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两头不是人:浅谈两宋时期的燕云汉儿问题

两头不是人:浅谈两宋时期的燕云汉儿问题

对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对燕云十六州应该绝不陌生。燕云又称幽云、燕蓟,指中国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大同)为中心的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附近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936年石敬瑭联合契丹军队灭亡后唐,建立后晋。为了酬劳契丹军帮助自己夺取江山的功劳,石敬瑭割让了对中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燕云十六州。而居住在燕云地区的汉人,当时普遍被称作“汉儿”。他们在入辽之后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不可避免的与宋地汉人割裂开来,而他们的身份认同演变与生存境况也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燕云十六州地理位置图

燕云地区的胡化历程

燕云地区地处北疆险要之地,《契丹国志》对其战略价值的描述如下:“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蕃汉之限, 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燕云地区自秦汉以来就呈现出胡汉杂居的局面,中原王朝将归化的少数民族大量安置在燕云地区,当地汉人受到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影响的程度远大于南方汉人。而经历了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以及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百余年的胡化藩镇割据后,燕云越来越被南方汉地当作异类。在中晚唐时期,史书就记载“天下指河朔若夷狄”。

五代石敬瑭将燕云割让给契丹(后建立辽朝,下文称辽朝)后,契丹、奚、渤海等族人口不断涌入燕云,燕云地区的胡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燕云汉儿从衣冠、饮食、习俗等方面都越来越向北方少数民族靠近。宋人记载“虏中多掠燕、蓟之人,杂居番界,皆削顶垂发,以从其(契丹)俗。唯中衫稍异,以别番汉耳”。北宋大文学家苏辙在出使辽朝时亲眼目睹当地汉民与胡族近乎无二的生活状况后,在他的作品《奉使契丹二十八首-燕山》中哀叹:

割弃何人斯,腥臊久不澣。

哀哉汉唐余,左衽今已半。

辽金时期燕云汉儿剃发图

而在金元统治时期,燕云地区的胡化已经几乎完成,在此不作过多赘述。

燕云汉儿对待异族统治者的态度

在被迫归入辽朝版图的初期,燕云汉儿仍有较强的中原认同意识,对来自塞北的契丹人持抵触态度。这一时期的燕人对契丹“既不乐附,企思中国声教。”而辽朝新立,不了解汉地的管理方式,往往将统治其他小民族的粗暴方式直接应用在燕云,并在法律的制定上歧视汉儿,契丹领主也明目张胆的侵吞燕云地区的汉儿财产,激起了多次燕云汉儿起义。而这一时期的燕云汉儿也迫切希望南方同胞的军队能来解救自己。因此,当979年宋太宗挥师北伐,宋军入燕后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王师北入境,所在城邑多降宋”“燕民以牛酒犒迎王师”,还出现了汉儿结伙杀死契丹士卒,夺取战马投奔宋军的情况。而为辽朝效力的汉官汉将如顺州知州刘延素、蓟州知州刘守思等也纷纷投降,便是这时燕云汉儿仍然心向中原的铁证。

澶渊之盟

但很可惜,北宋的两次大规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宋辽大战以澶渊之盟的形式落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燕云汉儿渐渐对回归中原不抱希望,转而适应了辽朝的统治。而辽朝政府也在一些汉儿官员的建议下也认识到争取燕云汉儿民心的重要性,如辽道宗时期的汉儿宰相刘六符在去世前留有遗言“燕云实大辽根本之地,愿深结民心,无使萌南思也。”,辽朝统治者积极纳谏,与时俱进,一方面推进契丹族汉化,一方面减轻了对燕云汉儿的赋税和徭役,“赋税颇轻,汉人亦异于供应”,燕云汉儿生存压力大减,辽朝还下令契丹人不准随意侵吞燕云田土。这一系列措施极大缓和了燕云地区的民族矛盾。

辽朝著名宰相刘六符

辽朝同时还实行了南北面官制度,推广科举,使得燕云汉儿有机会进入辽朝统治阶层为官,如燕云汉儿大族韩氏、刘氏、程氏中的成员都长期在辽朝担任要职,得到了契丹统治者的重用,早已贵为上层阶级。在他们的带头作用下燕云汉儿对辽朝的认同不断加深,而与宋朝愈发疏远。“燕蓟之地陷虏且百年,而无南顾之心”1122年,宋使马扩出使辽朝,接待马扩的汉儿官员就对他说:“南朝每谓燕人思汉,殊不思自割属契丹已近二百年,岂无君臣父子之情?”燕云汉儿对辽朝的感情可见一斑。

宋人对燕云汉儿的排斥

宋人对燕云地区汉人百姓的称呼五花八门,除了传统的“汉人”“汉儿”之外还有“燕人”、“投附人”、“归朝人”、“归正人”、“归明人”等。在大部分宋人看来,这些生活在“敌境”之中、着“胡服”、用“胡礼”、习“胡俗”的汉族,于己方来说完全是一种异类,必须加以歧视和排斥。北宋末年,宋徽宗在宣和伐辽失败后,用赎买的方式向金朝赎回了燕云十六州。

归宋初期,燕云官吏和民众在经历金军灭辽的战争摧残后抱着相当大的热情迎接宋军接管,“残民赢卒捧香火引导而行,欢呼言曰“契丹既灭,大金归国,王师入城,复见天日。”“燕人大悦”但宋朝很快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当初宋太宗时期,宋朝的北伐军还能在燕云地区约束军纪,保护燕云汉民内迁。但此时腐败且短视的北宋朝廷并没有能力管好燕云。被派来治理燕云的北宋官员好大喜功,“提举官不念新附之民,贪功生事”宋官宋商兼并土地,囤积倒卖货物,致使物价飞涨,“珠玉锦罽等物,相高低至十数倍”。宋朝对燕云横征暴敛,禁止燕云汉儿经营盐铁等重要物资,转为官方性质的强买强卖,此外还将百姓的房屋田产强制征收给归顺宋朝的汉儿军“常胜军”使用(常胜军后来大部分投降金朝)。导致燕云百姓生存压力激增,最后竟然沦落到“悉无居止无生业”的境地。

辽金时期燕云壁画

对于归顺的燕云汉儿官员,宋廷仅仅“见授职任,权令不厘务”,并不给予实权。使得不少汉儿官员心怀怨恨,往往叛逃金朝统治区并且唆使金人南侵,为靖康之变埋下了巨大的祸根。北宋对燕云地区持续两年多的糟糕统治,让燕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1125年宋金开战前夕,史料记载“燕山大饥,父母食其子,至有病死尸插纸标于市,人售之以为食。”如此惨状宋廷却不管不问,终于大失燕云人心。后来宋人许采在《陷燕纪》中总结道:“失燕人之心者三:一换官,二授田,三盐法。换官失士心,授田失百姓心,盐法并失士人百姓心。”

金军重甲骑兵

以幽州为核心的燕云地区本来是辽朝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归宋之后却瞬间变成了落后的边境州县,面临这种心理落差的燕云汉儿心中失落,而北宋并没有拿出母国的气度去帮助汉儿重新找到中原认同感。恰恰相反,大部分宋人根本没有将汉儿当作同胞来对待。在各种史料中,宋人常常称呼汉儿为“番人”“北人”,在寻常宋朝军民的眼里这些燕云汉儿已经与契丹、女真等胡族没有多少区别。1125年燕云大饥荒时,由本地汉儿组成的常胜军将士抱怨领到的军粮不够吃,与只能领取到腐米的内地宋军在路上相逢,内地宋军官兵破口大骂:“汝番人也,而食新;我官军也,而食陈。吾不如番人耶?吾诛汝矣!”“汉儿闻之惧”。当面用“番人”来辱骂汉儿,可见宋人内心对其“非我族类”的情绪之强烈。但这一切,只能导致燕云汉儿与宋朝越来越离心离德,燕云由此成为宋朝的一颗定时炸弹。后来金军南下伐宋,燕云官民望风而降,原本归属宋朝的“常胜军”“义胜军”等汉儿军成建制加入金军参与到伐宋战事之中。这更加激起了宋人对燕云汉儿的仇恨,对汉儿的清洗大范围展开。“归朝人老小在州县者,受折可求移文,悉行诛戮”,“时金人南侵,郡中侨寓皆燕人来归者,充虑为敌内应,杀之无噍类”,“诸州闻绛州之事,乃皆杀投附人”,“呼燕人为细作,皆执捉送开封府,无虑数百人。”酿成了同族相残的惨案。

宋金战争

南宋建立后,出于对抗金朝的需要,宋廷开始拨乱反正。宋高宗听闻各地州县都囚禁燕云汉儿,认为“覆帱间皆吾赤子,偶生边地,视之遂异,然岂可与虏人一例待之。金人与吾战,殴打无罪之人,又率诸国之众,荐冒锋刃,使肝脑涂地,赤子竟亦何辜”,下诏尽数释放,官复原职。同时积极招降金军中的汉儿士兵,这一举措收到了良好效果,“九州人日有归中国者”对于投降宋朝的汉儿,按“武勇效用例”整编加入宋军作战。如当时的南宋大将刘光世就广泛招募北地汉儿为己所用,麾下有奇兵、赤心两支汉儿军,由刘晏等汉儿将领统帅,在与金军的交锋中屡立战功。后来秦桧当政,推行了臭名昭著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政策,有相当数量的燕云汉儿官吏、士兵被遣送回金朝,他们的下场大部分已经不可考。即便如此,还是有一部分燕云汉儿留在了南宋,1136年宋高宗的一封诏书提到“归朝官一百六十四、归明官二百八十四,忠义可嘉”留在宋境的燕云汉儿虽然境遇逐渐改善,但长期受到南方汉人排斥的根本局面没有改变。1162年金朝海陵王率军攻打南宋,当时的南宋蔡州城中仍有燕人七八十众,“已与蔡州人结姻亲者”,在金军攻城时,这些汉儿被知州李询以防范为名通通抓捕,“及金人攻西门急,皆杀之。”重演了靖康年间的屠杀悲剧。

宋金对峙形势图

燕云汉儿面对政权变迁的墙头草态度

作为大分裂时期的一个尴尬族群,燕云汉儿始终面临“两头不是人”的困境。在宋人眼里,他们是辽金境内的“番人”,而在契丹、女真人眼里,他们又都是汉人。正如出身燕云的金朝少卿李愈在接待宋使时诉苦所述:“女真、契丹、奚皆同朝,只汉儿不好。北人指曰汉儿,南人却骂作番人。”金朝任用官吏“先用女真,次渤海,次契丹,次汉儿”,对燕云汉儿始终做不到平等对待。而投降金朝的“常胜军”,后被遣散,大部分士卒在遣散的路上被金军骑兵尽数屠杀,常胜军主将郭药师被剥夺官职。文化上的半华半夷,南北政权的歧视,让燕云汉儿在政权变迁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墙头草的做派,并不完全忠于某一方,一切以保全燕云故土为上。而燕云地区民风彪悍,百姓多尚武“习骑射,耐劳苦。未割舍已前,其中人与夷狄斗,胜负相当”,这使得汉儿群体成为宋、辽、金都积极争取的优质兵源,自身的利用价值再加上燕云汉儿游走于各政权之间的圆滑,使得燕云“虽屡经迁变而未尝残破”。但这样的处事风格显然不能得到尊重。直到金朝中期,金世宗评价燕云汉儿仍是语带讥讽:“燕人自古忠直者鲜,辽兵至则从辽,宋人至则从宋,本朝至则从本朝,其俗诡随,有自来矣。”

燕云汉儿对中原的最后一丝感情

一个客观的事实是,无论胡化到何等程度,燕云汉儿身体里流的是汉人的血液。这使得他们对中原汉族从始至终留存着一份感情。澶渊之盟后,曾经被辽军掳掠到塞外的宋朝边民逃到燕京,当地汉儿百姓“为敛资给导以入汉界,因谓曰:“汝归矣,他年南朝官家来收幽州,慎无杀吾汉儿也。”可见即便已经习惯了辽朝的统治,燕云百姓的心中依旧存着对中原故国的眷恋之情。

1126年,金军攻陷河北真定,守将李邈拒不投降,被带到燕京,为金朝效命的汉儿官员刘彦宗强迫他剃发,“遂尽削发为僧,终不从彼之俗。又且示其不仕。彦宗憾之,闻于粘罕,粘罕命彦宗杀之,邈谈笑赴市,至死不改。”目睹这一景象,“燕山之人,皆为流涕。”第二年北宋徽钦二帝被金军俘虏北上,经过燕云时,燕云汉儿对这两位曾经短暂统治自己的昏君仍然抱有同情。史书记载“有燕人百余人守太上所乘舆,语(曹)勋曰:太上活燕民十余万,我辈老幼,感恩极深,愿识天颜。因具奏闻,为揭帘,见之,皆罗拜曰:皇帝活燕民十余万,阴德甚多,即见回銮,不须忧抱。”燕人嗟怨再拜而去。”后来宋人傅雱使金,金朝派出的馆伴、大理卿昭文馆学士李侗也对他说:“侗燕人,住在九州之地,每念先世陷于虏地。昨来,见贵朝初得燕山,举族相庆,将谓自此复为中华人物,且睹汉衣冠之盛,不谓再有此段事。不知自此,何日再得为中华人物?”如此种种,其中辛酸,只有当时的燕云汉儿自己心中知晓。

结语

金朝占据中原后,原来北宋统治区内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等地汉人与燕云汉儿渐渐融合,成为金元时期的“汉人”,而南宋统治区的人民则被称为“南人”。燕云汉儿选择与辽金合作,更像是在“南兵不北,北兵屡南”的时代大潮下的无奈之举,而非诚心归顺。但南北汉人割裂与北方汉人胡化的局面仍然持续加深。在几百年之后的元朝末年,天下烽烟再起。明太祖朱元璋在扫平南方后挥师伐元,江淮军人进入燕云地区后遇到的已经不再是汉家风光,而是汉胡深度交融的北国世界。直到燕云经历了明朝数百年的稳定统治,“汉儿”这个称呼才渐渐被遗忘,当地百姓重新融入了汉族大家庭之中。

参考史料

《宋史》、《辽史》、《金史》、《三朝北盟汇编》、《契丹国志》、《陷燕纪》、《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参考资料

小说“汉儿”人

作者:北庭小白杨

宋朝使者眼中的蛮族民俗与辽金汉人

作者未知

论辽代幽云十六州的汉人问题

作者:万纸相传图书馆

初次创作历史领域文章,请多多包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地区,燕云十,辽朝,契丹,统治,时期,问题,少数民族,中原,汉人,消息资讯,辽朝,燕云汉儿,燕云,燕云地区,汉儿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地区,燕云十,辽朝,契丹,统治,时期,问题,少数民族,中原,汉人,消息资讯,辽朝,燕云汉儿,燕云,燕云地区,汉儿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地区,燕云十,辽朝,契丹,统治,时期,问题,少数民族,中原,汉人,消息资讯,辽朝,燕云汉儿,燕云,燕云地区,汉儿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