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最喜欢宋朝,因为朝廷和皇帝对读书人够好、够尊敬

最喜欢宋朝,因为朝廷和皇帝对读书人够好、够尊敬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宋朝是个很孱弱的朝代,总是被人欺负,就是没有争气的时候,没有秦汉唐那样强盛,其实这其中存在对宋朝的很大的误区。客观地说,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普通小市民,那么,生活在宋朝应该比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都舒适。尽管秦汉看起来很强盛、很厉害,但对一个老百姓来说,最大的用途,也许就是充当万里长城的一块青砖,大漠南北的一粒黄沙。

笔者最喜欢宋朝,原因只有一个,朝廷、国家对知识分子,读书人,也就是士大夫好。

宋朝之所以能成功做到这一点,主要原因是开国皇帝赵匡胤在立国之初密刻了一块誓碑。在这块誓碑中,赵匡胤明确规定后嗣皇帝不得杀士大夫。这块誓碑传说,首见于叶梦得的《避暑录话》。叶梦得是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几朝的官员,他见多识广,学识渊博,他在《避暑录话》中写道:

“艺祖受命之三年(公元962年),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平日用销金黄幔蔽之,门钥封闭甚严。因勑有司,自后时享(四时八节的祭祀)及新太子即位,谒庙礼毕,奏请恭读誓词。独一小黄门(即宦官)不识字者从,余皆远立。上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诵讫,复再拜出。群臣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自后列圣相承,皆踵故事,岁时伏谒,恭读如仪,不敢泄漏。”

叶梦得记述的意思非常清楚,宋太祖在太庙寝殿的夹室内刻了一块誓约石碑,每当有新皇帝继位,朝拜完太庙之后,必须打开封闭的夹室默诵誓词,除了一个不识字的宦官,其他人只能远远恭候,也正因为如此,只有历任皇帝才知道誓约内容。

直到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金兵攻占了开封,为了搜罗战败赔款,曾打开皇宫的所有宫门,将太庙和宫廷的祭祀礼器席卷而去,人们才看到此碑。这块誓碑高约七八尺,阔四尺余,誓词三行,

“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当然,历来就有很多人在极力证明这块碑不存在。在这些人看来,知识分子、读书人一定是要打倒的,搞臭的,如果能再踏上一只脚,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才最好不过。如果历史上有这么一块碑,岂不是显得自己比古人还不如。所以,不如抹去。要知道,中国士人,包括文人、读书人、知识分子,是被统治者视为呼之即来、挥之则去的御用“跟班”,是被权力拥有者视为用得着时用用,用不着时丢掉的“抹布”和“夜壶”的。

举一个例子。元丰年间,宋神宗欲处置一名办事不力的转运使,没想到承旨办案的宰相蔡确拒绝执行。他的理由是:“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神宗说,不杀可以,“使刺配远恶州郡”。时为门下侍郎,参知政事的章惇,坚称不可,“如此,即不若杀之。”他认为,“士可杀,不可辱”,黥面对士人来说,胜于刑戮。事后神宗对二人喟然长叹:“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章惇居然像吃了枪药似地回答道:“快意事,不做得也好。”这种臣下顶撞主子的回答,宋以前的秦、汉、唐听不到,宋以后的元、明、清更听不到。

纵观历史,宋朝皇帝不杀士大夫文人的行为是很了不起的,在宋朝,文人士大夫的言论自由可以说绝无仅有,而作为历史老人的回报,则是让宋朝成了中国文明的巅峰。不说别的,仅就中国人的四大发明来说,除造纸外,其余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三项,这些宋朝人智慧的结晶,一直到今天,仍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而就我们须臾离不了的书本、报纸、文件、宣传品,乃至于网络上所使用的印刷体方块字而言,更是被称为“宋体”,这个“宋”,就是宋朝的“宋”。而且,我们当下的生活方式,与秦汉唐,已经相去甚远,从文化渊源上讲,与宋朝却是最为接近的。在宋以前,中国是没有夜生活的,都有宵禁政策,取消宵禁也就是说人从原来的两顿饭改成三顿饭了。记住,从宋朝开始我们中国人才开始吃三顿饭。而且这才有了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很多宋代的说书、鼓词,都描写了当时夜生活的场面。宋之前,城市可以说是政治、军事城市;宋之后,城市才逐渐演变为市民城市,中国开始有了市民阶层,开始产生了市民文化,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巨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过去对经商限制很多,做生意都有固定区域,但是在宋朝开始,可以临街就做买卖。皇帝要求官员出行从简,是因为路边都很多做买卖的,你出行那么隆重,很影响老百姓做生意。

一个受到压迫的人,方知不受压迫的宝贵,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深知文人在压迫下,难以为文,难以为人,所以,他对赵匡胤的这项措施,评价极高。故而他在《宋论》中曾经这样大发感慨:“自太祖勒不杀士大夫之誓以诏子孙,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张邦昌躬篡,而止于自裁,蔡京、贾似道陷国危亡,皆保首领于贬所。……宋之初兴,岂有自贵之士使太祖不得而贱者感其护惜之情乎?”

严复有过这样一种观点:“若论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恶为善,故不具论,而为宋人所造就,十八九可断言也。”而这种文明成就,如果没有宋太祖誓约名言的存在,中国的文人士大夫还是“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能取得吗?

士大夫是读圣贤书的,辱士人即是辱圣贤,辱圣贤就是辱历史文化,就是侮辱自己的祖先,就是侮辱自己的民族!读书人一定要受到尊重,这是民族存续和国家发展的首要的前提,没有什么东西比真正尊重读书人更加重要!

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也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后劲和发达程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生活,文化,太庙,历史,皇帝,读书人,中国,宋朝,小市民,故事传记,太庙,赵匡胤,宋朝,秦汉唐,誓碑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生活,文化,太庙,历史,皇帝,读书人,中国,宋朝,小市民,故事传记,太庙,赵匡胤,宋朝,秦汉唐,誓碑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生活,文化,太庙,历史,皇帝,读书人,中国,宋朝,小市民,故事传记,太庙,赵匡胤,宋朝,秦汉唐,誓碑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