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贺岁档《流浪地球2》,不仅为我们带来了视听上震撼的享受,同时影片制造了巨大悬疑,提出了一个令世人忧心的前沿科技课题。
下面,我就自己对这次观影的感想以及《流浪地球2》给人类带来的一些凝重话题,说说自己的体会。
一、《流浪地球2》制作已到达国际先进水准
《流浪地球2》无论是从投资规模、演员阵容、拍摄场面,还是动画特效上,全不输国际大牌的科幻电影。
首先,在投资规模上,《流浪地球2》已跻身国内外前列。
网传《流浪地球2》当初的预定成本是5.2亿人民币,但是最后制作成本达到了11亿左右,加上2亿元的宣发成本,总投资达到了13亿人民币。
此前,国内投资最高的一部电影是《长城》,达9亿多人民币。据此看,《流浪地球2》目前已经超越了《长城》,高居国内电影投资的榜首。
而在国际上,目前投资排名前十的电影,大约都是在20亿人民币左右。也就是说,《流浪地球2》投资,已经与国际大电影的制作成本相接近,绝对算得上是鸿篇巨制。
其次,《流浪地球2》演员阵容强大。
作为一部科幻电影来说,《流浪地球2》的演员阵容也算是强大的。除了有吴京、刘德华等一系列国际知名影星外,沙溢、李雪健、佟丽娅等国内演技、名气双在线的演员也不乏其人。
同时、该影片为了展现在国际合作的故事情节,大量的选用了国外艺人,人物之多令人咋舌。这种阵容在近期的国际电影上,也实属罕见。
再次,《流浪地球2》动画特效令人震撼。
《流浪地球2》的动画特效简直可以用眼花缭乱来形容。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建筑、机械,又或是战斗场面……每一帧都刻画得逼真、细腻、精致、深入,一丝不苟。
同时,从场景上来说,影片里上天、入地、下海、太空,包罗万有,无一不是气势磅礴的大场景,给人一种史诗级的恢宏感,战斗的场面也是动感与冲击相结合,营造了一种震撼与激烈的感官刺激,为观众提供了全方位的视听感受。
因此,综合上面几个因素,《流浪地球2》已经可以跻身于国际大牌科幻电影的前列。
二、《流浪地球2》是为数不多的超越第一部作品的续集之一
对于许多第一部作品普遍叫好的电影来说,续集或者是翻拍作品的口碑往往都不如第一部。
这是因为,通常第一部电影的成功,在观众心中建立了一个标杆,当续集不能超越第一部,或者没有达到观众的预期时,观众就会认为续集或者是翻拍是失败的。
《流浪地球2》没有这个问题,它从各方面来说都是超越了第一部的。
首先,上面刚才已经说过,《流浪地球2》在阵容特技上都远超第一部,这是由于投资差距所决定的,不必细说。
其次,《流浪地球2》延续了第一部的用心水准。
《流浪地球》第一部之所以成功,绝大部分还是由于制作团队的用心付出,在影片质量上下了大功夫,否则也不会赢得中国内地观众的如此口碑。
而《流浪地球2》除了延续了第一部的好口碑外,在细节上更是进了一步,甚至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例如,无人机袭击的那个战斗场景,其繁复和绚烂的程度,简直让人应接不暇,画面每个细节都值得观众深入观看。又如,电影特效对太空电梯的刻画,也非常的细腻,简直有以假乱真的感觉。
同时,电影在对故事主线叙述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小情节的处理。例如,周喆直在海上看到的海鸥,图恒宇下水后看到的章鱼等,都让整个电影变得细腻,层次感更为丰富。
再次,《流浪地球2》在故事情节上处理比第一部更用心。
相对于第一部单线程的故事叙述,《流浪地球2》的故事线明显增多,除了推动“流浪地球”计划进程的故事主线外,电影还增加了刘培强的爱情、友情及家庭故事线,图恒宇的亲情故事线,周喆直的师徒故事线等等。
如此大的信息量集中在三个小时内一起交错呈现,观者的三观受到剧烈的冲击,也获得了极度的快感。
由此可见,《流浪地球2》延续了第一部的精良用心,同时也是全方位地超越了第一部,其好口碑更是获得了提升。
三、人工智能统治人类还要多久?
《流浪地球2》在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视听效果,丰富的故事剧情之余,还给大家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课题。
例如,在面对全球性的灾难时,人类该如何团结互助?又如,在执行风险高的艰巨任务时,该如何取舍抉择?等等。
这些话题,每一个可以让全球的人类陷入无限争论中。
其中,《流浪地球2》故事围绕着解决幕后黑手制造的数次巨大麻烦而开展,而幕后黑手是谁?成了影片最大悬疑。
直至影片结尾的彩蛋部分,终于揭秘了,制造出整个故事中如此多麻烦的幕后黑手,竟然是具有自主意识的超级计算机550W。而550W如此做的目的,是为了测试人类在面对灾难时的反应。
这么说起来,人工智能计算机似乎有反过来统治人类的倾向。
反观当下,人工智能、AI似乎有真有逐渐取代人类的趋势。在不少的传统行业中,人工智能都展示出了其超越人类的技能水平。
例如,自动驾驶比人类驾驶更稳定、安全。AI绘画比人类绘画更细腻、精彩。
据说,目前的AI绘画不仅能够娱乐大众,甚至有人利用AI画作获得了艺术大赛的最高奖项。
人们不禁要问,照此发展下去,人工智能取代人类,或者说是统治人类还会久吗?
对此,我是持否定态度的。
要看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取代人类,其首要条件是看人工智能是否发展出了“自主意识”。
人类的自主意识很复杂,但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暂时还无法实现。
首先,人类的自我意识是具有“改革”的属性。
人类不仅懂得创新,还懂得改革。也就是说,人在一个规则模式下走不通,就会改变规则,去重新尝试。
人类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次变革,当然有失败也有成功,成功的变革让人类进步更快。
就目前来说,计算机还只能按照既定的规则运作,没有“改革”的意识。
其次,人类的自我意识有“变通”能力。
所谓的变通,人类在探索某个问题的时候,如果无法得出最终结果,则会用近似结果代替,或者用某个结论概括。
例如,人类在计算圆周率π的时候,会把这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近似于3.14,但如果我们不给计算机设定一个前置条件,它就会一直往下算,直至死机为止。
再次,人类自主意识有“反思”的能力。
人类不仅会总结前人的成功或失败,还能结合自身的理解对这种经验进行改进和提升,这种反思不只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感性成分,这种感性成分没有任何方法可以预测。
但是计算机的经验建立在无数数据的叠加和统计上,对于非理性的反思,它无法做出。
例如,一般人在被苹果砸到后,会反思——不要坐在苹果树下;牛顿则会反思,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而计算机,会统计数百个苹果落地的数据,得出99.99%的苹果都会落地的结论。
由此可见,要想人工智能可以产生自主意识,首先要拥有上面三种能力才行。
但,人类为何会有“改革、变通、反思”的这种自主意识?这些自主意识是怎么来的?它运作原理和机制是什么?人类自身都还没有弄明白,更别说要让现在的计算机拥有这些能力了。
不具备上述能力的计算机,它又如何产生出自我意识,如何反过来统治人类呢?
所以,就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来看,要想产生自我意识还有相当长的距离,至少要人类自己先弄明白“自主意识”是什么才行。过早担心这个问题,只是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