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是明代皇帝陵寝群,始建于1409年,顾名思义,里面埋葬了十三位帝王。但是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明代共有十六个皇帝,那么遗漏掉的是哪三人呢?
一,朱元璋
朱元璋25岁开始参加地方豪强郭子兴的红巾军起义,正式反抗元代统治。39岁,率领徐达,常遇春北伐中原,收复大片土地。40岁,于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
古代中国,非常重视墓葬,因为古人“视死如视生”,人们相信去世后灵魂仍在。与之对应,形成了独特的墓葬文化,例如选择墓穴的八卦风水学;按照不同等级划分陪葬品等等。
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立刻为自己和皇后选择了陵墓位置:紫金山南麓,也就是今天的明孝陵。封建王朝天子选择墓葬,必定位于首都周边,而明代却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因为它有过两个首都。
公元1621年,第三位皇帝朱棣将国都由南京迁往北京,陵墓也一起更改。所以,明朝从朱棣开始的皇帝才被葬在明十三陵,而前两位帝王朱元璋和朱允文不在其中。
二,朱允文
朱元璋没有葬在十三陵中的原因是“迁都”,朱允文的原因则更复杂一些。
建文帝朱允文是明太祖的孙子,他的父亲在皇子中排行老大,本来被立为太子,但是却死在了朱元璋的前头,随后二皇子,三皇子接连早逝,因此爷爷去世以后,朱允文直接继位成了新帝。
四叔朱棣这会正在燕地为藩王,成了朝廷中的“不稳定势力”,皇帝想要削藩,王爷想要造反。矛盾激化,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建文帝的政权。
按理说,这也不是朱棣没能下葬的真实原因,因为虽然靖难之役的根本目的是夺权,却打着正义勤王的旗号。但是,此番之后,朱允文下落不明,彻底消失在了历史中。关于他的归宿,历史有两种说法:1.在大火中烧死了。2.通过宫中密道逃出宫外,去了云贵一带出家为僧。
但是总而言之吧,人都找不到了,更不可能进入墓葬。
三,朱祁钰
这个皇帝就是《女医明妃传》中黄轩扮演那位。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不听朝臣劝谏,一意孤行,亲征瓦剌,后惨败于瓦剌军师也先,明军死伤无数,关键大臣过半数丧命在这场战役中,史称土木堡之变。
虽然彼时明朝仍然处于全盛时期,一次败仗并没有对整体实力带来巨大损伤,可是潜在影响却是存在的:1.土木堡之变死去的大臣多是国家内的中坚力量,没有任何过度的情况下不得不重新选拔年轻人才填充朝廷,这也造成了明代行政体系内部的第一次断层。2.明英宗被困前线,太后和于谦等人推朱祁钰上台,是为明代宗。本来这是很简单的关系:哥哥出征,弟弟监国,太子继位,叔叔辅政。但是权力的熏陶下,让这段关系后期变成了兄弟相残:
朱祁镇回京,被明代宗圈禁,后明英宗发动政变,明代宗暴毙身亡。
二次称帝的明英宗再也不是曾经那个做事不计后果的小青年了,此刻在他身上,有了与年龄不相符的沉稳,猜疑,阴狠,以及……仇恨。
历史记载,复位不久的一次上朝,朱祁镇用阴郁的语气对大臣们说“皇弟(朱祁钰)近来身体好些了,我会好好照顾他的。”文武百官,闻之莫不心惊胆战。
朱祁钰死后,朱祁镇否定他的皇帝身份,连同杭皇后封号一起取消,将他葬在北京郊区的王爷陵墓内。明代宗虽然是迁都北京以后的皇帝之一,却因为以上原因没能够葬进十三陵。
后记:
1.正史大多说朱祁镇亲政瓦剌后惨败,是宦官王振在旁边怂恿,且又乱指挥导致。但是,即便果真如此,明英宗也不能逃脱责任。此种说法,有以宦官做挡箭牌的嫌疑,所以正文并没有把祸根归到王振身上,了解即可。
2.虽然在当时看来,能不能好好下葬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视的事情。但是对于帝王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政绩,朱祁钰虽然“可怜”,但是比起末代皇帝崇祯又怎样?还有的朝代,有的民族,不讲究为身后事大兴土木,他们的首领死了,择一处安静的土地,埋下后万马踏过,也仿佛从未存在过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