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鲜为人知的宁夏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宁夏历史,我是威叔!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宁夏风情!
《大银川传奇》
小城故事多,但听我唱和。
唏嘘叹往昔,千秋已蹉跎。
前言
宁夏被誉为“长城博物馆”,这可不是吹出来的。虽然说在保护方面还有很多路要走,但是,宁夏确实是汇聚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的长城,是研究长城文化不可多得的地方之一。
1
宁夏的长城虽然各时期的都有,但是以明长城为重。
这跟宁夏在明朝时期的地理位置有关。大明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北伐失利,遂采取回撤防御态势,让出了河套地区。不料这成了终明一代的祸害!
北元残余势力(后分裂城瓦剌和鞑靼)趁机饮马河套地,这片地区也成为他们休养生息和侵扰明朝北方边境的策源地。
就这样,和河套相邻的宁夏成为了边境,并且又显得有些突兀,被称之为“孤悬河外”之地。洪武九年,朱元璋派长兴侯耿炳文之弟耿忠领军来宁夏戍边,开启了宁夏新的历史篇章。
从那时候开始,宁夏境内的贺兰山,山脊、平原、土坡、高地上开始出现了一道道长城,俗称“边墙”!沧海桑田之后,它们依旧挺立,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2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这些边墙虽然历经五六百年的风雨雪霜侵袭,但身上却都不长草,依旧光秃秃的,并且保留着它原来的底色。
其实,在西北地区遗存的这些边墙或者城池的城墙,基本都没有长草。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和聪明能干。
但这也不是什么秘密。人们在修筑城墙和边墙的时候,都是借鉴了秦始皇修“秦直道”和长城的方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著名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并且修建“秦直道”,这条道路其实相当于如今的高速公路。就是作为交通线路,方便出行和快速运输运兵等;此外,还征召大量民夫修筑长城。
修筑长城和“秦直道”的要求都是很高的,因为秦始皇也想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代。那时候没有混凝土,工匠们经过反复试验和研究,终于研究出来,那就是把铺路和修筑长城的泥土都彻底烤熟或者蒸熟,和以糯米浆,掺入盐碱,或者因地制宜,直接采用西北特有的盐碱地里的土。
铺在地上后,夯实,每一寸每一层土都要经过千次夯实捶打。不怕雨淋。不夸张地说,比混凝土都要结实,拿匕首之类的利器戳都只能刮道痕而已。
3
这种方法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古代很多地方(尤其是西北干旱少雨的地方)筑城、城垛和烽火台的方法。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土墙能保留至今的原因之一。
你想啊,鸟类停留带来的种子之类的在这样的土里怎么发芽?蒸或烤,把泥土里的微生物,矿物质等都致熟了,种子失去了土壤的滋养,能发芽才怪。
同样的,著名的西夏王陵里的那些一个个墓冢、王陵,其实都是一个个熟土堆起来的“土堆堆”,所以,历经差不多千年,依旧能保持它自己的风貌。
唯一能对这些墓冢、边墙、烽火台造成侵蚀的,只有那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凛冽西北风了。它们如同刀子一样,一天削一点,一天削一点。
4
宁夏境内这些长城、烽火台修筑的时候有多艰难?
首先要搞懂为什么在明朝时期,宁夏境内会有这么多的长城,首先,它是作为一道军事防御线,大多数是明朝中期时候开始修筑起来的。
那个时候,草原虏寇势大,而明朝在走下坡路。戍边的军备和兵马不足,守御困难,于是就想到“守边先筑墙”,以图应对兵力不足的问题。
修边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旷日持久。
别看只是一道边墙,除了在准备和运输材料、烧土制土、修筑边墙上下功夫外,还要应对天气、虏寇的侵袭等不稳定的因素。
所以,这是一件“耗资颇巨”又十分艰难的工作。西北苦寒,谁愿意来修筑边墙?都是被逼无奈啊。所以逃跑的,怠工的事情层出不穷。【另开文章写】
5
边墙的规格是怎么样的?
从残存的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宁夏巡抚都御史杨守礼重新奏筑修葺旧有边墙来看,墙体高约7米,基宽6.5米,顶宽3.5米,墙顶两侧筑有女墙。
为什么要修筑那么厚?因为虏寇都是骑兵,奔跑起来冲击力相当强悍,要是不厚,一个重甲骑兵一个冲击就能把墙撞塌。
此外,这些边墙其实怕火。虏寇自然也是知道,所以厚点可以给援兵到来争取时间,因为那么长的边墙,不可能几米就站一个士兵,没那么多人!要是有人也不用修边墙了!
6
宁夏境内的明长城有多少?
单是宁夏盐池境内,就有东西走向的三道明长城。它们从北到南依次分布为河东墙、深沟高垒和固原内边。
其修筑时间分别为成化十年(公元1474 年)、嘉靖十年(公元1531 年)、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 年)。这三道长城与明朝西北四镇中的延绥镇、宁夏镇中的长城紧密相连。
此外还有贺兰山东麓沿线的西长城;黄河东岸的“长堤”;中卫一带的长城等。
7
其实,这些边墙更多的只是给戍边将士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已,虏寇的铁骑屡次绕开长城防线入侵宁夏镇,或者沿着韦州道到固原掳掠,给边地带来无尽的伤痛。
多少大明将士在边墙内外和虏寇进行过生死拼杀和刀光剑影,这已经无法计算,反正它见证了多少戍边将士的铁血戎马、思乡悲歌还有生离死别。
这片土地上的伤痛不是一道道边墙就能挡住的。
如今这些边墙有的依旧存在,仿佛在提醒人们关于那段金戈铁马的历史。只是随着时间的车轮碾过,还有谁能记得?
人们看到的只是它沧桑的美;看到它日渐消融。
8
据统计,宁夏境内的长城加起来约有四百多公里,现在只残存有九十多公里了。长城的消散因素有很多,但是总结起来有几点:
第一个是自然因素。主要是风雨雪霜的侵袭,温差、鸟筑窝等对长城的破坏;还有像月牙湖至横城一线的“长堤”,则遭受了黄河水患的破坏,几乎消失殆尽,没办法,终究是土,在水的长时间浸泡洗刷下,不崩塌才怪了;
第二是人为因素。这个是相当重要的因素,尤其是以前人们保护意识不强,像人为取土、穿行、掏窑洞住宿或砌筑畜圈、近年游人攀爬等行为在局部地方对长城造成的一定破坏。;
三是长城作为一个线型遗址,跨市、县、区,在不断更新的行政区划过程中,变更频繁的交界地段往往成为矛盾焦点,容易造成管理保护的真空地带。
不管如何,作为重要的历史遗迹,还是希望它能够长时间保留下来!
下集更精彩,敬请关注阿威《宁夏明朝那点事》系列文章94!
这里是银川!发现银川之美,感受银川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银川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宁夏人文:明朝那点事序,讲述你不熟悉的明朝银川历史
宁夏人文之明朝那点事73:消失的驿站除了美,还是灭明朝的导火索
宁夏明朝那点事78:银川那些远去的过年习俗,你知道有什么吗?
宁夏人文之明朝那点事49,银川的古迹为什么这么少?那是有缘故的
宁夏人文:明朝那点事之20,正德五年,救银川于水火的那只老狐狸
宁夏人文之明朝那点事69:银川西塔往事,是谁成就梵刹钟声风光?
银川人文:明朝那点事之三,解密宁夏地名里隐藏的英雄征战故事
宁夏人文之明朝那点事68:西塔诗酒会,银川承天寺的风雅往事
宁夏人文:明朝那点事之34:迢迢韦州路,谁人与寒衣-大银川往事
宁夏人文之明朝那点事71:银川“塔影谜踪”和宝湖里的西塔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