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明朝颇有作为的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可谓是文武双全,他和明仁宗朱高炽对大明的贡献只多不少。在“靖难之役”后,朱棣几次三番的劳民伤财都是仁宗和宣宗二人不断收尾,好歹成就了一个“仁宣之治”。
但是这套现在肯定是没人听了,等到内书堂建成并且开始教学了,“......选内使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读书其中。气候大学士陈山亦专是职,遂定翰林官四人教习以为常。”这样教育出来的宦官是十分高质量的,他们利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和交际人脉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甚至到了可以得到皇帝的免死金牌的地步,比如司礼监太监金英和范弘。
当然,如此高质量的宦官下一步就是参政,其实宦官干政的源头就是朱元璋自己,先是禁止干政,但是实际操作上是非常难的,“自禁之又自紊之”,然后是成祖直到宣宗,但是宣宗朝就不是继承这么简单,而是妥妥的夸张式发展,无论是中央到地方,军事到民事,甚至外交方面都有宦官插手的身影。
第二个地方就是各省和边镇的镇守太监,宣宗在当了皇帝之后就直接让太监去云南镇守,之后更是层出不穷。而这些都是逐渐发展并且完善为正式的程序,使得明代地方政治体系中宦官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镇守太监,他们的作用不是单一的,监督民事、刺探民情,甚至还有随军出征、监军甚至弹劾的权力。
可见朱瞻基虽然想要用这些宦官来达到高度的忠心,但是很明显这些宦官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在得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之后他们的行为就开始脱离掌控,贪污虐民,骚扰地方正常行政甚至在边境做出很多匪夷所思的行为,严重干扰了国家的安全,于是黄泽就上书给皇帝列举了汉唐宦官的灾祸,希望皇帝以史明鉴,不要重蹈覆辙。
但是明宣宗不理,他没有实际上认识到宦官的错误,反而觉得这样可以更好地牵制那些蠢蠢欲动的官员。但是实际上他的不作为让那些本来还观望的宦官更加嚣张,他们知道皇帝就是自己最坚强的后盾,于是更加肆无忌惮,欺压百官。于是那些官员和宦官的矛盾越发严重,后面甚至出现官员忍无可忍大打出手的情况。
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明宣宗的本意并不是让宦官作威作福,但是实际上的发展又是超出他本人可以控制的范围了。于是在宣宗去世,著名的“叫门天子”英宗继位后,继续宠信太监,而这时候就有一个特别出名的,王振,也就是“土木堡之变”的主角之一,他和英宗一起长大,十分得到皇帝的信任,于是各种拉帮结派,扫除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