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作为皇太孙继承祖父朱元璋的的皇位后,他深深感到了不安,感到了自己皇位的不稳,他那二十多个叔叔虎视眈眈地关注着自己,没个叔叔都对自己不满,因此为了坐稳皇位,他迫切的要将这些叔叔处理掉。为此朱允炆采取了猛烈地削藩,再短短的一段时间后,他先后废掉了周、代、岷、齐四个藩王,湘王被逼自焚而死。
朱允炆不讲策略的削藩不但没有稳定局势,反而引发了宗室的不满,最终朱元璋的四子朱棣起兵造反,经过四年的夺位大战,朱棣成功的打败侄子,夺去了皇位。
当靖难成功后,打着反对朱允炆迫害宗室骨肉名义的起兵反抗的朱棣,为了防止自己的兄弟们学自己造反夺位,马上继承了侄子朱允炆的削藩大业。不过朱棣要比大侄子朱允炆老道多了,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对这些兄弟和侄子们一一处理,最后成功地稳定了局势。
朱棣靖难之后,大明一共有二十一家朱元璋一脉的藩王,以及一家朱元璋大哥一脉的靖江王,对于这些人,朱棣开始了全面削藩。
1、朱标一脉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洪武元年被立为皇太子,但是在洪武二十五年过世,谥号“懿文太子”。
朱标共有五个儿子,长子朱熊英夭折,余下四个儿子,次子就是朱允炆,然后是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煦。
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在继承王位后,追封父亲朱标为兴宗孝康皇帝;册封朱允熥为吴王,封地杭州;朱允熞被封为衡;朱允煦被封为徐王,朱允炆的长子朱文奎被立为皇太子。
不过靖难之役之后,朱棣获得了全面胜利,作为新的帝系,朱元璋事业的接班人,朱棣不能容忍正统嫡系的大哥朱标的存在,为此他对朱标一系采取了全面打压和迫害。
朱允炆和朱文奎已经不知下落,朱棣的处理全面转向找到的人。
朱允熥被降为广泽王,发往福建漳州监禁;朱允熞被降封为怀恩王,发往福建建昌监禁。后来考虑放在外地不安全,于是押解进京,废为庶人,最后囚禁于凤阳,最后这两个人凄凉的死于监狱之中,到了英宗时代,朱允熥的家都已经八十多岁的几位老人才被释放,而朱允熞则没有留下有后人的记录。至于朱允煦被降封为敷惠王,被监禁在朱标的陵墓,后来改封瓯宁王,负责祭祀朱标。不过永乐四年突发一场火灾,朱允煦就这样被烧死,才十六岁,没有后人,至此朱标的儿子全部消失于大明。
朱标还有一孙子,就是朱允炆的次子朱文圭,朱棣攻入南京的时候才两岁。面对这个孩子,朱棣动了恻隐之心,他没有下手,而是下令关在凤阳,这一关就是五十多年。到了明英宗时代,明英宗因为也被监禁过,对于这位叔叔很是同情,下令释放,朱文圭这才被放出来,没过多久就去世了,而朱标的后人此后也就没有明确的记录了。
2、秦王一脉。
秦王一脉是朱元璋的次子朱樉及其后代的封号,其封地在西安。朱樉死在洪武二十八年,死在了朱元璋前面,因此妻子朱尚炳继承了王位。朱允炆削藩的时候因为朱樉已死,朱尚炳颇为老实,故此没有动秦王。
靖难之役爆发时,朱尚炳坐山观虎斗,故此朱棣夺取皇位后对于朱尚炳颇为满意,毕竟在当时只要不帮朱允炆就等于帮助自己,因此朱尚炳和朱棣相安无事。
可是朱尚炳错误地认为朱棣之所以不动自己是因为自己是朱元璋次子一系高于朱棣的四子,因此对于朱棣很是不恭敬,根本就不把四叔皇帝当回事。
朱棣派使者前往西安,没想到朱尚炳却表示自己有病无法出迎,而且见到使者一点也不当回事,非常无礼。这让朱棣很愤怒,因为使者代表自己,朱尚炳无礼使者就是对自己无礼,因此他马上下令逮捕秦王府的官员,罪名就是他们没有教育好秦王,随后给朱尚炳写了一封信“齐王拜胙,遂以国霸;晋候惰玉,见讥无后。王勉之。”
朱尚炳这个人虽然为人傲慢,但是人还是比较聪明的,最大的优点就是知错就改,他马上读懂了四叔的意思,这是警告,四叔给了自己机会,自己如果再不老实就要采取行动了。
终于害怕的朱尚炳马上跑到京城面见四叔请罪。
朱棣虽然不喜欢朱尚炳,但是他不想动秦王一脉,毕竟朱尚炳没有造反,留着朱樉这一脉还有用处,因此饶了朱尚炳。
朱尚炳死里逃生,回到西安,但是他越想越怕,生怕四叔会处理自己,在第二年居然死了。
朱尚炳死后,秦王一脉陷入了大宗多次断绝的境地,已经毫无影响力,对于朱棣已经没有威胁了。
3.晋王一脉。
晋王一脉是朱元璋三子朱㭎及其后人的封号,其封地为太原。朱㭎是朱元璋分封在北方的重要藩王,朱㭎本人也是一员效用的战将,多次领兵出征,明朝开国大将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都受到他的节制,朱元璋甚至允许他军中小事自决,大事上奏。
朱㭎死在洪武三十一年,也死在父亲前面,之后朱㭎的长子朱济熺继承了晋王王位。
朱棣靖难的时候,朱济熺也选择按兵不动,但是朱棣夺取王位后马上就开始了对晋王一脉的打击。
朱棣十分痛恨这个三哥,这哥俩当年曾经争夺过土地,朱棣因为争不过三哥只能忍气吞声,现在终于可以报复了,并且朱棣必须打击朱济熺。因为朱济熺居然主动上交护卫,这不是打脸朱棣吗!要知道朱棣可是打着反对朱允炆迫害宗室起兵的,你朱济熺上交护卫,就是说皇帝想要削藩,朱棣虽然有这个想法,但是被朱济熺说出了,十分生气。
就在朱棣想要处理朱济熺的时候,朱㭎的三子朱济熿主动找到四叔,他要告发大哥。
朱棣十分清楚这个侄子的心意,朱济熿图谋晋王之位。朱棣于是决定利用朱济熿,从而废掉朱济熺,肢解晋王这个威胁。
因此朱棣在朱济熿的帮助下,将朱㭎当年的护卫完全分割,晋王手中的兵力瞬间被剥夺的一干二净。最终在永乐十二年,借口北征召见朱济熺及世子朱美圭囚禁他们,随后废掉他们的爵位,贬为庶人,监禁在朱㭎的陵园,改封朱济熿为晋王。
朱棣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打击晋王一脉,并没有真的支持朱济熿。而朱济熿上位后胡作非为,惹得天怒人怨,朱棣一看差不多了,最后在永乐二十二年再次北征的时候下令释放朱济熺父子,册封朱美圭为平阳王。
朱棣没有彻底完成对晋王一脉的处理,但是他为儿子孙子处理晋王奠定了基础。最后在明宣宗的时候,朱济熿被废,晋王王位空悬八年,明宣宗死后,朱美圭才被封为晋王。
晋王一脉经过这一番变乱,彻底沦为无足轻重毫无威胁的藩王。
4.周王一脉。
周王是朱元璋五子朱橚及其后人的封号,封地为开封。朱橚是朱允炆继位后第一个处理的藩王,在朱允炆时代被抓,废为庶人,发配云南,后来被关在南京。
朱棣夺取皇位后被放了出来恢复王爵,不过朱橚的厄运没有结束。朱棣对于这个弟弟并不放心,他认为这个弟弟极有可能装傻充愣,在永乐十八年,突然有人告发朱橚谋反,朱棣随后被抓到京城。面对四哥的质问,他只能跪地求饶,并且主动上交护卫。
朱橚交出了全部兵力,自然没有造反的实力了,于是朱棣安心的放弟弟回去了。朱橚经过这次打击,一蹶不振,最后在洪熙元年,朱棣死后几个月也死了。
5、楚王一脉
楚王是朱元璋六子朱桢及其后人的封号,封地为武昌。朱桢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正好拿下武昌,双喜临门,故此朱元璋高兴地表示“子长,以楚封之。”成为朱元璋儿子里面最早确定封地和王号的人。
朱桢被封为楚王,他的任务是镇守湖广,对于四哥和侄子的皇位大战,他采取按兵不动的方针。朱棣夺取皇位后,对于朱桢的表现很满意,因为朱桢一直表现的对皇位毫无野心,而且朱棣此时已经处理了好几个弟弟,故此不想过多处理兄弟,以避免自己被人视为朱允炆第二,故此朱棣没有动朱桢,反而封他为宗正,也就是让他负责管理朱家子弟,故此朱桢成为少有的平安无事的藩王,最后他死在永乐二十二年,比四哥早死了几个月。
不过朱桢没事不代表他的后人不处理朱桢的后人,朱棣的孙子朱瞻基最后迫使朱桢的儿子交出护卫,从而彻底解决了楚王的威胁。
6、齐王一脉
齐王是朱元璋第七子朱榑的封号,封地为青州。齐王朱榑同五哥周王朱橚一样都是两次被削藩的藩王,只不过不同于五哥,他第二次就没有那么好运了,直接被四哥废掉了,他也是朱棣登基后以一个废掉的亲王。
朱榑这个人有武功,而且立了一些功劳,但是为人太自大,性子残暴,在青州为所欲为,因此在侄子朱允炆登基后,马上就成为了被处理的对象,于是直接被朱允炆废为庶人,关押在南京。
朱棣起兵夺取皇位,马上派人去释放被囚禁的弟弟们,结果由于消息不便,朱榑看到皇帝派人来还以为是朱允炆要来杀自己,吓得跪在地上痛哭,最后才发现是虚惊一场。
朱棣恢复了朱榑的齐王身份,然后让他回到了青州。本来经历了四年的囚禁生涯,朱榑应该知道怎么当一个藩王,没想到他丝毫没有记住,回到青州还是胡作非为,甚至于变本加厉。
对于朱榑的行为,朱棣一开始并不想动手,毕竟自己要是这么早就处理兄弟会让自己颜面尽失,因此多次派人劝告朱榑收敛,不要忘了当年被朱允炆囚禁的生涯。没想到说得多了,朱榑反而绝对四哥婆婆妈妈,一点没有皇帝的威严,因此有了不臣之心。他在青州暗地里招兵买马,圈养刺客,诅咒朱棣,同时夺去了青州城的城防,并且试图杀死朝廷派来的官员。
朱榑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朱棣的底线,这个朱榑不能再留着了,不过朱棣没有刺激朱榑,而是若无其事地将朱榑召到京城,让他和群臣对质。
朱榑毫无顾忌地来了,面对大臣对自己的弹劾,朱榑大怒骂道:“奸臣喋喋,又欲效建文时耶!会尽斩此辈。”这句话严重伤害了朱棣,打狗还看主人,你骂这些大臣都是奸臣,那不就是骂我这个皇帝是昏君。
朱棣马上监禁了朱榑,随后派人将朱榑的儿子们全都抓来,然后下令废朱榑父子为庶人,由此齐王就此被废,不复存在。
朱榑被废了,不过朱棣没有动手杀弟弟,仅仅是监禁。宣德三年,福建发生了七府小齐王事件,虽然这件事没有对大明发生什么大的影响,但是朱榑始终是个祸害,之后朱榑和他的三个儿子突然都死了,只有最小的儿子被安置在庐州,后来被安排住在南京,而就这一支幡然出一支庞大的家族,虽然没有了政治权力,但是由于是朱元璋的后人,朱榑的后人在南京过上了土财主欺男霸女无人敢管的生活。
7、鲁王一脉
鲁王是朱元璋十子朱檀及其后人的封号,封地为兖州。鲁王朱檀没有活到朱棣夺取皇位,他在洪武二十二年就死了,死因是修道炼丹梦想成仙,毒发身亡。
朱檀虽然不满二十就死了,但是他死前其妾生下一个儿子,由此鲁王一脉没有断绝。这个刚满月的孩子被朱元璋封为鲁王世子,一直到永乐元年鲁王世子被批准继承王位成为新一任鲁王。
鲁王独门独户,他没有兄弟,其父也没有同胞兄弟(朱檀是朱元璋和郭宁妃独子,没有兄弟)而且年龄太过幼小,也没有什么实力,因此朱棣对鲁王没有猜疑,因此没有处理。而小鲁王从小父亲早逝,其母汤妃教育有方,因此小鲁王没有养成胡作非为的作风,相反为人恭敬谨慎被朱棣及其以后的皇帝视为贤王,从而逃过了被削藩的命运。
8、蜀王一脉
蜀王是朱元璋十一子朱椿及其后人的封号,封地为成都。朱椿从小为人厚道最好读书,朱元璋给这个儿子起了一个“蜀秀才”的外号,最后让他前往成都就藩。
朱椿这一脉是明朝四川唯一的一个一直坚守的藩王,后来的藩王都没有坚持下去离开了四川。
朱椿对四哥的靖难同样采取了按兵不动,对这一点朱棣很满意,但是这么大的四川只有朱椿一个藩王,他很不放心。毕竟四川一直是古代诸侯割据的最佳场所,三国刘备、十六国成汉、五代前后蜀等等割据政权让朱棣十分担心,因此朱棣一直在试探朱椿究竟有没有反叛之心。
朱椿的同母弟弟谷王朱橞不满朱棣,意图造反,为此将朱椿的儿子崇宁王朱悦燇尊为建文帝然后以拥护建文帝复位为理由发动叛乱,为此联合朱椿。对于这件事朱棣早就知道了,他没有采取行动,因为在他看来朱橞好对付,就是想要看朱椿怎么反应。
朱椿没有迟疑而是主动向朱棣汇报了朱橞要造反的事,并且因为儿子牵连其中而请罪。朱棣看到朱椿这样表现很满意,看来蜀王已经不是他的心腹大患了。他表示“王此举,周公安王室之心也。”随后才处理了朱橞,对于朱悦燇他也没有处罚而是放回来成都让朱椿自己管教。
躲过一劫的朱椿最后在永乐二十一年去世,蜀王一脉经过这件事更加注重教育子孙务必忠于皇帝,决不能有任何反叛之心,因为他的教导,此后的蜀王一直稳坐蜀地,一直被皇帝嘉奖,从来没有受过怀疑斥责,最后明朝灭亡才消失。
9、代王一脉
代王是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及其后人的封号,封地为大同。朱桂可以说是朱元璋儿子中最混蛋的一个,一生基本没干过好事。由于坏事干太多,他也上了朱允炆需要处理的黑名单被废为庶人。不过他的苦日子没过多久,他的四哥兼姐夫朱棣就让他恢复了爵位。
朱桂回到大同后并没有收敛,相反胡作非为比以前还厉害,可是朱棣却没有任何惩罚,最多说一句警告,而朱桂根本不把皇帝的话放在心上,圣旨对他来说就是耳旁风,自己该怎么干还怎么干,后来甚至将王妃世子赶出王府任由他们自生自灭,甚至于想要逼死儿子孙子。
朱榑就因为不收敛最后被废,朱桂也不收敛为什么没事?朱棣为什么不怀疑朱桂?
朱棣很了解这个弟弟,朱桂在他看来就是个混混流氓,这种人指望他谋反不可能,他也就能在封地欺压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因此根本不用担心他。
朱桂就因为皇帝不管在大同逍遥了几十年,晚年甚至化身铜锤大魔王不顾身份上街用铜锤伤人,弄得大同人人自危。
就因为这样活得自在,没人管,朱桂成了朱元璋儿子里活的最长寿的,最后在正统十一年以七十三岁高龄死去。
10、肃王一脉
肃王是朱元璋第十四子朱楧及其后人的封号,封地初为甘州,后来改封到了兰州。
肃王是朱元璋部署在西北的一个重要藩王,他的权力很大被朱元璋赋予理陕西行都司甘州五卫军务,可以说在西北独当一面。
朱允炆继位后,面对这个权力颇大的叔叔,他很担心,不过他没有处理肃王,毕竟此刻他实在腾不出手来,为了削弱肃王的权力,他下令让肃王迁移封地到兰州,毕竟兰州距离近一些,如果下手比去甘州容易。
朱棣靖难之后,对于实施地的权力也很顾忌,于是他多番敲打肃王。永乐六年,肃王因为军务杀了手下士卒,同时接受了哈密地区进攻的马匹。本来这种事在朱楧看来不是事,这是他职权范围之内的事,以前他也是这么做的。没想到朱棣知道了大发雷霆,对于朱楧严加训斥,并且下令将朱楧身边的官员全部逮捕处罚。
不久,朱棣又借口他听信百户刘成的诬陷,处罚平凉卫,再次将朱楧痛骂一顿,随后将刘成等人抓走处罚。
经过这两次处分,朱楧的权力被剥夺的一干二净,他也明白了自己处境,因此再也不敢插手政务和军务,闭门不出过日子,总算让朱棣放心,最后在永乐十七年死去。
11、辽王一脉
辽王是朱元璋第十五字朱植及其后人的封号,封地初为广宁,后来改封荆州。
朱植本来是朱元璋安置在辽东的大将,负责镇守辽东,他在辽东屡立战功。不过靖难之役开始后,面对四哥和侄子的夺位大战,他很踌躇,他经过分析认为朱棣的实力太弱,根本无法和朱允炆抗争,因此面对朱允炆的号召,直接坐船渡海跑到南京,投靠侄子。
不过朱允炆对这个不惜冒着掉海里喂王八投奔自己的叔叔没有多少好感,他只给了朱植改封荆州的奖赏。
朱植万万没想法,他认为不可能成功的四哥居然成功了,这就糟糕了。朱棣对于十五弟的这种行为十分痛恨,恨不得马上宰了朱植。不过当时朱棣不具备处理朱植的时机,因此他只能忍下这口气默认了将朱植改封荆州。
朱植知道自己上了四哥的黑名单,为了保命,朱植只能小心谨慎的在荆州过日子,不敢有任何把柄让四哥抓住,否则就是万劫不复。
朱棣对于朱植始终没有放松,他紧盯朱植,希望找个合适的源头彻底了结朱植,没想到朱植没有一点劣迹,为此他只能一步步来,最后剥夺了朱植全部护卫,只留下三百人,对此朱植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感恩戴德。
朱植就靠着这份小心,最后在永乐二十二年五月去世,此时朱棣还在北征中,不知道朱棣得知自己最痛恨的弟弟死了是什么感觉,总之一个多月后,朱棣也死在了回来的路上。
12、庆王一脉
庆王是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栴及其后人的封号,这位庆王也是明朝唯一有两座封地的藩王,一个封地是银川,一个封地是夏季封地韦州。
朱元璋考虑西北地区防备空虚因此决定将十六子朱栴封到宁夏,不够当时决定的封地银川城池残破不利于防守,于是就让他暂时驻扎在韦州,同时赋予他节制庆阳、宁夏、延安、绥德诸卫军务的权力,建文年间才移居银川。
朱棣夺取皇位后,对于庆王他倒是很大度,或许他知道庆王虽然有着节制庆阳、宁夏、延安、绥德诸卫军务的权力,但是这里土地贫瘠,人口稀少,权力看着很大,但是没有实力,因此只是剥夺了他的军权没有对他进行任何处理,反而考虑这个弟弟被封到这个穷地方确实可怜,于是给了他每年夏天可以离开银川前往韦州居住的权力。后来的皇帝再次认可了这个安排,因此庆王成为了明朝唯一有两个封地的藩王,最后在正统三年朱栴死了,葬在了韦州。
13、宁王一脉
宁王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及其后人的封号,封地最开始是大宁,后来改封南昌。
朱权一脉和朱棣一脉是世仇,世代不和。朱权本来是明朝在边境最大的藩王,封地大宁为巨镇。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然而他就因为这个实力被四哥朱棣算计,被裹挟参加靖难。
朱棣十分清楚朱权对自己的仇恨,因此他刻意打压朱权,面对朱权的改封要求多次拒绝,最后将其改封到了南昌。
朱权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反抗朱棣,于是在南昌韬光养晦每天读书抚琴,但是朱棣扔不放心,在他身边布置密探时刻监视朱权,这让朱权怀恨在心。
朱棣死后,朱权还要受到朱高炽和朱瞻基的怀疑,最终在南昌郁郁而终,他对朱棣一脉的仇恨延续给了子孙,最后他的后人造反了,不过最后还是失败了,宁王最后被废。
14. 岷王一脉
岷王是朱元璋十八子朱楩及其后人的封号,这位藩王一辈子封地都在迁移,最后定居武冈。
朱元璋在西北布置了肃王庆王后,决定再派一位藩王前往,于是选择了朱楩,把他册封为岷王,准备前往西北。
不过朱楩没有去西北,因为这个时候明朝终于占领了云南,为了巩固对云南的统治,朱元璋决定派朱楩前往云南镇守。
没想到朱楩到了云南就和朱元璋的干儿子沐英的儿子沐晟不和,而朱楩明显斗不过沐晟,恰巧此时朱允炆削藩,沐晟借这个机会成功让朱楩登上被处置的黑名单,被废监禁到漳州。
朱棣靖难后,朱楩被恢复爵位。对于这个弟弟,朱棣没有怀疑,而是信任,他希望朱楩继续和沐晟斗法,然后从沐家手中夺回对云南的控制权。
没想到朱楩实在不是沐晟的对手,根本斗不过沐晟,最后朱楩自暴自弃在云南胡作非为,不尊礼法,独揽大权,滥杀无辜。这让朱棣大失所望,最后朱棣下令剥夺朱楩的一切权力和护卫,罢免他身边的官员,让他自己在云南自生自灭。
这个决定让朱楩胆战心惊,他强烈要求离开云南,但是都被拒绝,最后还是侄子当了皇帝网开一面让他搬到了武冈居住,最后他在景泰元年去世,是朱元璋儿子中最后一个去世的。
14谷王一脉
谷王是朱元璋第十九子朱橞的封号,封地初为宣府,后来改封长沙。
朱橞是朱元璋儿子中最会投机的,他因为投机飞黄腾达,最后也因为投机身败名裂。
朱橞被封到宣府负责保卫边境,不过当靖难之役爆发后,他同朱植一样认为朱棣不可能成功,因此早早跑到南京投靠侄子。他的到来让朱允炆很高兴,因此给了他守卫金川门的重任,朱允炆不知道他的这个决定最终葬送了自己。
朱棣没有向朱橞想的那样败亡而是成功打到了南京,本来朱棣是孤军深入,所带兵力不多,面对高大坚固的南京城,他不可能轻易打下了,同时他还要时刻防止援军到来,因此他必须快速拿下南京,就在这个时候朱橞帮助了他。面对朱棣大军到来,朱橞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马上背叛了侄子,打开金川门迎接朱棣,由此朱棣兵不血刃进入南京,获得了最后胜利。
朱橞因为表现优异得到了朱棣的奖赏,被改封长沙,增岁禄二千石等等。
不过朱橞对于这个奖赏十分不满,他认为自己功劳大,仅仅得到这个奖赏这是赏罚不公,因此对于朱棣十分怨恨。
朱橞在长沙除了胡作非为就是暗地里招募四处逃亡的亡命分子,扩充军队,打造武器,对朱棣下诅咒,甚至于要派人暗杀朱棣。
朱橞最后决定造反,为此他将于父亲不和逃到自己这里的侄子崇宁王朱悦燇伪装成朱允炆,然后联系蜀王,准备起兵造反。
朱棣是造反起家的,他怎么会不防着这些兄弟,因此他对朱橞的行为一清二楚,只不过他想看看蜀王的态度,故此没有动手。
蜀王朱椿很识时务马上举报了朱橞,于是朱橞的造反还没发动就被平息了,之后朱橞被废为庶人。
朱橞一家人被囚禁在南京和同样被废的齐王一家比邻而居,被称作“谷庶人”。正统年间,朱橞死于监禁中,而朱橞的后人没有记载,不过在景泰年间,南京地方上报景泰帝表示齐庶人家族人口众多,房子不够用,旁边谷庶人已经绝灭,房子空着,申请将谷庶人房屋给齐庶人居住,由此看来朱橞已经没有后代了。
15、韩王一脉
韩王是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及其后人的封号。
朱松被封为韩王,是因为朱元璋想要加强对东北地区的防务,他的封地就是开原。不过朱松没有去东北,因为他还没有出发朱元璋就死了,继位的朱允炆忙于削藩自然不能再放藩王出去。
朱棣夺取皇位后,一直忙于稳定局势,因此对于几个年幼弟弟的就藩就没有上心,因此朱松只能无所事事的待在南京。
或许是朱松感到了四哥和朱允炆一样忙于削藩,他为自己的命运担忧,也害怕四哥会对自己下手,最终他在永乐五年死在了南京,安葬在南京安德门外,成为朱元璋成年儿子里唯一一个安葬在南京的。
或许是朱松死的早,朱棣对于他的儿子十分照顾,让他们兄弟和皇太子朱高炽一起学习,出席各种活动,甚至于自己迁都后,还让韩王兄弟居住在南京,一直到朱高炽登基才让他们离开。
16、沈王一脉
沈王是朱元璋第二十一子朱模及其后人的封号。
朱元璋封他为沈王和韩王朱松的用意一样都是前往东北,因此他的封地就是沈阳。不过朱模同样没有去成,因为父亲的死和靖难等原因,他一直留居南京。
不过朱模比朱松幸运,他没有早死,而是在永乐六年,朱棣让年幼弟弟集体就藩时,离开南京。不过不是去沈阳,因为朱棣不打算让这些弟弟在外掌兵,于是朱模改去了山西潞州(后来改名潞安府),由此沈王一脉再次定居。
朱模没有实力故此朱棣对他毫无猜忌,因此身为一脉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17、安王一脉
安王是朱元璋第二十二子朱楹的封号。朱楹是个没有存在感的藩王,他同朱松朱模一样也没有就藩,一直留居南京,不过在这段时间他迎娶了徐达的小女儿,因此成了朱棣和朱桂的连襟。
永乐六年,朱楹离开南京就藩,前往平凉府居住,对于这个弟弟朱棣没有什么猜忌很是信任,因为他知道这个弟弟成不了事。永乐十五年他在平凉去世,因为没有儿子,安王直接撤销。
17、唐王一脉
唐王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桱及其后人的封号,封地为南阳。他是朱元璋儿子中最没有知名度,除了名字没有任何事迹流传下来,就是一个普通人。对于这个弟弟,朱棣很放心,于是在永乐六年安排他前往南阳。
朱桱就这样默默无名的去了南阳,在永乐十三年默默无闻的死去。
19、郢王
郢王是朱元璋第二十四子朱栋的封号。朱栋一生没有什么作为,他在永乐六年就藩安陆,仅仅六年后就去世了,因为没有儿子,郢王王位被撤销。
20、伊王一脉
伊王是朱元璋第二十五朱㰘及其后人的封号,封地为洛阳。
或许是因为最小的儿子的原因(二十六子朱楠夭折),朱元璋十分喜爱这个小儿子,因此给了他洛阳这个封地。
永乐六年,朱㰘离开京城就藩,前往洛阳。没想到洛阳百姓倒霉了,这个朱㰘十分顽劣,每天在洛阳城内外胡作非为,让百姓苦不堪言,最后在永乐十二年病死。他死后,朝廷大臣认为朱㰘行为乖张,应该追销王爵,废为庶人。不过朱棣对这个小弟弟的死很伤心,毕竟这个弟弟再胡作非为也没有造反,他驳回了追废朱㰘的建议,不过他给了这个弟弟厉王的恶谥号,作为警示。
21、靖江王一脉
靖江王是明朝最特殊的藩王,因为这一支藩王不是朱元璋的后人,而是朱元璋大哥的后人。
朱元璋的大哥和父母死在元朝末年的灾荒中,他有一个儿子就是朱文正,后来投靠朱元璋,作为守将防守洪都抵抗陈友谅,为朱元璋立下大功。不过朱文正因为封赏和权力最终和朱元璋闹翻,最后被囚禁而死。
朱文正死后,朱元璋感到对不住大哥,因此对于朱文正的儿子倍加关照,称帝后给这个侄孙取名朱守谦,封为靖江王,封地为桂林。
朱元璋虽然封朱守谦为郡王,但是给予的是自己儿子亲王的待遇,不过朱守谦并不感恩,反而胡作非为,最终惹怒朱元璋最后被废和父亲一样被囚禁而死。
朱守谦有一个儿子名叫朱赞仪,朱元璋为了让大哥有后人将这个曾孙带在身边教育,封他为靖江王世子,建文二年被封为靖江王。
朱棣夺取皇位后,因为朱赞仪关系疏远,而且本身没有自己的实力,朱棣直接让其前往桂林。朱赞仪一反父亲祖父的乖戾脾气,为人谨慎守法,喜好读书,被称为贤王。不过靖江王因为关系疏远,故此待遇还是降低了,政治地位越来越低。不过也正是这种疏远反而使得明朝皇帝对靖江王一脉并不重视,也没有严加防范,最终靖江王一脉得以传承到明朝灭亡。