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殿试由武则天首创,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作为一项制度是在宋代正式确定的,皇帝亲自担任主考官,从进士中选出更优秀的人才。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称为进士,殿试分为三甲录取,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皇帝一般不会参加会试的,殿试的话一般要看皇帝的心情,比较负责的皇帝会自己出卷,然后亲自参加监考,一般会在主殿上进行。三甲也是皇帝点的,要是会试的话,只是选拔进士,殿试才是定名次的,也就是皇帝亲自出题,然后定名次。
中了进士就有做官的资格,从此就步入了上流社会,皇帝钦点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他们是天子门生。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了北宋初年,科举制度相对较为完善,但曾出现过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据《涑水记闻》记载,开宝八年,三年一次的会试在京城开封举行,各地举人云集开封,都希望在考试中脱颖而出。有两位考生几乎在同一时间交卷,赵匡胤在看完他们的试卷后,觉得两人才华横溢,不知点哪一个为状元。宋太祖赵匡胤让他们两人比武,胜者为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