妆奁是古代女子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日常打扮使用,嫁娶之时,妆奁是女性的嫁妆。
作为实用性的物品,妆奁是一种可以同时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生活物品。
特殊的包容性决定了妆奁可以作为一个时代之下的物质生活水平的缩影。
从妆奁的角度来探讨城市发展,不仅可以反映当时的明朝城市经济情况,同时也可以反映一定程度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俗。本文将就明朝江南地区城市发展下的妆奁为根据,进行分析。
一、明朝妆奁的存在意义
明朝是我国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紧接着便由满族所建立的清朝代替。
从明朝整体的发展过程来看,与其他朝代相比,是封建社会末期可被称为繁荣发展的代表存在。
从明朝建立之初到明末,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涉及了方方面面,小到女子生活的一个工具都可以作为这种变化的参考来看待。
对于世家女子而言,妆奁并非凭借自己的喜好,可以任意挑选的商品,而是由世家大族统一规定,按照各女子在家中的身份跟地位采购与其相匹配的妆奁。
这样的分配制度意味着妆奁作为女子用品,不仅要满足市场下的需求,同时还要符合世俗观念。
封建时代的古中国是由宗法社会作为基底的社会,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外加上对父权力的维护,就导致即便是女子的私人用品,都要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度进行分配。
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妆奁就不能只作为商品流通于市面之上供大家挑选,同时,在对应需求之上,还要思考宗族大家对于私人物品所需要体现的阶级性。
从这个需求来看,明初到明末,市面上的妆奁有极大的变化,而江南地区作为自古以来都是十分富庶的地区,这种变化在当地的特征更为明显。
从明清到明末时期的妆奁变化来看,明初政权刚刚建立,当时的社会整体急需修复的时候。
彼时的社会风气以节俭为美,提倡简朴之风,凡事都讲究按照规定实行,严禁逾矩,包括婚丧嫁娶等一系列人生大事。
强制性的背后是明初政权对于公权力的维护,其次就是商品经济发展尚且没有到后期的状态,国力物资紧缺,不适宜铺张浪费等设施行为出现。
这样的情况在明朝中后期开始变化。
二、江南地区的城市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政权逐渐稳定下来,伴随着的便是政治制度开始松弛,礼制也被逐渐忽略。
同时,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势头大好,甚至连带着资本主义在当地开始萌芽兴起,这就使得江南地区的人员流动性逐渐加快,而当时的江南正处于过渡时期。
在这里,既可以看到传统工艺行业的勤勤恳恳,同时也可以看到新兴经济生活的蓬勃生长。
这些变化反射在女子妆奁上,便是妆奁材质的变化。
最初的妆奁讲究简朴,更加注重妆奁作为生活用品的实用性。
到了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百姓富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不再只是简单的实用性,更希望商品的艺术性也能够匹配人们的需求。
这个时候便开始出现大量不同材质的妆奁,且更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江南地区作为自古以来的富庶之地,在明朝中后期,人口迅速扩张带来城市发展的良好结果。
当时的江南区域性都市不断衍生,基本的小城镇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之下,数量上升不止。
而分布在江南地区的沿河,沿江城镇发展相较于其他城市更为迅猛。
这段时期的发展特点不以大中型港口为主,而是小港口城市逐渐替代了大中型港口城市在贸易运输当中的重要地位。
纵观整个江南地区,以太湖为中心呈四射的盆地地形特征,四通八达的运河系统协助江南地区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网络。
依山傍水,交通便利,这些都成为江南富庶起来的环境基本条件。
此外,再加上当地本就有成熟的耕种方式,经商手段以及手工技艺等方面,所以同时促进农业,工商业的发展,以江南为首,达到了其他城市很难与其相匹敌的程度。
也就是这两个基本的环境条件,衍生出江南地区女子妆奁的变化。
从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江南地区的民风早已不再是明初之时的简朴,经济的发展让百姓的物质生活愈发奢靡。
尤其到了明后期,朝廷本就腐败,社会上的靡靡之风更是兴盛了起来。
这股奢靡之风在社会各阶层都形成了不良风气,上指士大夫下至商贾都形成了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潮,进而便衍生出相互攀比的恶劣习惯。
对于女子方面的影响,便在于婚嫁观念发生了改变,出现了重嫁的现象。
重嫁在当时被部分士大夫厌恶,甚至直接提出来公开批评。
众所周知,古代封建社会对于社会阶层强调阶级性并维护阶级特征,商作为社会底层人员,汉朝时期被废除入仕的机会,更被儒家士人认为是不耻之事。
时隔千百年之后才逐渐放松了这种认识,到了明后期,商人的底层社会地位并不被过分强调。
从女子婚嫁上来看,传统的门第观念已经被打破。
即便是出身相较于底层的女子,只要有丰厚的妆奁,依然可以高嫁到官宦之家。
这种观点从积极层面上来看,打破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加速了各阶层的上下流动。
这对于当时的民风来说有一定的好处,但是上下流动的条件却引来了恶劣的攀比、较真风气。
当时的女子以妆奁是否丰厚,来作为选择夫家的条件,以至于当时的婚嫁观念当中有极强的攀比之风。
妆奁是女子出嫁时的嫁妆,一场婚礼需要掏空一家人的积蓄。
古有十里红妆一说,意思就是娘家为女儿筹备丰厚的嫁妆,即便女儿成为夫家人,不再是自家人,但是到了夫家也并非要靠着夫家人生活。
在古代封建社会当中,十里红妆能够成为女子在夫家有一定地位的基础条件。父母或亲人会在妆奁当中盛放各种手势以及所赠之物,包含内容十分丰富。
这笔财产在一定程度之上是由女性本人所支配的。
三、妆奁的变化
明初之时,妆奁还多是日用漆器,到了明朝中后,木制家具发展兴盛,成为新型的主流。
妆奁也从最初的基础形状,到了日后变成由紫檀,黄花梨等贵重材质所制而成。
在当时妆奁分为两大品种,一是便携式妆奁,二是大型的妆奁箱,后者便是婚嫁当中经常出现的存在。
丰厚的嫁妆确实给了女子更多的选择,但是也助长了婚嫁习俗日渐奢靡的不良风俗。
江南地区的婚嫁成本极高,因为这一特殊现象,反逼家庭诞下女婴之后,出现了“溺女”的现象。
奢侈的婚假不只是让女方家庭产生了严重的负担。
对于男方家庭而言,同样也需要丰厚的聘礼来作为相应的回应,最终致使两家压力巨大。
“溺婴”无疑是极其恶劣的,为此,统治者不得不发布政策,直接干预其中,不断倡导社会不要以奢靡之风作为婚嫁的依仗。
当时的士大夫同样也认识到了这种恶劣情况的糟糕程度。
许多士大夫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办法来改变这一糟糕的情况,但现实却是以一己之力来改变整个社会的政治,无疑是一件蚍蜉撼动大树的行为。
许多士大夫在认清现实之后,只能从自身做起,在家规当中明令禁止。
而就有士大夫在自家的家族家规当中,添加了“禁止厚嫁不允许婚嫁铺张浪费”的条例。
纵观明朝时期的妆奁变化,不过是妆奁中的东西多与少,材质变化是否精细,而这两点却能够反映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是社会风气。
最初,严谨小巧的妆奁盒是程朱理学之下,女子严格要求自我,生活压抑的集中表现,而到明朝中后期之后,这种压抑的风气逐渐变得松散起来。
可是,女子追求开放生活的方式,却被攀比的不良之风带偏,最终导致了社会出现“溺婴”这样的恶劣情况。
纵观明朝特殊时期的变化,可以让女子妆奁被赋予特殊的社会意义。
从当时的时代来看,不过是一件生活用品,但从后人的角度来看,则是探查那个时代之下社会种种方面的媒介。
而也就是这一小小的妆奁,反映了明朝社会繁荣到衰败的整个转变过程。
参考资料
《明清妆奁设计研究》
《妆奁的等级和形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