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宋真宗带来新业绩的人叫王钦若。
王钦若是谁
首先,王钦若是北宋第一个来自南方的宰相。
王钦若是临江军新喻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西新余。18岁时,宋太宗北伐,王钦若作《平晋赋论》进献到太宗的行营处。30岁参加科举,进士甲科及第,从此走上仕途。他先任亳州防御推官,升任秘书省秘书郎、监庐州税。改任太常丞、判三司理欠凭由司,得到真宗赏识,后任翰林学士,一路升到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其次,王钦若是一个很有才能,且反应很敏捷的人。
担任亳州判官监仓时,有一次,久雨不晴,老百姓大老远来交谷物,官吏以湿谷为由拒收。正当老百姓为此苦不堪言时,王钦若站出来了,他要求将湿谷收下,并且上奏真宗,说明缘由,请求在支出谷粮时先支出湿谷,这样可以防止湿谷发霉,也减轻百姓负担。
在三司理欠凭由司,有一天,度支判官毋宾古对他说:“天下百姓拖欠赋税,从五代至现在,执法官不停地责罚,百姓精疲力尽不能承受了。我要启奏皇上蠲免它。”王钦若敏锐地感觉,这会是大功一件。他马上命令官吏用一晚时间计算出数目,第二天上奏真宗。
宋真宗大吃一惊,说:“先帝竟然不知道吗?”言下之意是这么重要的事,先帝竟然不知道,岂不是说明先帝昏聩么?
若换了旁人,一定诚惶诚恐,无言以对。但是王钦若却不慌不忙地说:“先帝当然知道这些,大概是留给皇上收揽民心吧。”
宋真宗很高兴,当天下令蠲免百姓所欠一千多万,释放囚徒三千多人。
1004年,辽国母子率军20万南下,兵临澶州城,威胁着东京的安全。当此之时,已经是参知政事的王钦若建议真宗前往金陵以避锋芒,但是宰相寇准力劝真宗亲征澶州。最后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开创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
而王钦若则被派到河北镇守大名府,直到战争结束才返回。
谗言的力量
澶渊之盟的签订,是宋真宗前期十分重要的一项功绩。盟约签订后的几年内,真宗一直都很高兴,对在其间立下大功的寇准也更加敬重了。每次散朝都目送他离开。有一次,散朝后,寇准先退,真宗照例目送他离去。
这时,王钦若在一旁问道:“陛下敬重寇准,莫非因他对社稷有功吗?”
真宗说是,王钦若继续问:“陛下为何不以澶渊之役为耻,反以为寇准有功社稷呢?”
宋真宗很吃惊,问他为什么这样说。王钦若这才答道:“城下之盟,春秋时小国都以此为耻。澶渊之举,以万乘之尊而为城下盟,没有比这更耻辱的了!”
看到真宗露出不高兴的表情,王钦若又赶紧加了把火,继续说道:“陛下听说过赌博吗?钱快输光时,赌徒总是孤注一掷。陛下,你当时就是寇准的孤注,够危险的。”
王钦若这么说也不是没有根据,至少寇准此人确实好赌,在澶渊之战中,也不忘以豪赌以安军心,这些真宗都是看在眼里的。
现在听王钦若这么一分析,真宗认为有理,从此对寇准开始疏远,没几年就把他的宰相之位罢免了,下放到陕州任知州了。
而对于曾经的大业绩澶渊之盟,也不再沾沾自喜,反而耿耿于怀起来,这都源于王钦若颠倒阴阳的谗言。
天书封祀
既然澶渊之盟成了耻辱,那么该如何洗刷,又到哪寻找业绩呢?
这时,又是王钦若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他先是建议再次北伐,一雪前耻。但是宋真宗本无心打仗,又没那胆量,直接否决了。王钦若早就猜到会有这个结果,这才不慌不忙的抛出下一个建议:“唯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
宋真宗听了很是心动,但也很踌躇。
在古代,封禅是一个规格最高、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只有创下了丰功伟绩、适逢太平盛世或遇天降祥瑞的帝王才有资格组织封禅。先秦以后,也只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等帝王才有过封禅活动。
宋真宗踌躇的是,不止他想过要封禅,他的父亲宋太宗也想过,甚至还搞过几次万民请命,最终也未实现。
但是一旦封禅,昭告上天,其影响力不可小觑。至少让迷信的契丹人看到,天命在大宋。(具体原因容另文分析)
就在宋真宗踌躇的时候,王钦若又说了句让他眼前一亮的话:“天瑞安可必得?前代盖有以人力为之。若人主深信而崇奉焉,以明示天下,则与天瑞无异也。”
什么意思呢?祥瑞不必非得天降,也可以人造,你说它是,它就是。
还未等宋真宗反应过来,王钦若又举了个例子:“陛下谓河图洛书果有此乎?圣人以神道设教耳!”
以鬼神迷信达到教育万民的目的,圣人也干过。
宋真宗服了,这个老王,真是……
但是,恐怕还有一个老王不同意,那人就是宰相王旦。
怎么办呢?宋真宗自己有办法,以帝王之尊,送给臣子王旦一坛子珍珠。这种事都能做得出,王旦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第一次天书降临
大中祥符元年(1008 年)正月初三,真宗像平时一样上殿视朝,与王旦和王钦若等共商国是。
突然,皇城司官员来报:宫城左承天门南角挂着一条两丈多长的黄帛,隐隐约约有字迹。真宗闻报,立即对群臣说,他去年十一月曾做了一个梦,梦见神人对他说,需要在正殿建黄籙道场一月,今年正月天降“大中祥符”三篇,千万不要泄露天机。想必这黄帛正是天书下降。
王旦等立即跪拜称贺,说是天书降临,应前往奉迎。
赵恒当即率领群臣至承天门,焚香跪拜,取回天书,由枢密院院长陈尧叟当众读出来,上面写的是:“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等谶语。赵恒跪受“天书”,随后将其藏于金匮之内。
当晚,赵恒在宫内大宴群臣,随后派人祭告祖宗天地。并下诏改年号为大中祥符,大赦天下,改左承天门为左承天祥符门,朝廷官员与京官均升职加俸。
二月,特赐京城百姓饮宴五日,并登上乾元门,观看百姓欢聚饮酒,赐1500 名父老衣服、茶叶等礼物,又分遣近臣赶赴四方,宴请驻守边关的将领,掀起普天同庆的热潮。
三月,活动升级。先是泰山所在的兖州父老1200多人来到京城请命,请求举行封禅大典。随后又是兖州与各路的进士840人请求封禅。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压轴的来了,很快,文武官员、各地将士、边疆各族、高寿的老人都来了,和尚道士共24370多人请求封禅。
既然民意如此,你以为宋真宗会答应么?
不行,按照中国传统,至少得请命3次。而这次,因为是举行封禅大典,则更加慎重,前后请命了5次。
四月,封禅正式提上日程。封禅总导演——枢密院事王钦若、参知政事赵安仁被任命为泰山封禅经度制置使,而拿了真宗贿赂的王旦则担任封禅大礼使。此外,还有掌管财政的丁渭担任计度泰山路粮草使。
五月,王钦若又出新品,称泰山出甘泉,锡山出苍龙。
六月,王钦若奏报,泰山上也出天书了。
这是第二次天书降临。
八月,王钦若又献上灵芝草8000株,两个月后,这个数据翻到了38000多株!
九月,把天书和各地献上来的各种祥瑞之物一起带到太庙告诉祖宗。
十月,真宗从东京出发,前往泰山。到泰山后,封禅大典按计划开始。首先在圆台上祭祀昊天上帝,左边陈列天书,以已作古的父亲、伯父的画像作陪。真宗自己则穿戴着衮冕献贡品祭天。在当时的情形,在《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我们找到了描述:
“帝衮冕奠献,庆云绕坛,月有黄光。命群臣享五方帝诸神于山下封祀坛,上下传呼万岁,振动山谷。”
仪式结束后,真宗在寿昌殿接受群臣朝贺,同时下令大赦天下,文武百官晋级。
十一月,真宗顺道去了曲阜,拜祭了孔庙、孔林,方才返回京城。
从正月到十一月,接近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封禅大典,宋真宗创造了历史,也终结了历史。他是宋朝第一位封禅的帝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
封禅之后,宋真宗志得意满,不免有些膨胀。但是随之,他又陷入了业绩恐慌,觉得光有封禅还不够瓷实。
于是,他的目光又瞄准了汾阴。只是西祀汾阴并不如封禅那般顺利,连年灾害,导致西祀汾阴推迟到大中祥符四年才成行。
大中祥符三年,照例又有数万各界人士分三次前来请求西祀汾阴。宋真宗照例“无奈”地照准,计划大中祥符四年西祀。
西祀汾阴,议程如封禅。西祀之后,又封五岳,给各岳上帝号。
大中祥符五年,宋真宗又犯“恐慌”了,又搞了一次托梦。这次神仙没说降天书,而是告诉他其祖先为赵玄朗。于是真宗修庙、造像,顺带把家谱也改了。
大中祥符六年,真宗“经不住”亳州父老的"请愿",又去亳州祭祀老子,还给老子封了个"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的尊号。
两年后,更大的封号来了,正月初一,宋真宗给天帝奉上"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的尊号。
玉皇大帝就是这么来的。
此外,宋真宗还把第一次发现天书的正月初三定为“天庆节”,此外还有“天贶节”“降圣节”、“天祯节”等,都给官员百姓放假。
可以说,纪念日之类的是从宋真宗开始的。
东封西祀,宋真宗的业绩恐慌告一段落,此后再没有如此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但是各地报的祥瑞却越来越多,什么白露、灵芝、宝剑、黄河水变清……甚至还有天书蹦出来。
宋真宗照单全收。
前恭后倨
“业绩”爆棚的宋真宗,在对待臣子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一上台时,每次见到“大事不糊涂”的吕端等老臣,真宗必定恭敬十足,弄得吕端都不好意思起来。随着东封西祀的完成,真宗腰杆逐渐硬起来了。
有一年,真宗让参知政事王曾担任与祭祀有关的“会灵观使”,结果被王曾推给了王钦若,宋真宗很不高兴,说:“大臣宜傅会国事,何遽自异耶?”
意思是要以国事为重,不要特立独行。在封祀前期冷嘲热讽的寇准,后来也突然加入了伪造天书的行列,重新得到真宗的信任。
从此,在宋真宗周围,正直的老臣逐渐淡出,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佞臣日渐增多,最著名的是以王钦若、丁渭为首的“五鬼”。
在这些人的陪伴下,宋真宗似乎再没有业绩恐慌……
但是,宋真宗有遗憾,很大的遗憾……(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