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范仲淹的一首词,堪称豪放词的开山之作,对苏轼辛弃疾有很大影响

范仲淹的一首词,堪称豪放词的开山之作,对苏轼辛弃疾有很大影响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八月,西夏人扰边,范仲淹被调任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今天陕西延安)。随军亲临前线。庆历元年(1041年)四月,范仲淹调任耀州知州,这首《渔家傲》就写在词人多年戍边征战的营帐里。

《渔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纵观全词,意境开阔,语调铿锵,所写景色奇特瑰丽,形象生动鲜明,慷慨雄放,气郁沉潜,是词人边塞生活与心境的真实写照,无愧为宋代豪放词之先声。

上阙着重写景,首句即开门见山点明塞下秋色之“异”。接着引用衡阳回雁峰的典故,不仅飞雁无留意,恐怕词人也有同样的感受,暗示地理位置的偏远极端,衬托出戍边将士的思乡愁情,从而为下文抒情做铺垫。将士们的思归情绪固然是因为身处边境,与家人音讯隔绝而起,但也由于战事频繁、战况激烈所触发。敌军围困,角声不断,眼看重峦叠嶂,绵延千里,长烟落日,孤城紧锁,一片萧瑟,深邃孤清,着实令人胆战心惊。

词人在这首词中没有着笔描写战争中动态的场面,而是通过细致笔墨刻画静态的场景,以静写动,充分表现出这场战争的冷酷和严峻。当时北宋戍边军事不足以与西夏作正面对抗,因此范仲淹建议采取积极的战略防御,以逸待劳,伺机而动。但长期的守边备战也在逐渐消磨将士们保家卫国的激情与意志,词人也在建功立业与归乡心切间倍受煎熬。基于这样的思想矛盾,词人把胶着的情感倾注于这首词当中,以景衬情,却不同于风花雪月的艳词,而是展现了豪迈的气概与深沉的情感,是唐代边塞诗在词作中的延续和发展。在词史上,可谓踏出了突破“词为艳科”之藩篱的重要一步,对词作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对豪放派词人如苏轼,辛弃疾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戍边,辛弃疾,衡阳,情感,影响,陕西,战争,苏轼,将士,范仲淹,观点评论,辛弃疾,衡阳,词人,苏轼,范仲淹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戍边,辛弃疾,衡阳,情感,影响,陕西,战争,苏轼,将士,范仲淹,观点评论,辛弃疾,衡阳,词人,苏轼,范仲淹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戍边,辛弃疾,衡阳,情感,影响,陕西,战争,苏轼,将士,范仲淹,观点评论,辛弃疾,衡阳,词人,苏轼,范仲淹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