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南宋温州进士数量全国第二,状元5人,省元9人,人才辈出!

南宋温州进士数量全国第二,状元5人,省元9人,人才辈出!

应该怎样看待南宋温州进士多多的问题?

--进士数量位居全国第二,状元5人,省元9人,历史文化名人众多,其公正性无可置疑!

2023-01-27

南宋是温州历史上文化最辉煌的时代,宋代温州出了1307名文科进士,仅南宋就有1191人,位列浙江第一,全国第二,仅次于当时人口多于温州两倍的福州。这是值得温州人骄傲的事情。但是且慢,有些人说,南宋是半壁江山,温州进士多说明不了问题?南宋疆域比之唐代、北宋、明代、清代要小的多,人口也少的多,明清后温州进士要少的多,这里面有水份,南宋温州进士名不符实等等这样言论,而且经常碰到这个问题,下面笔者做个简单的几点回复。

南宋的温州科举之盛

首先谈下南宋温州科举之盛,在唐-五代以前,温州地理位置闭塞,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属于落后地区,在外人看来是个“僻远下州见闻最晚”的地方。那么,温州是从何时起有了文风兴盛、文人墨客辈出、史称“东南小邹鲁”的美誉呢?

温州的命运大转折发生在宋代,尤其是在科场方面的成就,颠覆了世人对温州的看法。宋代(后期)经济、文化的南移,温州出了1307名文科进士,仅南宋就有1191人,位列浙江第一,全国第二,仅次于当时人口多于温州两倍的福州。宋代温州不仅进士人数众多,而且高科进士多(状元5位,省元9位)、高官多(尚书以上22位),“里名文赋”多,王十朋称“温多士,为东南最”。

南宋温州人读书有多牛?除了王十朋、木待问、赵建大、周坦、徐俨夫等5位文科状元,温州还出了9名“省元”,“省元”人数高居全国第一。在南宋乾道八年(1172),朝廷尚书省礼部张榜公布省试结果,温州举子“同榜盛事”引起朝野上下轰动:这一榜省试的前三名,竟全部由温州士人所包揽:瑞安蔡幼学高中“省元”,瑞安陈傅良和平阳徐谊则分列二、三名。

特别是南宋嘉熙二年(1238)和淳祐元年(1241),温州平阳的周坦、徐俨夫两位仕人连续两科夺取状元榜首,轰动全国。另外在南宋,温州士子赴省试最终进士登科每举也从没少于10人,大部分科举年份登科者超过20人,甚至在咸淳乙丑科(1265)登科者多达90余人!

难怪后来晚清温州著名学者、大儒孙衣言赞叹“吾乡南宋时学者极盛”,写下“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的名句。

南宋是后世认定正统王朝

如果说要讨论温州进士的水平真实性与名符其实,这里认为首先要看南宋王朝是否具有正统性。古代中国非常重视一个王朝的“正统性”,只有正统王朝才有资格名正言顺地统治子民以及征伐异己,所以,几乎每个朝代的统治者都信奉“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以实现天下一统为己任。但是,在历史上的几个分裂时期,偏安一隅的王朝是在不在少数,而其中有些政权被后世认定为正统,比如东晋和南宋;有些就不被历史所承认,比如南明。

南宋的开国之君赵构是北宋亡国之君宋徽宗赵佶的第九子,而在北宋宗室几乎全部被俘的情况下,赵构就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从皇统角度来看,南宋毫无疑问是北宋的直接延续。因为宋高宗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是被俘到北方的宋钦宗的兄弟,在血脉皇统上,是真正的一姓王朝。南宋的国祚更是长达一百五十二年之久(1127年-1279年)且中间没有断绝。如此大的时间跨度,学界必须认定一个朝代才便于纪年。另外,在统治疆域上,南宋虽然在立国初期依然受到金国的入侵,疆域小于北宋,但整体版图比较稳定地维护在淮河一线,王朝具有稳定性。

在“靖康之变”中,北宋被金国所灭,皇帝、宗室、百官几乎全部被俘虏北上。而金国的统治民族是迅速崛起的游牧民族——女真族。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之前,女真族长期以原始部落的形式存在,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出于原始状态。金国建立之后女真族虽然迅速学习中原文明,也实行了科举,但是与达到封建时期文化巅峰的宋朝,仍然是天壤之别。在后世认定正统王朝之时,自然将以汉文明为基础的南宋认定为正统。

宋代形成了影响中国古代后期的理学,这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从北宋的二程到南宋的朱熹,是一脉相承。另外,两宋在宋词、书画、科技等方面,不仅达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文化高峰,有的方面还走在世界的前列。

而南宋的体制、文化等方面完全继承北宋一朝,陈寅恪先生有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是包括两宋而言。宋代在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方面,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南北宋无论是体制还是文化,是一脉相承。而科举考试制度在北宋时期已经完全完善,南宋继续实行科举考试,提倡儒家学说,选拔人才的制度更是趋于合理。

南宋的科举考试、文明程度就是代表当时最高水平,选拔出来的科举人才当然也是最好的人才。虽然金国也有科举考试,但就人才水平比较而言,与南宋是天壤之别。因此,温州的科举进士多是具有完全的合理性与公正性,更是没有任何的水份的可能。

南宋温州进士水平名符其实

可以说,宋代温州在中国科举史上是一个里程碑,达到了巅峰。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宋代温州科举异军突起、显赫全国呢?这里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当然温州也不列外。

在南宋时期温州一千多名的进士中,几乎囊括了温州籍贯的所有历史文化名人,如永嘉学派的创立者之一郑伯熊、薛季宣、永嘉学派承前启后的中坚学者陈傅良,集大成者叶适,另外入《宋史》中的几十位温州历史文化名人。

现在研究宋代温州科举的文章较多,对于温州科举的兴盛,综合朱海滨、陈永霖等人的考据,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人口的增加,高素质移民涌入。温州的开发在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已经处于成熟的阶段,耕地永趋向饱和,产生了较大的人口压力。南宋嘉熙四年(1240),知府吴泳到任上奏说温州“户口几二十万家”,相当于人口规模达到百万。南宋时期温州人多地少,因而越来越多人口不得不转从工商业于文化教育事业,最终把温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推向极致,另有科举传统的福建移民入迁,为温州科举鼎盛状况形成了最佳的推动力。

其次,扩充太学的极其解额、漕试制度的实行等为温州人突破制度的藩篱提供了可能性。据楼钥《温州进士题名序》中说,当初北宋温州的解额只有两人“夷考乡推荐之额,初止二人。”本地竞争极为激烈。随着后来的温州籍官员群体的扩大,太学补试、漕试制度的改革,温州的解额增加到42人,这就为温州的仕人考取进士提供了一条相对容易捷径。

其三,浓厚的学术传统氛围与重视人脉关系的传统,是温州取得维持科举优势的重要原因。南宋时期永嘉学者辈出,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三足鼎立,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地方学术氛围浓厚,学者众多,培育出了众多学术与科举人才,另外一些家族重视培养科举人才的延续也是重要原因。受“永嘉学派”影响,温州士人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一股活跃的力量。

而省试能否成功与否与考官个人的观点倾向关系很大,整个南宋,浙东籍、福建籍考官占了很大的比例,如以府军论,福州122人第一,温州80人其次。如县论,永嘉县试官45人,居全国第一,平阳县18人,位居14。而陈傅良、徐谊、叶适三人曾被称为“场屋三温人”。无论是地缘还是价值观取向关系,温州都占有天然的优势。

除了以上原因,南宋定都临安(杭州),温州为次辅郡,为温州仕人赶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方便,另外南宋温州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繁荣。也为温州仕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与经济基础。当然,这些也不全是温州南宋科举兴盛的主要因素,因为比温州经济繁荣的地方比比皆是,但进士数量多却比不上温州。

总 结

总之,综上所述,南宋温州进士数量多与质量及水平完全是经得起历史考验,并不是一些人所说有水份与名不符实。南宋虽说是半壁河山,但是文化科举文明程度与北宋实为一脉相承。南宋的科举考试、文明程度是代表当时最高水平,选拔出来的科举人才当然也是当时全国最好的人才。有些人否定温州进士的数量与质量、水平之说,完全与历史事实相违背,也是完全是站不住脚的说法.....

参考资料:

1、《南宋温州省元全国第一》潘猛补

2、《宋代温州科举研究》 陈永霖 武小平

3、《宋代温州科举的兴盛及其背景》朱海滨

4、《南宋温州科举家族研究》罗嫣

5、《南宋时期科举影响下的理学—以温州为例》刘宁瑶

6、《永嘉学派与南宋温州区域文化的进展》王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科举,数量,文化,状元,方面,历史,温州,王朝,金国,全国,故事传记,进士,科举,温州,陈傅良,北宋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科举,数量,文化,状元,方面,历史,温州,王朝,金国,全国,故事传记,进士,科举,温州,陈傅良,北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科举,数量,文化,状元,方面,历史,温州,王朝,金国,全国,故事传记,进士,科举,温州,陈傅良,北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