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北宋抗辽名将-李继隆,声名不显但功劳很大,北宋抗辽头号功臣

北宋抗辽名将-李继隆,声名不显但功劳很大,北宋抗辽头号功臣

一、 李继隆

出生于公元950年,祖籍上党(今山西长治),祖父是后唐检校司徒李肇,父亲是北宋开国名将李处耘,妹妹是赵光义的皇后。

出身名门的李继隆,善骑射、晓音律、好读书、多智谋、谦虚谨慎。

二、 出身名门,福祸相依

李继隆幼年的时候,因为父亲频繁的征战沙场,没有办法带着他,就把他寄养在其伯父家。直到成年后,才被接回家人身边。连年的血战沙场,让李处耘成了北宋开国名将,朝中重臣,李继隆因为父亲的功劳被荫补为供奉官。

但祸福相依,享受了父亲功绩的荫蔽,那同样也要遭到父亲官场失意的牵连,在李处耘被贬黜的时候,李继隆也被除籍,大概也就相当于现在的被开除公职。后来适逢长春节(宋太祖生辰),因为外戚的身份,李继隆与其母入贡,被赵匡胤看中而后才官复原职。但是又因为赵匡胤的义兄慕容延钊与李处耘不和,以至于李继隆在官场之上每每遭到压制,因此少年时代的李继隆已经因为自己的出身感受到了官场之上的跌宕,只好每天游猎练武,等待一飞冲天的机会。

三、南征北战,崭露头角

乾德二年(964年),李继隆十五岁的时候,从军伐蜀;之后被派到长沙负责剿灭叛乱的蛮族,以极少伤亡取得胜利;开宝七年(974年)宋军伐南唐时,李继隆负责水路运输补给,多次击退唐军的攻击,并且击杀南唐一位高级将领,有力保障了宋军的后勤补给,为宋军胜利提供了物资上的保障;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继隆随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北汉,作为太宗大舅子的李继隆一直战斗在第一线,一直到北汉投降,为北宋完成统一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 第一次幽州战役

北汉灭亡后,宋辽之间再无缓冲,两国之间开始了真刀真枪的直面作战。李继隆作为北宋先锋参加了幽州战役,与郭守文领先锋军击破契丹数千人。包围范阳时,又与郭守文担任先锋,大败契丹于湖翟河南。本来此时宋军形势很好,但也正在此时,赵光义犯下了致命失误,导致宋军形势急转直下,在高梁河遭到契丹名将耶律休哥的反击,遭遇惨败,此时的宋军各路人马都在一片兵荒马乱之中仓皇败退。只有李继隆所属部队且战且退,与契丹军队周旋,最终安全撤离,也因此让耶律休哥看后大吃一惊,这也是两者之间在战场上的首次交锋。

经此一战,李继隆因功被任命为镇州都监。宋辽两国之间形势由宋军主攻变成了辽军反攻,契丹人派出耶律休哥和韩匡嗣带领大军直扑满城。而这个时候宋军竟然还要按照千里之外的赵光义的阵图布置防线,可想而知有多扯淡。于是李继隆站了出来独自承担违诏之罪,按照战场形势做出适当的部署,最终大败辽军,斩首万级、俘三万,杀敌约八万人。其后李继隆调任迁宫苑使、领妫州刺史,护三交屯兵。

其后又在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再次击败辽军入侵,使辽军全面入侵计划崩溃。战后,李继隆改任改定州驻泊都监。

雍熙二年(985年),李继隆又赴西北讨伐党项,收复银州;再破悉利族。立下辉煌战功,被加封为环州团练使,并护高阳关屯兵。

五、 第二次幽州战役

雍熙三年(986年),一心以唐太宗作为目标的赵光义不甘对辽失利,再次发动北伐,拉开了第二次幽州战役的大幕。可是心比天高,无奈实力不济,因为其决策上的失误,宋军再遭惨败,各路人马伤亡惨重。唯有李继隆所部“军成列,虏不敢击”,有秩序的撤到了宋境,在定州驻扎,按照赵光义的指示收拢败兵。而李继隆的大名也被摆在辽帅案头之上,成为耶律休哥欲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

很快,辽军在河间君子馆摆下了针对李继隆的陷阱,虽然最终李继隆没有陷入陷阱之中,但是因为其临阵后退而陷同袍与重围之中,落下了怯战、怂包的骂名,一时之间在军中名声直线下降,而且险些身陷囹圄,最后,闹到京师,赵光义下令彻查,结果是李继隆的临阵指挥不无不当,而且是当时避免损失的最佳决策,李继隆无罪释放。一年后,加领本州观察使。

六、 双雄争锋,正名之战

端拱元年(988年)九月,李继隆终于被任命为定州都部署,负责对辽一线防御部署,不过他面对的局面是非常险恶的,宋军精锐几乎被太宗两次北伐祸祸完了,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道“缘边疮痍之卒,不满万计,皆无复斗志,河朔震恐”。可见当时形势败坏到了何等地步。而同年冬天,耶律休哥再次大举进犯,李继隆无奈之下只能诱敌深入,以空间换取宋军成长的时间,最后先败后胜,大破耶律休哥,这个在野史之中大战杨家将的契丹名将差点被砍死。其中辽军惨败根据《宋史》记载“杀其将皮室一人。皮室者,契丹相也......寇兵随之大溃,相蹂践死者无数”。徐河战后,宋辽战争的形势为之一振,此后十年辽军没敢再次大举进攻。李继隆也通过此战,洗雪了多年骂名,而且此战之中再次违抗皇命,呵斥拿出诏书的黄门林延寿道“阃外之事,将帅得专焉。往年河间不即死者,固将有以报国家耳。”其中对河间往事的不甘以及决死之心都表露无疑。

七、 写在最后

似乎对两宋历史我们公认的都是“北宋无将,南宋无相”,其实历史并非如此,北宋初年间也是名将云集,曹彬、潘美、曹玮、李继隆等等都是极优秀的将领,对外战争也并不是孱弱不堪一击,也曾在战场之上所向披靡。只是北宋承继五代,赵氏皇室是真的怕了五代时期那种朝不保夕的岁月,武将掌权在其潜意识里就是不稳定的源头。所以从建国初期就开始对武将进行限制,大力提升士大夫地位,限制武将权力就像李继隆,一生征战,为了北宋可以说是赤胆忠心,而且还是皇室外戚,但后来也难避免被限制的境遇。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北宋中后期已经没有能战之将,出了一个狄青也是处于四面围剿的境遇之中。一个时代,文武并行,才可以让国家有一个安稳的环境来发展,两条腿走路,才可以走的更平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名将,声名,形势,赵光义,抗辽,宋军,功劳,李继隆,辽军,消息资讯,耶律休哥,赵光义,宋军,李处耘,李继隆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名将,声名,形势,赵光义,抗辽,宋军,功劳,李继隆,辽军,消息资讯,耶律休哥,赵光义,宋军,李处耘,李继隆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名将,声名,形势,赵光义,抗辽,宋军,功劳,李继隆,辽军,消息资讯,耶律休哥,赵光义,宋军,李处耘,李继隆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