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那么慷慨激昂,为什么还有人怀疑不是岳飞写的?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稍有文化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上面这首慷慨激昂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是谁写的呢?
我们又会回答,岳飞。不过,我们打开搜索工具,常常会搜出这样一行字,“一般认为是宋代抗金将领岳飞的词作”。
“一般”什么概念呢?
那就是多数人的观点,而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这首词不是岳飞写的。换言之,有人打着岳飞的名义代写的。
时间打开了专家学者怀疑的窗口。
这首《满江红》非常出名,但它真正的流传却是在明中叶以后。
弘治十五年,也就是1502年,明朝一个叫赵宽的官员手写了《满江红》,并且刻碑于杭州西湖岳王庙,《满江红》由此广泛流传开来。
而赵宽所书词碑之前,也就是明朝之前的朝代,如元朝、宋朝,尤其是南宋,未见有文献资料的记载。
岳飞死后,岳飞之子岳霖和孙子岳坷不遗余力搜集岳飞生前作品,形成了《岳王家集》和《金陀辞编》。遗憾的是,两本集子并没有收录《满江红》。
如果说岳霖、岳坷有遗漏,宋元人的文献中也没有记载,这首词难道被“雪藏”了吗?
有了这个疑问,也有不少人出来补充,他们的“武器”就是这首词中的细节以及岳飞的其他诗词的风格。
《满江红》词中出现的“贺兰山”在宁夏中部,岳飞直捣的黄龙在东北吉林,这莫不是犯了地理常识上的错误。
岳飞曾写《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其词沉郁低徊、曲折含婉,与《满江红》大不相同。
以上质疑其实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时间对不上;二是地理有错误;三是与其他作品风格迥异。
其实,对于支持者而言,这三条也都好破解。
一则,岳飞死后,家产被抄没,家属被发配广南、福建等地拘管。在这场劫难中,岳飞的诗词也未能幸免,它们有的被查封,有的被没收销毁,这就造成了部分诗词的散佚,《满江红》极有可能就在其中,而在后来被人发掘。
为什么是在明朝中后期广泛流传呢?
这或许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1449年,明朝在北伐瓦剌时遭遇“土木堡之变”,明军伤亡过半,明英宗朱祁镇被蒙古人俘虏,在明朝上下激起巨大的震荡。
皇帝被俘,明人心中有愤,又想到这一幕和北宋何其相似,这个时候岳飞的《满江红》被发掘和流传应该是极为自然的事情。
这就好比一些歌曲,原来不瘟不火,在一个小圈子内流传,但借助网络平台,在特定的场合,产生了特定的效应,造成了广泛的传播。
现在大家常常听到的《早安,隆回!》《与你到永久》不就是与世界杯结合,或通过网络草根的翻唱而大火吗?
二则,词中的贺兰山,也可能是一种借喻敌境的一种说法。退一步讲,即便不是,历史上的贺兰山并非宁夏一处,在江西赣州、河北磁县都有此山名。
其中,河北磁县的贺兰山,它的东面就是车骑关。车骑关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所谓“南控中原,北上京徽”,说的就是它。
史料记载,靖康元年,也就是1126年,岳飞曾岳飞驻军磁州岳城镇,并以贺兰山为北部防线。
三则,词人风格多变就更好理解了。总不能说,你是豪放派的,就不能修婉约风格的诗词吧。苏轼还写过清新婉丽的《蝶恋花·春景》呢?李清照不也写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呢?
问题的关键就是找到赵宽,问他怎么得到《满江红》的。其实,这个问题也不应该问。因为早在赵宽之前,也就是1458年,一个汤阴秀才王熙在当地的岳飞庙中就题写了《满江红》词碑。王熙自己注解道,这就是岳飞的作品。
王熙从哪里得到这首《满江红》呢?那就不得而知了。不过,王熙世代居住在汤阴,他是应该没有胆子和能力造假的。
以上仅是证据不太完整的推断。如果有关《满江红》流传线索不理清楚,质疑的声音就会一直存在。
不过,我更倾向这首词就是岳飞写的。诚如明人沈际飞所言,“胆量、意见、文章悉无今古。”如果没有经历过国破家亡,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没有深厚的文学造诣,谁又能写出震铄古今的好词呢?
当然,考据作者的事情还是交给专家去做吧。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满江红》在我们心中已经生根发芽;同时,我们已经将这首词符号化了。
《满江红》就是岳飞,岳飞就是《满江红》。在更深的意境上,《满江红》已和岳飞融为一体,成为我们民族不甘屈辱、奋发图强的精神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