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 顾名思义, 即指五岭以南。五岭,亦作“五领”,《史记》 卷八十九载:“( 秦) 北有长城之役, 南有五岭之戌。”此后关于五岭,众说纷纭,但对唐人宋士影响最大、 最受认同的是汉裴渊和晋邓德明的说法
晋陆机《赠顾交址公真》诗云:“伐鼓五岭表,扬旌万里外。”
唐李善注与裴渊之说同:“五岭乃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颜师古注引邓德明《南康记》:“大庾领一也,桂阳骑田领二也,九贞都庞领三也,临贺萌渚领四也,始安越城领五也。”
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四对“五岭”进行了更详细的说明:“自北徂南,入越之道,必由岭峤,时有五处:塞上岭,一也,今南康郡大庾岭是;骑田岭,二也,今桂阳郡腊岭是;都庞岭,三也,今江华郡永明岭是;甿诸岭,四也,亦江华界白芒岭是;越城岭,五也,今始安郡北、零陵郡南临源岭是。西自衡山之南,东穷于海,一山之限也。”
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 卷五亦认为:“五岭在虔、郴、永、道四州。秦南守五岭,塞上岭,一也(今南安军大岭庾);骑田岭, 二也(今郴州腊岭);都庞岭,三也(今道州永明岭);甿诸岭,四也(今道州白芒岭);越城岭,五也(今静江府北永州南临源岭)。”
可知,历史上的岭南确切的是指以东起揭阳,中经大庾、腊、临贺,西至越城以南的广大区域,但由于历史朝代的更替,岭南的区域范围也随之而有所变化。
尧舜时岭南有苍梧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诸侯国家,周彝王时,岭南大部分为楚所有,事楚而支持楚庭于南海。
中原政府对岭南的真正统治,当以秦朝为始。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于岭南设置南海、桂林和象三郡,以南海尉统之。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废南越国,设岭南九郡:南海、郁林、苍梧、合浦、澹耳、珠崖、交趾、九真、日南,总称之为交州。
三国时期,岭南由东吴统治。公元264年,吴景帝于岭南设广州、交州,前者治番禺,辖南海、郁林、苍梧、高梁四郡;后者治龙编(今越南河内), 辖交趾、合浦、珠崖、九真、日南五郡。两晋至隋,岭南分州日多,但仍以广州刺史持节都督诸州军事。
唐太宗时期设岭南道,分岭南为五府(管):广州、容州、邕州、桂州、安南(今越南河内)。唐高宗永徽以后,五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
唐肃宗时期,五府经略使升为岭南道节度使。唐懿宗时,岭南道又分为东、西两道,以广管为岭南东道节度使,治广州;邕管为岭南西道节度使,兼领容、桂、安南三管。
五代十国时期,岭南归属南汉,都广州。 后宋太祖平南汉,于岭南设广南东西两路。广南东路治广州,辖广、韶、英、康、潮、循、 连、梅、惠、贺、封、新、南雄、南恩等十四州及肇庆府。广南西路治桂州,辖桂、象、邕、浔、容、横、融、龚、柳、贵、宜、宾、高、平、化、观、雷、钦、梧、昭、藤、白、廉、 琼、郁林等二十五州及昌化、万安、朱崖三军,故唐宋时期的岭南,实际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海南的广大地域和越南的一部分,其所指地理区域是广义的“岭南”。而岭南之名,在历史上亦有诸多别称,如“南交”、“南越”、“领南”、“陆梁地”等,又如“岭表”、“岭海”、“岭外”、“五岭”、“岭峤”、“峤南”等别称, 此外还有“岭广”、“广南”等代称。尽管“岭南”作为地域名,最早出现在《隋书·地理表》,
其文云“岭南诸州,多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但“岭南”作为政治地理之名,则始于唐,一直沿用至今。另班固《汉书》卷九十五将岭南称作“南粤”,后世简称广东为“粤”,其渊至此,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岭南”成为当代广东的专称。由是可知“岭南”所指地理区域,是到了现当代才有了其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