;被誉为朱棣“智囊”的猛将张玉,在东昌之战中为营救朱棣,被盛庸部将围攻至死。
此时,朱棣麾下的战将已经陨落不少,谭渊的作用更大了。
1401年,朱棣与盛庸两军再次在夹河对垒,当时盛庸已经装备大量火器,在武器装备上要远超朱棣,可惜朱允炆明令要求活捉朱棣,这让盛庸不得不放弃杀伤力更大的火器。
盛庸率领南军与朱棣短兵相接,展开白刃战,谭渊作为主力猛冲南军阵地,燕军士兵备受鼓舞、士气大涨,经过几个时辰的血战,盛庸的南军溃败逃窜。
正在南军大乱之际,谭渊率领军队快速截击冲杀敌军,就在谭渊愈战愈勇的时候,他的战马突然受到惊吓失控,导致谭渊跌落在地上,正巧遇到南军将领庄得,谭渊被杀死。
谭渊的战死,让朱棣痛心不已,悲痛地说“渊之去也,吾失一大将”。
由于谭渊向来勇猛,朱棣麾下将领都非常佩服他,就连如此骁勇善战的谭渊都被盛庸杀死,让众位将领心中萌生退兵的想法,朱棣也犹豫不决。在此关键时刻,幸亏朱棣麾下另外一位名将朱能率军赶到支援,他鼓舞众将迎难而上,最终取得了夹河之战的胜利。
纵观靖难之役,谭渊几乎参与所有大战,亲眼见证朱棣从弱转强,可惜他没有机会看到最终的胜利。
在短短一年后,朱棣率领的燕军势如破竹,抵达南京金川门,早已等候的李景隆打开城门,迎接朱棣大军入城。建文帝朱允炆烧毁宫殿,随后不知所踪,朱棣掌控南京城。
1402年6月17日,朱棣亲自到明孝陵祭祀父亲朱元璋,此时距离朱元璋驾崩刚好4年,但朱棣是第1次亲自祭奠父亲,完成祭祀仪式后,朱棣回到南京奉天殿登基称帝,是为明成祖。
9月,明成祖朱棣封赏靖难功臣,谭渊被追授为都指挥使,追封为崇安侯,追赠谥号“壮节”,命人建造祠堂永远祭祀。
《明史·谭渊传》记载,“即位,赠都指挥使,追封崇安侯,谥壮节,立祠祀之。”
谭渊的儿子谭忠被封为新宁伯,世袭罔替,俸禄1000石,授予免死铁券。谭忠自身在靖难之役中没有战功,他能够获得爵位,完全是父亲谭渊的功绩,通过对比新城侯张辅最能说明问题。
在朱棣封赏的人员名单中,只有张辅、谭忠两人是“将二代”,张辅被封为新城侯,他是名将张玉的儿子,张玉是为救朱棣战死的,并且张辅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很多战功,他能够获得侯爵有战功的原因,由此也可见朱棣封赏公正无偏。
谭忠是明朝第一代新宁伯,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谭忠随军征伐交趾,结果触犯律法,在监狱中度过4年时间,出狱后不久便去世了。
当时,谭忠的儿子谭璟上奏明宣宗祈求继承新宁伯,吏部官员认为谭忠是犯罪之人,后代不应承袭爵位,但是明宣宗说“新宁伯的铁券上写明免死,给予后代继承吧”。
没想到,谭璟竟然是一名虎将,颇有祖父谭渊的风范,跟随大军征伐宁夏等地,屡立战功。1449年,即正统14年,明英宗朱祁镇被怂恿御驾亲征,结果发生土木堡惨事,谭璟和弟弟均在此战中被杀。
在整个明朝,新宁伯前后共传9代人,享受明朝伯爵俸禄长达240年,其中第4代新宁伯谭祐多次随军出征,死后被追封为太傅,第7代新宁伯谭国佐带着三位儿子守边抗倭。
1644年,是明朝崇祯17年,也是大明王朝的最后1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城,第9代新宁伯谭弘业誓死保卫都城,死在敌人刀剑下。
《明史》记载,“数传至弘业,国亡,死于贼。”
明成祖朱棣册封的新宁伯谭家,爵位传承9代人,谭氏以武兴家,最后也以武卫国,始终忠心耿耿,为明朝抗击外敌贡献力量。
从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开始,谭渊就跟随在朱棣身边,到1401年战死在夹河,谭渊前后共为朱棣效命21年,虽然谭渊因一夜诛杀3千降卒罪孽深重,但是谭渊一直忠于燕王朱棣,在战场上一直勇猛剽悍、有死无生,他的忠勇精神可嘉。
谭氏后人延续了谭渊的“忠”和“勇”,对明朝做到240年的有始有终,这是极为难得的,没有辜负战场拼杀的谭渊,在新宁伯谭氏代代忠贞的背后,一定有“爱国”的核心家训在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